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杜甫西郊赏析答案?

2025-03-15 00:03:13  来源:网络   热度:199

一、杜甫西郊赏析答案?

诗人从碧鸡坊出发,到西郊的草堂,沿路看到闹市之中有一座桥,桥两边柳树依依,沿着江边小路向前走,一路梅花香味扑鼻而来。

“市桥”是视觉之美,“梅香”是嗅觉之美,“官柳”不是官家栽的柳树,而是公众观赏之柳。通过对路边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感情。

二、至后杜甫阅读答案赏析?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译文】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赏析】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三、登高杜甫阅读赏析题?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经典之作,此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四、水调歌头赏析题及答案?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择题: 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常理。

五、赤壁赏析题及答案?

  一、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反说历史,借“二乔”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赤壁之战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二、一首咏史诗。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三、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四、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五、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六、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七、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八、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九、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诗人杜牧和()合称“小李杜”。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十一、阅读杜牧《赤壁》,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A)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解答】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BCD.正确。故选:A。

  十二、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杜痒《赤壁》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十三、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十四、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

六、立秋后题杜甫尾联赏析?

这首诗的尾联是:何事拘行役,罢官亦由人?”事情既然都这样了,那么,我还留恋什么呢?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因为对于既有生活和现实处境的不满,杜甫显然已经起了主动罢官,不再委曲自己,进行新的选择的念头了。诗人所置身的华州已然开始慢慢淡去,而一个不清晰的远方在黑暗中慢慢开始浮现并给他招手。

七、泊秦淮赏析题及答案?

泊秦淮作者杜牧赏析题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贵含蓄”,这首诗在表达情感上均体现了这一点,请结合本诗简述。

答案

1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借用典故,借陈后主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3.杜诗即景感怀抒情,含蓄委婉。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第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抒怀:先由“近酒家”引出“商女”和“商女”之歌《后庭花》,过渡自然;再由《后庭花》,牵出“不知亡国恨”,间接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不问政事的腐朽生活,含蓄深沉

八、贾生赏析题及答案?

贾生,又称贾谊,是中国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散文和韵文为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

以下是一道常见的贾生赏析题及其答案:

题目:下面是贾生某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开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夫吾何敢专已,或为庸人,或为愚者。呜乎!呜乎!”

结尾:“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答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自强不息和时不我待的思想。文章开头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名言,寄托了个人追求、崇高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希望。而结尾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则强调了及时行动的重要性,倡导在自我不断提升的同时,更要关注于行动和实践,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现在就是最佳的行动时机。

九、赵翼赤壁赏析题及答案?

答案全诗完全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逗出自己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  首联破题,从山河形胜落笔。赤壁扼守着通往荆州和襄阳去的道路,因而成了古代兵家争战之地,三国时修筑的战争营垒依稀可辨,山川依然,地形奇险。“故垒”自然是用了苏轼“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的名句。

十、送友人李白赏析题及答案?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答案: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 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6、尾句“斑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