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学术特点及主要内容?
一、元代学术特点及主要内容?
元代私学的学习内容,一般都以儒家经典为主,即以“四书”、“五经”和“二程”、朱熹的注疏为基本教材,但也兼及天文、地理、律历、算数、医学等有很高实用价值的自然科学的内容。
二、西夏造像特点?
西夏的前期石窟主要是沿袭前代形制,少有创新;后期的石窟形制受到了当时密宗佛教文化的影响,基本抛弃了窟内开龛的传统,将各种偶像安置于中央佛坛上,形成了西夏后期洞窟形制的特点。在这些西夏洞窟中都存有大量精美的西夏壁画,其中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保存的壁画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也最具特点。
三、元代套曲特点?
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四、元代石碑特点?
元代石碑是蒲县东岳庙最为奇特的珍宝之一。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重修东岳庙碑刻,是东岳庙现存最早的石碑,至今641年。碑呈青石质,现存在东岳庙行宫大殿前。其外表形状与普通石碑无异,碑阳光泽可鉴人影,微呈黄色,具有予示“晴雨气象变化”的特殊功能。天之将雨,碑呈现水珠,以示雨兆,十分灵验,准确无误,实为稀世奇珍。
五、元代瓷器特点?
从现有的元代瓷器品来看,其的工艺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元代新烧窑方法的出现,让其瓷器的釉上色出现不均。新烧窑方法是一种大容量窑法,多器件一起烧制,容易造成釉色不均。
第二,元代瓷器底部多为露胎,其底足多不上釉。且足壁略显厚,不规整,有的底心还有乳钉突起。
第三,有花纹的瓷器,其图案纹饰布局简繁有度,密度紧凑,构图新颖,主次纹路分明,但大多数元代瓷器其印花图案是浑圆而不清晰的,常有一种混糊感,并常会看见一些疵点。器物釉内,橘皮纹明显。
第四,元代瓷器底部多数有旋纹,并粘有砂,多经过削足处理。而且其底部多为圈足,少有饼足和玉壁足。而元代有的瓷器因拼接而成,其接痕明显。
第五,元代瓷器的釉多有气泡,且较为密集,各种大小气泡层次不同,且多为肉眼可见。
六、元代散文特点?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虽不乏可读的篇章,但总体而言,抒情写景的少,而经世致用、歌功颂德的多。元朝散文呈三变:初期文坛呈现一片新气象;中期文章写得峭刻森严;晚期,作者摆落凡近,追习往哲。元朝著名的作家有郝经、戴表元、袁桷、姚燧、赵孟頫、虞集、黄晋、杨维桢等人。其中姚燧和虞集被称为元代古文二大家。赵孟頫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书法家,有《吴兴山水清远图记》等作品传世。
七、元代纸张特点?
元书纸和宣纸的共同特性:具有洁白柔韧,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久藏不蛀,不易变色等特点。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古称赤亭纸。竹纸是以竹子为原材料造的纸,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同时造纸术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人用竹子造纸书写文章,代替竹简。
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享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
宋元,曹氏一支辗转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后,开始了全面系统地以青檀皮为原料制作“宣纸”的历程。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皇室监制的“宣纸”加工纸的出现。
元书纸主产于浙江省富阳市,生产历史悠久。北宋真宗时期(998-1022)已被选作“御用文书纸”。
因皇帝元祭(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改原称为元书纸;又因当时的大臣谢富春支持此纸生产,故尚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
八、元代麒麟特点?
麒麟纹,我国传统吉祥寓意装饰。青花瓷器上的麒麟图案最早出现在元代,元代的一些装饰题材中为数最多的是麒麟。元代的麒麟纹形体若鹿,矫健英俊。尽管“麒麟”两字皆从鹿,元代的形象更合古制,总让人想起蒙古族“苍狼白鹿”的祖先传说。
九、元代石雕特点?
元代以后雕塑艺术成就突出地表宫廷、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宫殿遗址的凤麒麟石雕、走龙栏板等建筑饰件,犹能见出元代雕刻富丽繁缛的特点。
元代的重要作品居庸关云台浮雕护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门上的“六具”等石刻,杭州飞来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现了共同的时代风格。
十、元代艺术特点是什么?
元朝的思想上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在民族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中国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甚至能准须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例如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长时间没有举办科举等。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地位下降,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产生于金末元初,发展和兴盛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根据《太和正音谱》中所记,大约有五百三十五本,创作十分巨大而辉煌。元朝后期,杂剧创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强与温州发扬的南戏的交流,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
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乐观和顽强精神;《凭阑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脱离散曲特有风格;描写景物的《水仙子·重观瀑布》雅俗兼备,以出奇制胜;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刻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被称为"秋思之祖"。
杂剧五大名家除了关汉卿与马致远之外,还有白朴、王实甫与郑光祖(其中关、白、马、郑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汉宫秋》、《梧桐雨》、《西厢记》与《倩女离魂》,主要表现社会与生活情况、歌颂历史人物与事件,强调人物的情感。元曲的兴盛,最后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