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盐城杨氏宗谱》的四本新谱为何用吉水庐陵谱系取代老版谱中的新昌谱系?
这与历史上的争议有关。可以搜到文章。
《杨氏庐陵谱与鸿山谱千年之“争”》作者 杨忆鸿 2013.5.20
《盐城杨氏宗谱》二O一O年新版四本谱中,可以发现新增了庐陵吉水系,而民国版谱原有的新昌谱系却在新谱中被删掉了,这套由全国杨氏编委会主编的新谱为何做这样的改动,改动正确吗。说来话长,这与千年来历史上的族谱争议有关。
盐城杨氏的源头是无锡鸿山杨氏,始祖杨邦V是著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被俘不屈为金人所害于南京雨花台,他的家乡就是江西庐陵吉水的杨家庄。杨邦V的生父是新昌谱的杨庆,为宋史所记载的著名孝子,割肉医治双亲而早卒,曾祖杨申知吉阳军才迁来吉水,所以他家并不是庐陵吉水本派。因生父早逝,杨邦V为遗腹子,养父杨同进士出身,为庐陵吉水本派,始祖是著名江南杨氏之祖杨辂。杨邦V与曾氏生五子杨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上了吉水庐陵谱,接在杨同之后,杨邦V的侄孙诗人杨万里撰写的行状里有详细记载。
杨邦V与另一房刘氏,生三子杨v、杨瑾、杨再兴,为无锡鸿山杨氏之先祖。杨v居住钱塘,每年去南京祭父扫墓,在无锡鸿山建居,作为中途休息之所,鸿山宗谱所载的杨v墓志铭详细记录了这段家史。之后鸿山谱以杨邦V为始祖,接在其生父新昌谱杨庆之后。近千年来,杨邦V既在庐陵谱又在鸿山谱,两谱同属陕西弘农杨氏汉太尉杨震之后,但互不提对方,留下了千年争议和误解。在这场争议中,庐陵谱以较大的影响力和杨万里的行状为证占据了优势,而鸿山谱虽有杨v墓志铭为凭,但被种种误解而居下风。鸿山谱在清代续谱时,添加了“杨理早卒、五子失名”,将杨v、杨瑾、杨再兴三人也凑成五人,这一主观性的做法弄巧成拙,使后人产生了更深的误解:古人有名有字多号,两房都是“五兄弟”因此被误认为只是同一房、名号多个而已,所以《盐城杨氏宗谱》的全国杨氏编委会与杨氏专家《弘农杨氏族史》作者杨维森及《杨氏命脉回溯》作者杨年建等,都把杨振文与杨v当成是同一人,硬是把两人的不同资料勉强拼合一起,其实这俩异母兄弟的生卒年份都不同。除此外,一些史料说鸿山为杨振文后裔的另一原因是,杨振文真正的后裔分支一直未浮出水面。
另一误解是客观性的。杨再兴跟从岳飞奋勇抗金而战殁,宋史有记载。一是历史上有瑶人杨再兴同名相混,二是小说演义渲染夸张,失去了历史真实,杨再兴被写成了杨家将后代,千军难挡、气吞山河、敌闻丧胆,这神话般的英雄气概令陈列在吉水同一祠堂里的杨邦V、杨再兴父子关系都不敢被“相认”了。所以,鸿山谱中杨再兴是杨邦V之子的事实使人进一步增加了对鸿山谱的疑问。盐城新谱中,用庐陵吉水系取代新昌谱系、并把杨振文等同杨v的做法,正是这些千年误解的结果。
鸿山家族的廿七世后人,祖籍江阴的化工博士杨斌峰,自二O一二年底开始,为努力了解鸿山家世之真相,查阅了大型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杨氏古谱、县志、四库全书中有关杨万里诚斋集、其师王庭的卢溪文集等大量古籍资料,及现代的杨氏书籍。《杨氏命脉回溯》一书中,作者杨年建首先了杨邦V身世之谜,得出了杨邦V生父杨庆、养父杨同的考证结论,杨斌峰从史料中亦证实了杨邦V为新昌谱始祖杨于陵之后、杨再兴为杨邦V之子。证实黄黼所撰杨v墓志铭是正确的,杨振文并不是杨v,其子杨相分支及杨邦V另三子的分支也被一一找到。吉水房杨振文五兄弟与鸿山房杨v三兄弟实为同父异母、一家二房,杨斌峰的考证结论了鸿山家族的又一道千年之谜。
杨同 嗣子
杨庆 三子 杨邦V 1085―1129年,字稷,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及第,历任骛源
县尉,蕲州、庐州、建康三郡教授,溧阳知县、建康府通判等职。
南宋建炎三年(1129)抗金被俘,誓死不降,殉节而死,被誉为抗金
名臣,“庐陵四忠”之一,谥号:忠襄,葬雨花台。无锡鸿山谱尊
为第一世祖。
配傅氏,女一:嫁陈思范,居江西新淦县;
继曾氏,为庐陵谱吉水房,子五: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
娶刘氏,为新昌谱鸿山房,子三:v,瑾,再兴。
无锡鸿山杨氏源头真相
----《鸿山杨氏宗谱》考证篇
盐城杨氏 杨忆鸿
摘 要:无锡《鸿山杨氏宗谱》自明代以来,族谱源头为《新昌谱》,鸿山始祖为杨邦V。而杨邦V明明在《吉水庐陵谱》,怎么却又到了与此不相干的《新昌谱》呢?《鸿山谱》
现经比对发现有严重穿帮,考证得知是因为源头失考而两次虚构。本篇首次得出其真正源头是福建的杨时谱,与无锡锡山房同根同源。
关键词:无锡鸿山杨氏,鸿山谱,新昌谱,庐陵谱,锡山谱,杨邦V,杨时,杨v
一、无锡鸿山杨氏概述
无锡鸿山杨氏与无锡锡山杨氏同是无锡知名的杨氏大家族。鸿山房始祖杨v是杭州钱塘杨氏,与弟杨瑾生活在南宋初年。过了大约不到一百年,鸿山先祖又从杭州钱塘迁入无锡鸿山。但因之前几次远迁以及之后创谱太迟,始祖以上世代全部失考,鸿山续谱先辈曾为之困扰与纠结,却无可奈何。明代1519年之后,尊江西吉水的南宋抗金英烈杨邦V为“始祖”,却成了鸿山谱的一个短板。解决真正源头是当务之事,最近根据早已发现的两谱都有杨v、杨瑾、杨泽的同名现象(见题图),杨维森专家首次得出无锡鸿山杨氏就是福建道南杨氏杨时派长房的一个分支,与同在无锡八百年之久的杨时派第二房--无锡锡山杨氏竟然同出一脉,这将是鸿山房自元末创谱674年以来的一起重大考证事件。
考证的事实说明,无锡《鸿山谱》的真正源头既不是陕西的宰相《新昌谱》,也不是江西的吉水《庐陵谱》,而是福建的道南《杨时谱》。
二、无锡鸿山谱的严重问题
自明代1519年起,无锡《鸿山谱》以陕西《新昌谱》为源头,以江西吉水的抗金先烈杨邦V为鸿山始祖,已近五百年。鸿山谱记述杨邦V为《新昌谱》第十五世,父为杨庆,杨邦V与刘氏生五子:杨v、杨瑾、杨理、杨再兴、失名。族谱白纸黑字,这在保守的古代不会有任何怀疑。但在族谱开放的今天,一经比对,马上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杨邦V家乡的江西《吉水庐陵谱》记载杨邦V为第九世,其父为进士杨同,杨邦V与曾氏生五子: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庐陵谱关于杨邦V的前后世代记述与鸿山谱完全不同,两谱除了都含杨邦V,却没有任何相同的其他世代,两家族谱相隔千里看似毫不相干,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无锡鸿山房并未无动于衷,为族谱真相,“杨邦V族谱讨论群”于2013年初成立了。尽管走了不少弯路,时而出尔反尔,但两年来一步一步的艰难探讨最终迎来了真相大白,迷雾散尽。考证结论是:鸿山谱源头“假得离奇”,这应验了杨维森专家的话:“不能以谱代史,只能以史证谱”。
三、源头失考而无奈虚构
无锡鸿山房的源头一直是自古难解的问题。《鸿山杨氏宗谱》创谱于元末1341年,已近明初,相对较晚。创谱时距南宋初年的杭州钱塘始祖杨v已七代人。历经宋元战乱,约210年过去了,足足两个世纪,怎么可能还记得宋朝的人和事呢。这才发现始祖兄弟两人杨v、杨瑾之前都已失考,之后明代三次续谱对失考问题仍无可奈何。之前既然断代全部失考,可以断定杨v、杨瑾的生卒娶葬必定也是失考。逝人不会说话,其失考的程度一定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们从侧面就能了解到鸿山谱创谱时所遇到的艰难困境。
从创谱起,始祖杨v在谱序中一直被称为“伯v公”,现在发现这表字竟是创谱时虚构的。可以看到始祖两代四人的表字:伯v(杨v)、仲瑾(杨瑾)、时泽(杨泽)、时潜(杨潜)齐刷刷地包含自已的名绝非寻常,创谱者实际对他们的真正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因失考不详,除杨潜、杨泽被搞颠倒之外,疑鸿山创谱者还悄无声息地虚构了四人的表字、娶氏等生平资料,这就是鸿山谱并不起眼的“第一次小虚构”。由于虚构了始祖条目,后果是严重的,之后跟原本一家的《锡山谱》就难以比对相认,失去了找到真正源头的机会,现象说明正是如此。未能解决的源头问题一直困扰着鸿山房,又经历了一百七十八年,都未能跟近在咫尺的《锡山谱》比对上,紧接着鸿山谱“第二次大虚构”便悄然发生了。
明朝正德1519年,正是鸿山房知名的明长史澹成公杨文去世的第二年,时机有点微妙,其子如川公杨治宣称“发现”杭州钱塘长房有新昌谱和“杨v墓志铭”。鸿山谱不但“解决”了源头失考难题,“接上”了新昌宰相谱,而且还“发现”南宋抗金先烈杨邦V是始祖之“父”。几百来年,在保守的社会之下,之后鸿山历代续谱先贤对前人所“发现”的一切只有相信不疑。
笔者经过仔细与《宋史》传记比对,发觉“新昌谱”串接《宋史》杨后明显穿帮,《鸿山谱》造假事件开始浮出水面,考证一下子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新昌谱不是鸿山谱源头
到了五百年后的今天,已处在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面对鸿山谱暴露出的严重问题,经过两年的考证,大跌眼镜发现:所谓“新昌谱”系虚构拼接而成,明朝时采用三段拼接的手法:前面是来自史书史考的陕西“新昌宰相谱”,人物真实,条目缺少生卒娶葬,仅有十世左右,却只能到北宋初年,太少不够;其次再从《宋史》等史书中挑选出原本互不相干的六位杨姓人物“杨偕、杨申、杨、杨庆、杨邦V、杨再兴”,大体年代符合,为以假乱真,篡改了条目,串接起来这才凑到了南宋初年;最后再接上钱塘始祖杨v、杨瑾。如此手法所得到的《新昌谱》自然荒谬之极,这一忽悠就是五百年。
无论是伪托的“杨v墓志铭”,还是拼接的新昌世系,都发现串接了《宋史》传记中的多位人物。新昌世系连续串接六位宋史杨姓人物证据明显:《宋史》中的杨本属福建浦城杨氏,字望之,知鄞县;而新昌谱“杨”,字勉之,鄞县令。两者比对可以看出,出现了两杨同期在鄞县做知县和县令的穿帮,显而易见新昌谱“杨”是宋史杨的改头换面。新昌谱“杨庆”就是串接了宋史中的“孝子杨庆”。同样,新昌谱“杨偕”,字敷文,官职显要但史料上却无此人,实际串接了宋史中的杨偕(字次公),族谱中将他塑造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新昌创谱人。
所串接的六位《宋史》人物中,有江西宋代名人杨申(字宣卿),有岳飞手下抗金名将杨再兴(实为湖南杨再思后裔),还有著名的南宋抗金英烈杨邦V,详下。
五、杨邦V并不属鸿山谱
杨邦V,《宋史》有传记,1086-1129年,南宋抗金先烈,江西庐陵州吉水县杨家庄人。他的身世家世在杨万里所作的《杨邦V行状》中交代得很清楚。其后代四大分支在江苏溧阳和湖南湘潭西冲。杨邦V实为杨辂后裔,本属《吉水庐陵谱》第九世,却被明代虚构者人为地拼接到《新昌谱》中,令人大惑不解。因为宋史传记中并没有介绍先烈家属,所以虚构策划者对已过世四百年的杨邦V实际家庭情况一无所知,造假者为杨邦V安排的所谓“高祖”杨偕、“曾祖”杨申、“祖父”杨、“父亲”杨庆、“儿子”杨再兴等纯属胡拼乱搭,荒唐可笑。穿帮的明显现象是,新昌谱和鸿山谱上只字没有杨邦V的真正吉水亲属,显然杨邦V与鸿山房并无关系。
由于五百年来的一直认同,鸿山房对邦V公无限爱戴、一片深情,没起半点疑心,历史似乎已经弄假成真。曾经与我一同参加考证的宗亲们面对族谱许多穿帮的事实,难以接受的残酷真相是:无锡鸿山房并不是杨邦V后裔,这已不再是争议。
也有资料受鸿山谱虚构的影响以讹传讹,误认为无锡鸿山房就是杨邦V长子杨振文的后裔。杨振文,杨邦V长子,字文发,南宋1120-约1170年,荫补朝请郎,提点坑治铸钱局主管文字,知靖州,赠至中奉大夫。与马氏生一女和一子杨相(字魏翁);杨相二子天麟、天凤,其后代在江苏溧阳新溪和濑江,族谱名为《新溪杨氏显承录》,不为外界所熟知。显然,杨邦V长子杨振文与鸿山房始祖杨v是完全不同且毫不相干的两个人,无锡鸿山房并不是杨振文的后裔。
明代伪托的“杨v墓志铭”文字水平虽然很高,经典的情节创意,绝妙的细节策划,煞有介事,但因缺少杨邦V的族谱资料而漏洞百出。自忠襄公杨邦V进入鸿山谱的那一刻起,让人心酸的是,鸿山谱历代续谱者就一直未能明白杨邦V的父母、兄弟、子女真正是谁。当然前人虚构族谱实是无奈之举,考证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要解决真正源头问题。
六、福建杨时谱有同名线索
从鸿山谱本身已无法解决更早的考证难题,若要突破须另辟捷径。很早从《弘农杨氏族史》书中(P379)就发现福建杨时族谱中也有鸿山房一样的“杨v、杨瑾”,是龟山公杨时的曾孙,居然下一代还有“杨泽”同名,但父子是交叉的:杨泽是杨瑾之子而不是杨v之子。当时认为只是同名巧合,也无“需要”,一直熟视无睹,但引起了我们的留意。
比对杨时曾孙杨v、杨瑾,推算其生活年代居然也是南宋初年,杨v条目空白而杨瑾资料较详细,但其“字德辉”与鸿山谱杨瑾“字仲瑾”等条目内容完全不同,感觉比对上的可能性太小,不敢认同。之所以望而却步,显然受到鸿山谱“第一次虚构”的束缚,直到杨维森专家排除虚构干扰果断地下了认定结论,否则不知要拖延到何年哪月。
鸿山谱始祖两代四人原虚构条目及分支关系:
杨v 字伯v,号杖庵,居杭州钱塘,南宋宣和甲辰五月始生(1124年)于昌化里,绍熙三年(1192年)八月辛卯以疾卒,年六十九。娶吴氏,子一:杨泽。
杨瑾 字仲瑾,亦居钱塘,为华亭县尹。娶陶氏,子一:杨潜。// 本篇注:史载南宋绍熙元年(1190)华亭县令是杨潜,而其后任中,虽也有杨瑾但籍贯年份明显对不上。
杨泽 字时泽,随父居钱塘。娶钱氏,子二:d,燧。
杨潜 字时潜,娶沈氏,子一:熠。
失考----+----杨v―→杨泽―→ 杭州钱塘庆一支/江苏太仓娄城杨氏/无锡鸿山房
|----杨瑾―→杨潜―→ 浙江天台杨瑾支
针对两谱都有杨v、杨瑾、杨泽的同名现象,维森仔细进行查对核实,三天之后得出结论:“年代一致,相似太多,可以认定”并做了判断解释。这认定的一刻,杨v、杨瑾、杨泽三位名字已在道南杨氏族谱内默默地等待了九百年,今后鸿山房不会再次忘记:鸿山始祖杨v之父就是志猷公杨云,杨v的曾祖就是龟山公杨时。
杨维森独具慧眼,欲知认定详情,请见下节。
七、杨时谱才是鸿山谱源头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是宋代理学家,拜师而程门立雪的成语就是说他,福建将乐人,属福建道南杨氏,生活在北宋和南宋交界战乱时期,他与江西先烈杨邦V是同时代的人。
再说杨时谱,《宏农杨氏族谱》创立于1113年之后,老人家刚六十多,从杭州萧山回乡亲自主持修谱,较鸿山谱至少要早约210年,正是其第四代的曾孙杨v出生前后,对宋代的早期世代情况要比鸿山谱详细得多且可靠。经比对无锡《锡山杨氏宗谱》等道南杨氏多家族谱,看杨时长房曾孙杨v、杨瑾的情况:
杨云 杨迪长子,字志猷,1098年正月生,登进士,任浙江建德的严州通判、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娶游氏,子三:琳,v,瑾。
杨v 杨云次子,未仕,生殁失考。
娶周氏,未归而逝(本文猜测,随父外迁失详,子二:潜,应)。
杨瑾 杨云三子,字德辉,登进士,官湖南沅陵县尉,升江西司理。
娶李氏,子五:淮,浚,泽,滋,泳。
杨泽 杨瑾三子,字安钦,迁延平余杭里,后裔一支迁松溪,(失详)。
杨维森认为,杨v/杨瑾/杨泽两代能有三位名字与鸿山房能对上并非碰巧,唯缺“杨潜”,疑修谱时其父杨v尚未成年或父外迁后出生而失记。杨时谱上杨v堂兄弟中就标有出生在南宋1120年,这与鸿山房杨v正处于关键性的同一时代。这么苛刻的吻合如果还嫌不够的话,维森说,鸿山房第二代“泽/潜”与杨时谱杨瑾五子“淮/浚/泽/滋/泳”偏旁同是“水”字,两代人名都相同偏旁就是明证了。由此判断,鸿山房的杨v/杨瑾正是杨时之曾孙。杨时从1106年到杭州的余杭做知县,1112年四月,杨时到杭州的萧山任县令,前后长达十年左右,各地的学生无数,杨时后代到杨时上任的杭州附近迁徙生活的情况是存在的。而杨v的父亲杨云也在浙江境内为官,这与鸿山房杨v/杨瑾/杨泽生活在浙江杭州钱塘的地点是合理一致的。“两代同名同偏旁、同时代、地点也合理”,杨维森认为可以直接认定,无锡鸿山房正是“道南杨氏杨时派的长房”中的一个大分支。具体可参阅杨维森的新作《鸿山杨氏宗谱上世承接考证》一文。
八、结束语
族谱考证取得成果恢复历史原貌来之不易,现已初步整理出接入杨时谱之后的无锡鸿山谱世表,百度可以搜到。1129年起,杭州事实上已经成为南宋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骤增,“直把杭州作汴州”,1138年正式成为京都改称临安。鸿山房先祖们于南宋初开始,从福建将乐杨时故里数次迁徙,最终到达杭州钱塘。生活了大约一百年后再次迁出。这次考证将鸿山房的历史突破性地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前面的世系不再是浮云。从今起鸿山房将传承杨时家风,继续弘扬四知精神。
本篇献给执著求真、追求真相的宗亲!
二O一五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