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范文怎么写?
墓志铭范文怎么写?
马老先生夫妇墓志铭
先父马公讳双科,河北大名人,生于农历一九一九年十月初四,卒于二零一零年六月初一,享年九十二岁。先母段氏,生于农历一九二三年一月初三,卒于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享年八十八岁。二老虽凡凡布衣,但一生宽以待人,品质高洁。今铭其情以为念,彰其德以扬:
追忆我父,勤恳仁厚,寡言质朴。助人为乐,不图不谋。算珠分合,未入学塾;斧绳木直,未拜鲁祖。曾在壮时,因镢伤足,疗养在榻,食不果腹,母偏其食,其语哽阻:不劳空耗,于家无补,二子尚幼,节食足哺!年过古稀,常言力足,不委壮儿,筑门修屋;八十有余,稍不歇足,牧羊拾柴,风箱催炉!今铭尊志,安享天府!
追忆我母,半生忍饥,半生凄苦。口直心正,稍适即足。心软如絮,性善如佛。儿偶外出,起早就厨,因迟误餐,潸潸泪珠。随高就低,叮叮嘱嘱。人多食少,子餐母睹;釜渐见底,常称自足。其子酒呕,昼夜愁苦,忽闻气通,言喜容露。辄缪赞人,自显抵牾。人言其浅,我谓其笃。拳拳之心,天下慈母!今铭慈志,安享天府!
父逝三载,年半母故。后裔痛悼,撰铭立墓。
二0一三年七月八日
80后诗人有哪些?
丁成,诗人、批评家。1981年12月5日生于江苏滨海。主编《80后诗歌档案》。2002年发起“80后诗歌运动”,同年主持出版《蓝星―80后文论卷》引起巨大反响。其以《上海,上海》、《广场》、《2004悼词》等作品饮誉诗坛,其诗被誉为“人类文明的颓废预言”,其人被誉为“时代的悲情歌手”,著名诗句“我们不知道还能以年轻的名义坚持多久”更是广泛流传,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精神的代表人物。作品连续五年入选《21世纪文学大系:诗歌卷》2003-2007年,入选当代文学经典丛书诗歌卷《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2004年与徐慢在上海共同创办《活塞》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异端思想色彩的先锋重镇。
上榜理由:2008年1月丁成主编的《80后诗歌档案》出版上市,成为“70后的墓志铭,80后的冲锋哨”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2008年12月作品入选《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入选理由为:他看见的是共属人类的灾难,不分民族和人群的毁灭和衰颓。这“预言”或“寓言”带有浓郁的“后工业时代”的悲剧意味,也创生出一种充满陌生和震撼感的“后工业时代的新美学”。
阿斐,原名李辉斐,1980年生于江西都昌,1997年开始诗歌创作,1999年第一次发表诗歌,2000年在《下半身》第一期发表作品,诗作散见于《2000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以及《作品》、《诗刊》、《诗选刊》、《天涯》等刊物,著有电子诗集《以垃圾的名义》。执行主编《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于2006年举办首次个人专场朗诵会。被誉为“80后第一诗人”。现居广州,供职于南方都市报。
上榜理由:阿斐在80后中国诗坛中属重要人物,他写作较早,并一直在当下诗坛中处于在场状态,他喜欢用筛选过的干净的口语表达出生活中的感悟、随想与谬误。08年他依然走在了80后诗人的前沿,写下了大量优秀诗歌。
王东东,1983年生于河南杞县。80后诗人,批评家。诗歌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生活月刊》等官刊、民刊和网刊,入选《21世纪中国诗歌档案》、《80后诗歌档案》等多种选本。2006年获北京大学未名高校诗歌奖。2007年获刘丽安诗歌奖。
上榜理由:王东东与大多数80后诗人相比,更显的成熟些,他的诗歌睿智而思想庞大,语言方面已彰显出了大师的素质。他近年来的诗歌批评更是让众多诗坛前辈为其充满期待。他不愧为80后诗人中的佼佼者。
李浩,1984年6月生于河南息县。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诗刊》、《诗歌报月刊》、《中西诗歌》、《武汉大学报》、《青年周刊》等报刊。曾获:第三届北大未名诗歌奖;首届世界新作家诗歌奖;第23、24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诗歌奖;湖北省高校“青春中国”第22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诗歌奖;《武汉大学报》2006年度副刊奖等。著有诗集《子夜的门》,有作品入选《21世纪诗歌精选(第二辑)诗歌群落大展》等选本。毕业于武汉大学。
上榜理由:2008年5・12地震后,当大多数国内诗人都在用诗歌为灾区人民进行精神疗伤时,李浩放下了大学毕业前的论文答辩和写到一半的长诗,很坚决地去做了志愿者。他一直到了什邡的某个偏远的重灾乡村。他和同学一起在那里帮助灾民。他做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高度,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
董非,原名董飞,生于1989年春天,河南夏邑县人。15岁开始写诗,大陆“蓝星诗群”主要成员,作品散见于《诗选刊》《外省》《独立》《蓝星网刊》《行吟诗人》《连云港文学》等刊物。编有《80后诗人备忘录》,与人合著诗集《迷失的青春》。其著名诗句“时光的砂轮打磨着我褪色的青春/物质的传送带又把我从黎明运送至黑夜”被称为一代人的“青春悲歌”。其人被誉为“80后最具有潜力的诗人”。现就读于河南某高校。
上榜理由:2008年3月份董非整编的《80后诗人备忘录》(词条),在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读书网等大型网站发布后,受到了国内80后诗歌写作者的广泛关注。《80后诗人备忘录》为80后诗人在中国当下诗歌写作提供了充分在场的证据。
唐不遇,1980年生,广东揭西人。200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诗作散见于《天涯》《星星》《诗选刊》等刊物及《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3年诗歌》《2004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200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魔鬼的美德》。现居珠海。
上榜理由:唐不遇是80后出场比较早的诗人,也是成名比较早的一位。在80后诗歌的道路上他是位智者、独行者,但却走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蒙晦,1987年生,江西星子人。作品散见《诗选刊》、《诗歌月刊》、《活塞》等刊物及网络专栏,近期兼事批评。2008年10月,主持发起“第二次后80诗歌运动”(与董非、李浪等诗人),引起巨大争论。主要批评作品有,《天玄地黄:“后80”诗歌时代的到来》、《历史的木耳――为异端辩护》等。现居南昌。
上榜理由:2008年10月蒙晦的《天玄地黄:“后80”诗歌时代的到来》一文,在网上引发了“第二次后80诗歌运动”,该文是对一代人诗歌写作的有效梳理。促使了“后80诗人”的第二次冲锋。
嘎代才让,网名黑人,藏族,八十年代出生于青海,先后在《人民文学》《星星》《绿风》《诗选刊》《民族文学》《西藏文学》《诗林》《诗参考》《汉诗》《中西诗歌》《80后诗选》《民族报》《青海日报》《兰州晨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诗歌被收入各种年选与年鉴。荣获“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诗人”等诸多诗歌奖励。蓝星诗歌同仁。现居甘南藏族自治州。自由撰稿人。
上榜理由:嘎代才让作为在中国诗坛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诗人,2008年1月入选《80后诗歌档案》,用主编丁成的话说他“成为保持汉语诗歌在新一代人中保持版图完整性的重要诗人。”2008年他的创作焕发出了强劲的底力,长诗《行者记》的顺利诞生为黑人的写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80后诗人在2008年重要的收获。
郑小琼,女,生于1980年,四川南充人,毕业于南充卫校,在东莞打工数年,有诗文散见于《人民文学》《钟山》《诗刊》《十月》《花城》《诗选刊》《大家》《飞天》等报刊杂志,作品入选年度最佳诗歌、年度最佳散文诗、年度散文等选本,曾获首届博客汉语诗歌奖、人民文学新浪潮散文奖、新语丝网络文学奖、2006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华语传媒奖年度新人提名、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曾参加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两个村庄》、《黄麻岭》、《郑小琼诗选》、《暗夜》、散文集《夜晚的深度》等。
上榜理由:郑小琼,一个近年来在诗坛、文坛屡屡被提起的名字,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获得2007年“人民文学奖”,还因为她的身份――一个从21岁起就在广东打工的川妹子。08年,她的新作《郑小琼诗选》问世,不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书中的文学水平、思想内涵,再一次引起了媒体和文学界的关注。
李成恩,女,英文名Linda(琳达),80后女作家,纪录片导演,有《末代守陵人》、《三轮车夫》、《汴河,汴河》等纪录片作品,及数部广告、音乐电视与电影剧本等作品。曾为电视编导,现在北京某大学工作。近期致力于一条河流的诗歌描述与影像记录。在《诗刊》、《诗歌月刊》、《青年文学》、《十月》、《滇池》等刊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汴河,汴河》、另有长篇小说《大学城》、随笔集《天使的孩子》等。
上榜理由:08年4月李成恩诗集《汴河,汴河》出版,由著名作家邱华栋、诗人陈先发作序。附录有著名评论家程光炜、谭五昌,诗人王家新等人的评论。李成恩选择了一种正确而稳健的诗歌写作方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她的诗歌写作前景充满更多和更大的期待。
80后代表诗人,排名不分前后:李成恩、阿斐、丁成、唐不遇、巩玟语、王东东、郑小琼、春树、嘎代才让、熊盛荣、泽婴、肖水、巩巩幻想家、董非、蒙晦、郁颜、茱萸、冯志亮、叶丹、南小北等。
80后,从来就是“被命名”
――关于“后一代”独立运动序幕的开启
王西平
本次大展从2010年元月份就开始筹备,没想到一拖再拖,一直拖到现在。转眼,一个的崭新年份就这样被时光磨旧,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下一年,又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作为诗人,我们唯有诗歌去祭祀消亡,也唯有诗歌去敬献新生。
这次大展稿量数以千计,经过多次精选,最终形成这样一个版本。作为《核诗歌》的创办者,我深感自己劳作的艰辛,但也其乐无穷。现在我甚至可以拍着胸脯给大家讲,绝对没有一首诗是“混”进这个大展的。要问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气息。《核诗歌》选稿一向追寻气息――相信一个人与一个人之间,一首诗与一首诗之间,共存共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气息。我希望这种气息最终连成一大片,组合成“1978――1989出生诗人”特有的群体特质。我厌倦那些大师派头的80后诗人,正如刘波描述的那样:“写作没几年,就坐在那靠短期成名所带来的荣耀上自我膨胀,坦然地接受来自同龄人与后来者的追捧与朝拜。”我料定这样的人写出的诗歌,起码在气息上是令人唾弃的。当然,也有不少优秀诗作,甚至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诗作,在编辑的过程中均被我一删再删,以致最终未能入选!毕竟,我所掌握的“刻度”也不是唯一介定好诗的标准。
一直以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呈现自己的价值?当传统意义上历史的厚重渐行渐远时,我们真的成为了浮躁而又徒劳无功的代言人?为什么,80后要从生理的年代划分,而抛弃历史的召示意义呢?
关于这一代人的启示,我和刘波、王楚等人不止一次地论证,讨论。最终正如我们所总结的那样,1978年――1989年出生的诗人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诗人。商业是遮蔽在这代人身上的一块巨大的幕布,尤其在和平年代里,商业同时也扮演着历史操控者的角色。正如王楚所言,“这一代出生的诗人‘去政治化写作’倾向更明显,且根源上与前几代诗人不同。”我想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刘波也表示,“80后诗人的成长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而这次诗歌大展,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可以说是这三十年来第一批全国80后实力诗人的集中展示。与之前一些杂志的80后诗人大展不同的是:一方面,这次的大展既照顾到了参展诗人各个年龄段的全面性,这种全面性体现在,并没有仅仅局限于1980年之后出生的诗人,而是将一些生于1978和1979年的实力诗人,也纳入进了大展的范畴。另一方面,大展更注重的是参与诗人的写作实力,即作品的优秀与否,而非名气、关系等外部因素。这一标准限定了一些鱼龙混杂者,同时也确立了80后诗人在写作上的一个标杆。”
80后诗人阿斐曾明确表示“80后已死”,他说:“80后还剩下些什么?只是一个流星般的概念,一场文革思维下制造出的群体闹剧而已?”我相信这不是悲观。刘波也认为,“80后原初只是一个命名的概念,本是各不相干的人,却被一个代际命名给强行拉到了一起,如今,在文学的名义下,他们又成为了一条战线上的勇士,把玩词语,游戏人生。”越来越多的人对80后这一群体产生质疑,让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80后就从来没有命名过,或曾经命名,那也是商业利益下的“被命名”,也就是“伪命名”。这样的命名,只适合于鸡零狗碎的朋党圈,而不适合于伟大纯真的诗人圈。试想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像“80后”这样“伪命名”最终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命名。总之,这一代人的整体形象,再也不是以十年作为“标签”,而是“十二”年为标准。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将1978、1979年出生的诗人纳入大展,这一举措也是空前的,是不是绝后?我倒希望不是。因为这仅仅是个开始。
因此,这次大展的最终目的只是呈现――呈现同一背景下的一代人,或一个时代段的群体姿态。
我们不轻言拯救,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面对死亡过。死过之后,再等待那个命名的人吧!
最后,让我以诗歌的名义,感谢以下人员吧:感谢赖廷阶先生,感谢梁平、靳晓静、谢建平的大度赐稿,感谢阿翔、罗铖、莞君、一度推荐优秀稿件,感谢刘波、王楚、王度等人对大展精神的精彩论述,感谢牛依河精美的装帧设计,感谢开核诗社全体成员的无私支持!感谢你们!
2010年11月出版
80后代表诗人,排名不分前后:李成恩、阿斐、丁成、唐不遇、巩玟语、王东东、郑小琼、春树、嘎代才让、熊盛荣、泽婴、肖水、巩巩幻想家、董非、蒙晦、郁颜、茱萸、冯志亮、南岩、余子愚、叶丹、南小北等。
80后代表诗人
80后代表诗人,排名不分前后:李成恩、阿斐、丁成、唐不遇、巩玟语、王东东、郑小琼、春树、嘎代才让、熊盛荣、泽婴、肖水、巩巩幻想家、董非、蒙晦、郁颜、茱萸、冯志亮、南岩、余子愚、李浩、叶丹、南小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