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形容冷漠的四字成语?

2023-02-22 18:20:5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形容冷漠的四字成语?

爱理不理:成语释义: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不凉不酸:成语释义: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不理不睬:成语释义:指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冷眼旁观:成语释义:冷眼:冷静或冷漠的眼光。指不参与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发展。

冷血动物:成语释义: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冷酷无情:成语释义:冷漠苛刻,没有感情。

满不在乎:成语释义:满:全;在乎:在意。丝毫不在意。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漠然置之:成语释义: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视如草芥:成语释义: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极端轻视。

视而不见:成语释义: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视若无睹:成语释义:睹:看见。虽然看见了,却象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莫不关心。

恬不为意:成语释义:处之泰然,满不在乎。

听之任之:成语释义:听、任:随,任凭;之:代词,代人或事物。任凭事物存在发展而不去过问。

听而不闻:成语释义: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听其自然:成语释义:听:任凭。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

无动于衷:成语释义: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无所用心:成语释义: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笑骂从汝:成语释义:指对他人的讥讽置之不理。

心如死灰:成语释义: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形槁心灰:成语释义:槁:枯干。形容身体消瘦不堪,心境极为冷漠,毫无生气。

袖手旁观:成语释义: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一笑置之:成语释义: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置之不理:成语释义: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置之脑后:成语释义: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置若罔闻:成语释义:置:放,摆;若:好象;罔:没有。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二、假如你将死去,你会给自己留一个怎样的墓志铭?

我将自己的墓志铭定义在奉献一层,是我相信奉献,相信崇高的理想下总有一颗奉献的心!当身体再也不能受到理想的驱动时,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只有那颗掩埋在身体里的背后的奉献。我希望若干年后一块墓碑上有这样一句墓志铭刻着,这是我留给自己,也是留给大家的心言。

欢乐总是太短,寂寞总是太长;挥不去的,是雾一样的忧伤;挽不住的,是清晨一样的时光;能把这一切记住的惟有笔,和一颗无限的心,满含期待的眼睛,热泪盈眶。爱,是人生最大的宝藏!这将是经过某年之后人们看到的一则特殊的墓志铭--我的。

墓志铭的意义就是记录一个人的一生,但是现在的我一生才开始走,现在与未来都有无限可能,也许最后的墓志铭不是这句话,也许根本没有。但是它会是我一直践行的人生准则,是值得为之付出,用一生的时间去感受的两个字――奉献!

我有一个习惯,从不随意伤害外物,哪怕一只蚂蚁也有它生存的权利,我不想剥夺他的权利,我敬仰并深刻践行对生命的尊重。有些时候觉得自己发个烧就很煎熬,而回头看看医院中的重症病人,就会觉得自己原来这么幸运,又会发出一声感叹――活着真好!没有人愿意死,或者说没有人愿意平白无故地死,死要死地有价值。

人生一世,寻得是价值,探的是智慧。在二十岁写下若干年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的墓志铭也许太早,因为人生起起伏伏,每一段经历都会给自己不一样的感受。有人说,人生苦难重重,但我说,人生无畏苦难,既然来了,怎么可以轻易回去呢?有人活了一百岁,无人问津;有人活了二十岁,却流芳百世。人生的意义实在无法用时间来衡量。

三、武则天的墓志铭

幼承淑教,长谙朝仪。因势乘时,则天法地。

旰食宵衣,励精图治。属意民生,勤心国是。

首倡殿试,次开武举。自荐毛遂,不遗珠玉。

薄赋轻徭,赏罚有据。劝课农桑,多所树立。

贞观治宏,开元政启。娲皇以降,一人而已。

唯以女流,颇任酷吏。兼以佞佛,破财巨亿。

g土乾陵,立碑无字。功罪千秋,鼠肝虫臂!

借花献佛:出处:

为了目标不屑的奋斗

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

这就是武则天

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努力活着的女人

不抛弃

不放弃

武氏祝杂状匣郏ㄎ氖罚嗳薄H牍螅畹枚鄢栊摇3频酆螅铣姓旯郏缕鹂锍北祝⒄古┮瞪芭┥#「沉玻⒏筛辏×σ郏缁岚捕ǎ⒅胤⒄箍凭僦贫龋醋约銮蠊僦贫龋患泼诺冢痪幸桓袢斡孟筒牛恢帽蓖ザ蓟じ涛鞅北呓饭ǎ颜延谑馈H辉颍朔鞘ハ停肽芪薰(抄的)

一个女人

一个平凡的女人

一个不平凡的女人

四、2020-12-31

         一代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是李格非,母亲一直有争论。经今人考证,认定有两位,一位是宰相王(1019-1085)的大女儿,一位是状元王拱辰(1012--1085)的长孙女。《宋史》载:“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王拱辰19岁考中状元,元丰八年(1085)七月去世时,其墓志载有子孙及婚配情况,但未记孙女嫁给谁,似乎与《宋史》所载有矛盾。王拱辰的妻子元v八年(1093)去世,王妻墓志对三个孙女的记载为:“长适左奉议郎、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李格非,二人在室。” 此与2001年在济南出土的《贺仅墓志》碑所署“左奉议郎、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李格非(1093年)撰”的记载完全相合。由此可证李格非的妻子为王拱辰孙女无误。

王拱辰墓志中没有李格非的记载,意味着直到1085年他去世时,李格非与状元府王氏没有联姻。推算下来,李格非娶这位妻子的时间应在1086到1092年之间。由“二人在室”看,王氏当时的另外两个孙女尚幼,推测其长孙女出嫁时间或在1089到1092年间。而元v四年(1089)李格非在京城得新居“有竹堂”,两者情况有某种吻合。李清照元丰七年(1084)出生,这个时间点,王拱辰长孙女还未嫁给李格非,基本排除了其为李清照生母的可能性。

宋代政坛另有一个王氏家族,出过王准、王父子宰相。据《王文恭公神道碑》载,王亦逝于元丰八年(1085),有女四人,“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次适前权太常博士闾丘吁,次许嫁前进士郑居中,并封蓬莱县君,次尚幼。”李格非为郓州教授约在1082到1085年。由此可知,王女儿是李格非更早的妻子,学界多认为她是李清照的生母,生下李清照不久就去世了,因为这是唯一“合理”的推论。

然而,这个推论颇可置疑。问题在于,王女儿早卒,会有多早呢?她又是什么时间与李格非成亲的呢?有人认为,李格非娶妻王女儿是在担任郓州教授期间,这是严重的误读,郓州教授只是王去世时李格非的最终官职,正如王薛氏去世时李的最终官职是左奉议郎、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一样。

北宋京城(今开封)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榜下择婿亦称“脔婿”,唐代已有此风,至宋尤盛,脔有独自享用侵占的意思。“脔婿”者尽为高官显贵,包括富豪,被脔者都是新榜进士。欧阳修考中进士,就被朝廷的一位资深官员“脔婿”。

李格非少有才名,“俊警异甚”,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后也入彀官家。该年恰逢王由副宰相升任正宰相,春风得意,他要来“脔婿”,而且是为自己的长女择婿,得有多重视可想而知,李格非作为一个没有官方背景的普通士子,很难不从。这段姻缘大约缔结于1076年下半年。但种种迹象表明,王女儿未必是李清照的生母。

       首先看她成为李清照生母的概率。自1076至1085年,共9年时间,这期间王女儿肯定死了。如果这个时间均分9段,王氏死于最后2年的概率为22.22%,死于前7年的概率为77.77%。而她有机会生下李清照,还要减掉一年,只有12.5%的可能性,这八分之一的可能性如被推定为事实,十分勉强,是一个危险的判断。

再看“早卒”概念。“早卒”在墓志和族谱中的含义是未成年,或者未婚配而死,和“幼殇”近似。曾巩墓志铭说到两个女儿时,是“二女早卒”,没有婚配。“早卒”常常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没有子嗣。它可能意味着王女儿与李格非结婚后很快就死掉了,没来得及生下一男半女。

苏轼《滕甫墓志铭》记载了滕甫的五个女儿:“长适朝请郎知楚州何洵直,次适宣德郎秘书省正字王炳,早卒,次适宣德郎太学博士王涣之,次复适王炳……”墓志虽没有明言滕甫次女的死亡时间,但从其四女再次出嫁同一个人来看,或两三年就死掉了。宰相王的三女儿如果不是已许嫁郑居中(许嫁是预订的意思,或因这位女儿很小,但也反映了宰相的强势),也有可能复适李格非。

既是“早卒”,就不是“晚卒”,自1076至1084年的8年间,王女儿死于1080年之前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她和李格非生活了七八年,甚至生下李清照后再死,似乎算不上“早卒”。欧阳修的妻子胥氏,就是结婚不久病亡的。当然,王墓志称其“早卒”,也可以勉强理解为仅仅是死于王之前,但真的很勉强。

三看王女儿的死因。人们并不知道王女儿的死因,新婚之妇死亡,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头胎难产而死,毕竟那时的生产死亡率较高。王拱辰墓志载,“女八人,在室而卒者三人,嫁朝议大夫程嗣恭、朝奉郎任公裕、孙亚卿而卒者三人,今二,长适节度推官石宗彝、次适宣德郎吕希亚。” 王拱辰女儿的死亡率极高,其中三个出嫁后不久就死掉了。寇准墓志铭记载了四个女儿:“长适枢密使尚书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曙,次适太府卿毕庆长,次又为毕氏继室……”寇准次女与滕甫女儿的情况极其相似。宋代名臣济南人范讽的小女儿生了三子六女,其中,次、五、六女均是出嫁后“早卒”。可以说,出嫁后“早卒”很常见。

       先看李格非中进士后的履历。《宋史》说他“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没有在京城任职的迹象。赵挺之为宰相,“炙手可热心可寒”;秦桧当宰相,“亲姻扳援以进”。而王为宰相,李格非没有一点这样的“幸运”,似乎白当了一回宰相女婿。

王的三女婿郑居中和孙女婿秦桧都是宰相,另一个孙女婿孟忠厚位近宰相。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发展势头顺利,李格非和郑居中、秦桧一样,有机会凭借科举出身和王宰相的家族影响,逐步走向权力高峰,甚至当上宰相。然而李格非最高官职为礼部员外郎,仕途起点没有得到任何关照的迹象,中进士后在地方上辗转任些小吏。直到1086年,宰相岳父都死了,才回京入补太学录,没有和新婚妻子在京城过几天好日子的意思,宰相的权势声威似乎没起到任何作用。

再看李格非的经济状况。《宋史》说他“调冀州司户参军……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按说李格非有幸成为宰相女婿,运气超越了大多数同科进士,就差成为驸马爷了,他会有多穷呢?能有多穷呢?何至于需要郡守的可怜,自然会让女婿合理合法地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兼他官虽可拿双薪,但宰相之家都是富贵之家,仅仆人就有上百,宰相女婿似不至于沦落到这步天地。

三看李格非的个人感慨。1089年,晁补之撰《有竹堂记》,引用了李格非本人的一段话:“夫物安知其贵贱之所常在?玉之美,而蓝田以抵,鹊沉为美木,而交趾以为盘食彘。白鹇锦雉, 山中以醢腊, 而贵人以百金致。茗以为粥,而胡人以为佩。夫物固有以多为贱而以少为贵者。今夫王城之广大,九涂四达,三门十二百坊之棋置,上自王侯,至于百姓庶民,宫接而垣比,车马之所腾藉,人气之所蒸渍,嚣尘百里,欲求尺寸之地以休佚而莫之致。而贫者置圊无所, 况于其他哉?然则环堵不容丈,而有竹如吾堂者不知能几人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事物的高低贵贱没有一定之规,只看处在什么位置上,都城汴梁那么广阔繁华,并非人人都能得尝所愿,如果身为小民百姓,连安置厕所的地方都没有。李格非中进士十年来,既领略过上层社会的豪门奢华,也深切地了解下层小民的疾苦,个中冷暖,体悟尤深。他的看似心满意足的表达中夹杂着与宰相女儿离合梦幻的人生感触,其个人命运也像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如过眼烟云。

        首先看李清照与娘家人的瓜葛。李清照身处两个政治家族中心,无论是娘家还是婆家都有宰相背景,娘家尤甚,而且势力一直延续到李清照的晚年。然而各种资料显示,李清照与娘家的亲族几乎没有任何瓜葛。李清照从未提起自己母亲(宰相女儿)的情况,也没有幼年失母的意思。李清照结婚前在京城和济南的交往限于父亲的朋友张文潜、晁补之(1093-1094年为齐州太守),未见与显赫的娘家亲人有交往的经历。宰相王有五儿四女,孙子辈的人更多,如果算上其父王准的子孙后代就更多了,别的不说,王准的九个孙女婿余中、马x、李格非、闾邱吁、郑居中、许光疑、张焘、高旦、邓洵仁等都是进士,属“华宗盛族”,理论上都是李清照的娘家人,而且邓洵仁与李格非为进士同年,亲上加亲。

(李清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居中两度任宰相,和权相蔡京有过多次交锋,“子修年、亿年,皆至侍从”,郑居中死后谥文正,是非常有地位的人。孟忠厚封信安郡王,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他曾捧着隆v太后的圣旨,迎接康王赵构即皇帝位,有拥立之功,虽非宰相,“如宰执例。及卒,三子皆除直秘阁,亲属六人各进以一官。”秦桧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呼风唤雨,位极人臣。这些重量级人物和他们的子孙亲人,未见与李清照打交道的影子。

其次看李清照遇到难题时依靠谁。这或许最能说明问题。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死后,御医王继先来敲诈,要用区区300两黄金买断李清照家所有的珍贵文物金石书画。这个大难题,依靠兵部尚书谢克家解决了,谢克家与赵明诚是姨表兄弟。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与二婚的张汝舟诉讼离婚,面临两年牢狱之灾。这个大难题,依靠兵部侍郎綦崇礼解决了,綦崇礼是赵明诚的远亲。他们都是婆家人,况且,李清照的宰相公爹包括太守丈夫早已亡故,而势力繁盛的娘家亲人就这么袖手旁观吗。

李清照南渡逃难,特别是丈夫赵明诚去世后,自己孤身一人带着从青州运来的众多书册文物辗转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温州,后来又避难金华,急需援手。据陶然先生的梳理,李清照找过自己的弟弟李,找过赵明诚的朋友和属下,找过李格非好友晁补之的儿子。陶然分析,李清照曾有投奔均在江西任职的两位娘家舅舅王仲山、王仲嶷和婆家妹夫李擢的意思,当时王仲山知抚州,王仲嶷知袁州,李擢从卫隆v太后在洪州(南昌)。后来这三人都有投降金兵、弃城逃跑的劣迹,为时人唾弃。陶然认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没有提及两个舅舅,是“为亲者讳”。但是,她明确提到了赵明诚的“妹婿”,并未为亲者讳,还把部分行李书册送往李擢处暂存,后没入战火。

事实上,李擢从卫在洪州时,孟忠厚作为太后的哥哥,“奉太后幸南昌”,同在承担保卫太后之责。李清照既然能找“妹婿”李擢,为什么不找同在洪州(南昌)的“表妹婿”孟忠厚呢?他的地位不是更高吗?这或许暗示,李清照根本就没有投奔两位”舅舅“的打算,她的目标只是李擢。等李清照随朝廷在临安逐渐安定下来之后,依然没有与娘家人联系的任何迹象。

三看秦桧家人对李清照的态度。李清照可知的与“娘家人”唯一的一次接触,是宋人周密的一段记载:“李易安绍兴癸亥(1143年)在行都,有亲联为内命妇者,因端午进帖子……时秦楚材(秦桧哥哥,名梓)在翰苑,恶之,止。赐金帛而罢。” 李清照参加这种官方活动应不只一两次,或以王宰相家族晚辈的身份,或以赵明诚妻子的身份,毕竟赵明诚做过朝廷的多任知州,李清照属“命妇”无疑。但秦梓为什么这么厌恶李清照呢?有学者认为是秦梓痛恨綦崇礼而迁怒李清照的泄愤与报复,因为綦崇礼一直与秦桧针锋相对,势不两立,而他又搭救了李清照。这个理由逻辑上成立,大方向没有问题。但情感上还是不太贴切,因为秦梓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厌恶”而不是“愤怒”。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或是李清照和郑居中、秦桧、孟忠厚这些娘家人根本就没有任何血亲关系,李清照只是名义上的王外孙女,秦梓非常清楚地知道李清照没有哪怕一点点王宰相的血统,他觉得李清照就是来蹭热点的,是冒牌货,没资格滥竽充数。当然,秦梓厌恶李清照的另一个原因或是她有二次嫁人的“污点”。

假设秦桧真是李清照的表妹夫,作为表妹夫的哥哥,是不是多少应当放一点尊重呢,毕竟他与秦桧还有不同,就亲戚关系而言相对隔着一层。何况,此时的李清照年事已高,对秦家构不成任何威胁,秦梓完全没有必要对这个“表姐”横眉冷对,这么反感。

真实的情景或许是这样:王女儿与李格非结婚后不久去世,作为宰相的掌上明珠,不论是不是李格非的缘故,王宰相都可以迁怒于他,将其赶出京城,不管不顾,眼不见而心不烦。这也是《宋史》说李格非“调”冀州司户参军的原因,调之前显然已有官职。如果是从京城外放,如果有王宰相的背景,如果是重点培养下基层锻炼,是不是要擢拔一下,再加上后续关照呢?

假设此时宰相女儿已死,升职的逻辑就不存在了,不降职就算对得起你。李格非的这段金玉良缘属昙花一现,旋生旋灭,有等于没有。无奈之下,李格非依然恃才傲物,不因自己的贫穷落魄而接受郡守兼职拿双薪的好意,“谢不可”应是这样来的,其展示的不见得是人品的格调高,而是“仇恨”的力量大。

王女儿是李格非的妻子,但不是李清照的生母。如果此说成立,李清照的生母会是谁呢?她或许是位济南人,或章丘或历城(历下),似是李格非考中进士前在家乡的“原配”。李格非约生于1049年,中进士时已28岁,已婚配的可能性极大。宋代的结婚年龄虽不千篇一律,但结婚早的常见,赵明诚娶妻李清照时21岁,苏轼苏辙兄弟18岁和16岁就结婚了,王安石结婚也只有20岁。

李格非的“初婚”时间于史无载。济南出土的《贺仅墓志》碑为李格非、李辟非兄弟撰书。墓志开篇即说:“中散大夫贺公既卜葬,其子使来请曰:‘吾先君在里\,于子兄弟为最敬且亲,子宜为吾先君之铭。’格非幸得拜中散公,于今二十年……”该墓志作于元v八年(1093),前推20年为1073年,此时正是曾巩治理齐州大见成效的一年,李格非在“里\”与贺仅结识。这个“里\”是指哪里呢?贺仅“世为齐州临邑人”“以疾卒于家”,最后选择埋葬“历城县之西南奉高乡黄台里”。从前后文意看,贺仅应该死在历下城,这个“里\”亦当为历下城,两家曾是邻居的意思。从贺仅没有归葬祖籍临邑看,他或有占籍历城的行为。这意味着李格非兄弟在1073年前,已离开章丘胡山,在历下定居了。此时李格非已结婚的可能性极大,其“作《历下水记》,叙述甚详,文体有法”,一定对历下城有过从容的考察。

如果李格非中进士时没有坚定地拒绝宰相“脔婿”,而又不想或不敢休妻,其应对“脔婿”最可能的选择是“一妻一妾”,或把原配放在家乡,新妇娶在京城。苏轼与李文叔札有“闻公数日不安,既为忧悬,又恐甲嫂见骂牵率冲冒之过,闻已渐安,不胜喜慰”句。“甲嫂“或与当时的”甲族“”右族“的说法近似,表明其来自豪族之妻,或为长嫂、正妻?苏轼的这段话作于黄州(1080年2月--1084年4月)贬谪时期,表明李格非的家庭时常发生激烈的矛盾,当与某位妻子有关,既有“甲嫂”,或有“乙嫂”?“丙嫂”?有没有可能是妻与妾的矛盾,已不得而知。但李格非中进士联姻王氏后,很可能存在正妻与非正妻的尖锐矛盾,甚至是两位正妻的激烈斗争。宰相女儿下嫁李格非,自然不能吃亏,原配据理力争,也不甘心俯首。

齐州向来民风强悍,苏辙曾作诗比较陈州与齐州的差别,“陈风清静眠真足,齐俗强梁懒不容”。李清照出道之初,表现出一股冲天豪情,直接与父辈和诗,写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父亲被打成元v党籍,李清照毫无畏惧地向公爹上书,甚至指责公爹无情,显然遗传了“强梁”的基因。而“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都暗示李清照娘家的富裕,和对少年李清照的放任。

现有多条证据表明,李格非为章丘人。但为什么长期以来,世人都把李清照当成历城人呢?甚至说她家住柳絮泉边。郭沫若曾题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郭老是能考证甲骨文的大家,他默认李清照是历城人,或不全与《历城县志》载其为历城人有关,应与其真实地在历城生活过有关,与李清照的生母在历城,并在历下古城将李清照带大有某种影响和渊源。

        宋代齐州经济非常发达,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世界最早的实物广告商标“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就是明证,1984年济南六里山出土的《傅肇墓志铭》载,傅肇(1076-1135)“公始娶李氏,次娶刘氏,皆闻人右族之女。”,可知刘、李二姓为历城大姓,据新编《济南通史》宋金元卷分析,历下城当时有四五万人的样子,李清照生来衣食无忧必然有是原因的,或源于李格非的原配妻子为富家女,也说不定就是姓刘。

李清照诗词中明确提到家乡的名物有一个“溪亭”,溪亭见于历城,不见于章丘。“常记溪亭日暮”,说明对其印象特别深刻,不是偶尔到访,生活过的痕迹明显。宋代济南确实有溪亭,苏辙任济南掌书记时,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可证。晚年的李清照自订文集为《漱玉词》,或与其早年的家乡生活有关。晁端礼1094年在齐州作《满庭芳》,有“北渚澄蓝,南山凝翠……好是飞泉漱玉”句。这里的“飞泉漱玉”可能特指漱玉泉。金代《名泉碑》已有漱玉泉名,在金线泉南,而柳絮泉在金线泉东,推测宋代已有该泉。

李清照生母不是王之女,也不是王拱辰孙女,其生母为李格非“原配”之女,包括其母为历下之人只是一种蠡测,尚有众多未知的可能性,李格非的墓葬“独于山谷”,隐而不彰,李格非的诗文宋已散佚,硕果鲜存,期待将来的文物考古和历史文献能有新发现。

                                                                                                               张 俭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