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古人是怎么赚钱的?

2023-06-10 22:18:3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古人是怎么赚钱的?

少时袁枚即享有才名,二十四岁中进士后,先在翰林院三年,后出京外放县令,又在江苏溧水、沭阳、江宁等地当了七年县令。

任满后,三十三岁的他,以要照顾母亲为由辞去官职。辞官之后,袁枚携母亲及亲眷入住他在江宁任上所购买的小仓山随园。虽然谚语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袁枚为官清廉,辞官归隐时所积不多。他既要供养母亲及家中亲眷,又要出游、藏书、购买古董,还要修缮扩建随园,这些都耗资不菲。那么,他靠什么支撑生活呢?

袁枚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是润笔费。

由于声名在外,常有人出高价请他写传记、墓志铭之类的文章。袁枚在《小仓山房尺牍》中说:“子孙欲展孝思大辇金币,来求吾文。”此类文章润笔费颇高,时常有富户为一篇墓志铭而送千金。袁枚所写墓志铭抑扬跌宕,自成一派。其所写的《重建于忠肃庙碑铭文,刻石立碑后,每天有数百人过来观摩除了写墓志铭外,帮人题跋作序也是袁枚的生财之道。扬州有安姓的巨富,刻了一部书,以两千金的价格请袁枚题跋。

袁枚仅书“乾隆五十七年某月某日随园袁某印可,时年七十有七”,共计二十二字,可谓是一字百金了。袁枚的诗作、书法也被时人所推崇,常有出重金求购者。扬州有吴姓画家,画了幅《秋山读书图》,请袁枚帮忙题句袁枚作绝句一首,题于画上。随后此画即被某盐商以重金强行购走,“盐商不惜重金者,以先生二十字题句故也袁枚还通过印刷售卖他的各类著作获取收入袁枚是当时诗坛领袖,文名斐然,其著作广受欢迎《清史稿袁枚传》载,袁枚所著《随园集》有三十余种,上自公卿王侯,下至市井小贩,皆知其名甚至海外也有慕名来求其书者。高丽使臣团来中国时,偶尔读到袁枚的诗集,无不为之倾倒,便购买了数十部回国赠人。

此后,来中国以高价购买袁枚书籍的高丽人络绎不绝,袁枚的书一时“洛阳纸贵由于袁枚文名重于当时,所以每次他要出行的消息传出后,各地达官贵人均提前做好准备,争相与其结交,邀请其至家中小憩,并赠送礼物。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年近八十的袁枚乘出游,沿途达官贵入无不赠礼物。袁枚在日记中记道:“伍制军送鼻烟二瓶、衣料四匹、神曲四合洋香二百元。”“李太守送元宝一个,米一石,炭一石,金腿、红烛,共四种。”“南汇胡公送银二封,约一百两。”“华、娄两县各送程仪一封,约重十二金。李公又送诗笺八匣。”所赠礼物之丰以至于袁枚自述“几船礼物几封金”。收入丰裕之外,袁枚还善于理财。在购下随园之后,他又将随园东西两面的山林、田地、池塘也购置下来,并分租给十三户人家种植各类粮菜果木,饲养家禽。

此后,袁枚不但可以坐收地租,且每日所需之菜肴也由租户供给。随园中食物,除鲜肉、豆腐需要外出购买外,其他均可自备。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袁枚还曾在安徽滁州购买田地,并将土地出租,收益颇丰。在袁枚去世前,留下了“田产万金,余银二万”,并托给其学生帮助经营生息。正是在雄厚财力的支撑下,袁枚才能供养族人读书,并耗巨资不断改建随园,过着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隐居生活:更有条件得以四处交游,探寻各类趣闻轶事,从事创作活动,成为乾隆年间的文坛巨擘。

二、富得流油的典故?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受孔孟之道义利观影响,重读书科举之途,而轻赚钱营生之道。不能及第的读书人,除非家业深厚,不然由于不谙生计,常陷入穷酸不堪的状态,就是科举中第,投身宦海的,也要一生小心,摸爬滚打多年之后,方得安享太平生活。其中鲜有能主动选择退出官场,并自食其力者。袁枚则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比较特别的例子。

少时袁枚即享有才名,二十四岁中进士后先在翰林院三年,后出京外放县令,先后在江苏溧水、沐阳、江宁等地当了七年县令。虽然谚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袁枚为官清廉,当了七年县令,却所积不多。辞官后袁枚频繁出游,既要供养母亲及家中一堆亲眷,又要藏书、购买古董,还要修缮、扩建随园,这些都耗资不菲。那么,袁枚靠什么支撑他的生活呢?

袁枚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是润笔费。由于袁枚名声在外,时常有富户为一篇墓志铭而送千金者。除了写墓志铭外,帮人题跋作序也是袁枚的生财之道。扬州有安姓的巨富,刻了一部书,以两千金的价格请袁枚题跋。《清史稿·袁枚传》载,袁枚所著《随园集》有三十余种,上自公卿王侯,下至市井小贩,皆知其名,甚至海外也有慕名来求其书者。高丽使臣团来中国时,偶尔读到袁枚的诗集,无不为之倾倒,便购买了数十部回国赠人。此后高丽来中国以高价购买袁枚书集者络绎不绝,袁枚的书一时洛阳纸贵。

收入丰裕之外,袁枚还善于理财。袁枚一直推崇通过经营陶器致富的范蠡,反对空谈心性,坐吃山空的文人。

在购下随园之后,袁枚又将随园东西两面的山林田地池塘也购置下来,并分租给十三户人家种植各类粮菜果木,饲养家禽。此后袁枚不但可以坐收地租,且每日所需之菜肴也由租户供给。随园中食物,除鲜肉豆腐需要外出购买外,其他均可自备。袁枚还曾在安徽滁州购买田地,并将土地出租,收益颇丰。在江北,袁枚也广置地产,并亲往察看。

袁枚还开设学堂,广收门生。因为他盛名于世,故而学费颇高。但送子弟随袁枚读书者仍络绎不绝。

正因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袁枚才能不断增修随园,并四处游历,过着“临山登水,寻花问柳”的逍遥生活,并通过经济收入来满足自己的收藏癖好。五十一岁时,袁枚在一封信中说起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事情之一,便是家中藏书已有万卷之多。同样是玩藏书,他的老友程鱼门却将万贯家财消耗殆尽,死时还欠袁枚五千金。

在袁枚八十二岁去世前,留下了“田产万金,余银两万”,并托给其学生帮助经营生息。正是在雄厚财力的支撑下,袁枚才能供养族人读书,过着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隐居生活。更有条件得以四处交游,探寻各类趣闻逸事,从事创作活动,成为乾隆年间的文坛巨擘。

三、古代诗人靠什么吃饭?如何获得收入?

首先一点我们要知道,古代是没有诗人这个职业的,就像也没有书法家这个职业一样。文人在科举之前,写诗写字是必修课,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只是业余爱好了。当然诗写得好,字写得好,是才华的体现,会被人们推崇,在当时会挣得一丝浮名,但是若仅仅以此换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几无可能。

古代的诗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自然当官的居多,“学而优则仕”嘛。十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谋个一官半职吗?当官不改雅好,吟诗抒怀、以诗会友流行了一千多年。比如张九龄和王安石是宰相,岑参和高适是将军,白居易是尚书,苏轼是知州,不济的杜甫也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唐寅也当过县令。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朝廷的俸禄。

还有一些风流才子、落魄秀才之类,不是不想当官,而是点太背。如果不是富二代或者家道中落,这类人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手无缚鸡之力,能干什么?柳永只能用自己所长,给烟花柳巷的妓女们的小曲儿填填词换口饭吃,死了都没钱埋,还是妓女们对钱买了口薄皮棺材;徐渭更惨,虽然诗书画冠绝同时代文人,但是后半生过的是那是一个穷困潦倒,诗书画再好却无人问津。曾画墨葡萄一副并赋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其经济窘迫之程度。

所以古代的诗人若没有别的工作,仅靠写诗是填不饱肚子的,诗人不值钱,值钱的是他们屁股下的官位!

四、古代文人无稿费靠什么生活?

古代文人无稿费,并不是只不能靠文化知识来赚钱,只是没有专门的出版机构来支付这一笔费用。

那么古代文人靠什么生活,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在古代读书不像现在是一个普遍认知行为,古代读书是比较困难的。西汉以前,造纸术发明以前,书籍都记载在竹简,布上面,布是很名贵的稀缺产物。这无异于就增加了读书的成本。在那个时代,读书是被贵族所垄断了的,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是家境殷实。他们在读书的时候,都是有一个大家族在身后支撑,而对这一部分人而言,至少不会为了生活奔波。有专门的私塾先生教书,学成以后也能凭借家族的力量成功的步入仕途,进入仕途做官之后就有了俸禄维持生活,以此循环,读书也就成了贵族的专利。而那些没有做官的人,也会去做王公贵族的幕僚或者是门口,也就是大部分的读书人是为王公贵族服务的,自然不会为了生计而忧愁。

其次,在古代而言,读书不是普遍行为,古代人的文化水平也就普遍较低。而古代的通讯交流较多的都是写信。家中子女在外生活,或者是嫁于外地,交通没有那么便利,那么交流的最大方式就是写信。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文人专属的职业,就是写信和读信。在一个村里甚至于一个乡里,能完整的写信和读信的人并不是很多,而写信交流也是刚需,文人就可以凭借代笔和读书赚钱一些生活所需之物维持生活。

第三种就是写墓志铭。墓志铭这个东西都是文人写出来的,达官贵人自然有有名望的文人为他们写,这其中的报酬是极为丰厚的。而一些小有资本的地主老财同样也是需要,于是一些普通的文人便可以通过写墓志铭来赚钱。

第四种就是私塾,私塾最早是从西周的塾发展而来。简单一点讲就是乡里的学校,一些取仕无望,为了生活就会做私塾先生。古代文人的地位是很高的,虽然大部分的私塾先生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也足够教乡里的孩子启蒙识字了。还有一种就是有钱人家中请的先生专门来教自家的子侄,这种需要一定名望的文人才能胜任,当然报酬也是不低的。

第五种,古代是很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的,不想出去工作的,还可以依靠自然的劳动,种植庄稼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而西汉造纸印刷术发明之后,读书相对比较便捷,成本也相对而言较低,越来越多的普通阶层开始读书,到了科举制出来以后,读书可以直接致仕,读书成了做官的直接通道,贵族垄断读书的形式被彻底打破。这个时候的读书人主要的精力就都放于科举读书了。因为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很高,也就出现了一些举全家甚至于全族的力量来支撑一个人读书的情况,所以普遍的读书人是不愁生计的。

这个时候的读书人,不仅仅是靠自身力量读书了,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四处游历,读书来自于资助,家乡的地主老财,各路亲戚,功成名就的达官贵人,虽然他们不会使人大富大贵,但是基本的生活所需和路费盘缠,都还是很愿意资助的,如果你本身有一定的功名,那就更容易了。功名不一定要状元,考取状元的人那是鲤鱼跃龙门,进入殿试的也是天子门生。但是只要中举就可以直通仕途了,所以还是有很多有富余的人愿意进行这种投资。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就是青楼女子资助贫困书生求学,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古代青楼都是文人骚客聚集的地方,青楼女子也向往那些考取功名的文人,所以遇到贫困书生之时,她们更愿意进行这种投资。这其中也是有不少佳话的。

总而言之,古代文人耐以生活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致仕,做官,一旦中举便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家族。其次,文人的地位很高,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就是出于宋代,体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人想要生活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生活还是可以维持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