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信的价值?
一、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信的价值?
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质疑,确实认为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存在着弊端。如果给王安石写信的话,司马迁则会说:王相(宰相)啊!我们私交不错,但我对您的变法存在质疑,主要有四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请您慎重考虑,切勿将民生大事当儿戏啊!
熙宁变法不久,司马光就不能忍耐王安石的变法了,他连续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将自己认为的变法的主要的弊端指出来,希望王安石能够考虑其他官员的意见,对变法进行整肃。
这四项看法都直接指向了变法的要害之处,笔者认为,司马光对于王安石几项变法的研究,从理论上甚至高于了变法派大部分的大臣,他的反对不是看站队的朋党之争,他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变法的利弊的。
二、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五个罪名?
司马光给王安石安的五个罪名是: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
《答司马谏议书》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王安石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三、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三封信原文?
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四、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评价?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评价很高,说他“德性醇正,学术通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光不但人品好,学问更好。司马光可以入朝为官,同样是欧阳修举荐的。不过这二位入朝之后,都和欧阳修发生了政见上的冲突,并且发生了激烈的辩论。从这件事就能看出王安石和司马光性格上的特点,他们都是耿直的人,都是捍卫理想的人。
五、司马光和王安石谁官大?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官职一样大,都是宰相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有不少的文人朋友和高官同僚,他们都蒙受过欧阳修的举荐和培养,又都与北宋大诗人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他们两位不仅是高官权臣,而且也是宋代文坛的大师级人物,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过许多文章、诗词,而且多是好文章,好诗词,在《王文公文集》中可以欣赏到。司马光也是文章大家,他著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而让他名闻遐迩的是他的史学和谋略学巨著《资治通鉴》,这是他忙完政务,在一段歇息的时间写下来的巨著,此书要比当时别人专门编写的史书要强得多。《资治通鉴》成了后世帝王的治国权谋经典。
六、王安石司马光,儒道之争?
王安石司马光,是改革与守归之争。
七、苏轼为王安石写的墓志铭?
苏轼平生只给七个人写过墓志铭,而真正属于他自己写的,也就是富弼、司马光、范镇等五人。另外二人,是代别人写的,严格说来不能算作他的文章。
富弼、司马光、赵抃,范镇、张方平
没有为王安石写过墓志铭,但在王安石死后,应朝廷要求,起草写作了《王安石赠太傅》这篇诰命文章,属于散文。
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王安石去世。当时司马光主张对王安石“尚宜优加厚礼”,因此追赠太傅称号。此时苏轼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了这则诰命《王安石赠太傅》。作者在这篇制词中,对王安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原文如下:
王安石赠太傅
敕: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进退之美,雍容可观。朕方临御之初,哀疚罔极。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究观规摹,想见风采。岂谓告终之问,在予谅暗之中。胡不百年,为之一涕。于戏!死生用舍之际,孰能违天?赠赙哀荣之文,岂不在我!宠以师臣之位,蔚为儒者之光。庶几有知,服我休命。
八、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守旧派人士,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 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律。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实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苏轼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丰财、强兵、择吏”,也就是要改变当时那种“常患无财”,“常患无兵”,“常患无吏”的状况。在丰财问题上,他既主张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又强调“节用以廉取”;在强兵问题上,他主张“深戒用兵”;在择吏问题上,他主张“兼用考试、察举之法”,既要防止失于仓促,又要防止请托之风。在他从政40余年中,为此做了不少工作。他一生刚正不阿,确实做到了“虽死生不变乎己,况用舍岂累其怀”,即或生或死都不改变自己已经表明的主张;用与不用,都无伤于他的抱负。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他一生心怀家国天下的自我写照。
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九、以司马光口吻写一封回信给王安石?
王前宰辅:你终于下课了!你的变法是逆天行道,难得善果。
试问,祖宗留下的法度是说变就变的?不合时宜,不近民情,必遭失败!
退了就退了,好好的养着吧,喝酒喝茶,吟诗作文,做回你的“唐宋八大家”吧。
须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后学司马光顿首
十、王安石与司马光几年交情?
王安石推行变法,属于维新派; 而司马光反对变法,属于保守派,他们是政治对立的对头,但他们又是故友,都蒙受过欧 阳修的教诲和举荐,所以他们既有年深情笃的友谊,又有重大分歧,但维系赵宋王朝的共同目的,构成他们全部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