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周厉王典故?

2024-12-29 19:24:4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周厉王典故?

道路以目。

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怨沸腾。

召公(召康公的后代穆公虎,世代辅佐王室,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

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但是,周厉王不听劝告,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二、厉王墓介绍?

1 厉王墓是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万安山南麓的一个古墓葬,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2 厉王墓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王墓,墓主人是晋国的厉王,墓葬规模宏大,墓内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金器、银器、漆器等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厉王府壁画。3 厉王墓的发现和挖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研究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也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青铜器、玉器等文物的重要代表。

三、《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厉王形象?

暴虐凶残、昏庸愚蠢从文章开篇对厉王形象的刻画,“虐”、“怒”、“杀”可以看出厉王性格的暴虐凶残、毫无理性。下文的一“喜”则完成了他性格另一面的刻画:昏庸愚蠢,自鸣得意。

四、王氏墓志铭译文?

作品原文

亡妻王氏墓志铭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译文

在治平二年(1065)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于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甲午将灵枢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苏轼,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对我的父母也很孝顺,她的端庄、严肃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坐在我的旁边,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

她陪同我苏轼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警告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告诫我的这些话我父亲也曾经告诫过我。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某个人讨论问题很有偏见,常常走极端化。但是你的意见本来就是正确的啊,那为什么还要和这帮人讨论呢!”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的人来和我套近乎,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是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这么快就和你交上朋友了,不符合常理,因此,遇上坏人也是很容易的,这种人还是别交的好。”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仅仅二十七岁她就告别了人间。在刚刚失去她的时候,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我。我苏轼遵奉父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我们家的墓地中。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

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你作为儿媳能够安葬在公婆身边,我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了。真是可悲啊!

五、王弗墓志铭原文?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六、楚厉王是第几代王?

楚厉王是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第16位国君,从熊渠算起就是第11位楚王,要是从恢复爵号算起就是第1位楚王

楚国历代国君:熊绎(第一任国君)、熊艾、熊䵣、熊胜、熊杨、熊渠(第一位开始称楚王)、熊挚红、熊延、熊勇、熊严、熊霜、熊徇、熊咢、楚若敖、楚霄敖、楚厉王(恢复王爵)、楚武王、楚文王、楚堵敖、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楚郏(jiá)敖、楚灵王、楚初王、楚平王、楚昭王、楚惠王、楚简王、楚声王、楚悼王、楚肃王、楚宣王、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

七、幽王厉王是谥号吗?

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

谥号有褒有贬,褒贬所加须与被谥者生前品行相符。如春秋五霸: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等,其中的““桓”、“穆”、“文”就是谥号,周幽王的“幽”、隋炀帝的“炀”也都是谥号。 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

八、召公谏厉王止谤的典故

召公谏厉王止谤的典故

引言

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典故,其中召公谏厉王止谤就是一则在政治智慧和公正不阿的代表。这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揭示了召公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社会稳定的重视。

典故背景

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争斗不休,社会秩序混乱,言论自由泛滥。当时的斟酌,厉王执掌政权,他为人暴虐,专横跋扈,对待百姓和贤臣都毫不留情。

厉王的行为

厉王在位期间,虐待百姓,轻视贤臣,并且经常听信谗言恣意妄行。他甚至容忍大臣之间互相诽谤中伤的行为。这种荒唐的行为使得国家内外都陷入困境,人民生活艰难,百姓怨声载道。

召公的勇气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召公的贤人站了出来。召公才高八斗,非常聪明睿智,他深知厉王的行为对国家的危害。于是,他决定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

召公谏言

一天,召公有机会面见厉王,他毫不犹豫地直言不讳地批评厉王的荒唐行为。他指出厉王的暴虐行为已经让百姓疾苦不堪,国家面临危机。更重要的是,他用事实和道理告诉厉王,容忍大臣相互诽谤中伤只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国家的衰败。

召公的分析

召公深谙社会的运行规律,他告诉厉王,任由谣言和诽谤横行,会导致人民的恐慌和不安。诽谤可以让忠良之士沉默,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将使得国家失去了应有的智慧和力量。而且,诽谤还会破坏君臣之间的信任,使国家无法有效地进行治理。

厉王的反应

听到召公的谏言,厉王非常震怒和不悦。他本来就不喜欢别人指责自己,更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劝告。他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宰,不需要召公这个小人物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

召公谏止谤言

尽管召公知道自己的劝告可能会让厉王生气,但他并没有退缩。召公坚持表示,如果厉王不能停止听信谣言和容忍大臣互相中伤,国家将会陷入更大的危机。他引用了历史上的案例和智慧的道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厉王的思考

尽管厉王对召公的劝告感到非常不悦,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一直无视事实和道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召公所说的话。虽然他不愿意承认召公是正确的,但他觉得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政治策略和行为方式。

厉王的改变

厉王决心改变自己的行为,他开始听取真实的情况和意见,不再盲目听信谣言。他重用贤臣,建立公正和高效的政府机构。国家逐渐恢复了稳定和繁荣。

结语

召公谏厉王止谤的典故,不仅体现了召公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稳定和公正的渴望。这个典故教导我们,一个政府应该重视言论自由,但也要有限度地控制和引导言论的流动,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

九、周厉王被称为?

周厉王姬胡(公元前904年―公元前829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周厉王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

他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致使百姓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最终死于彘地,谥号厉王

十、秦厉王的父亲?

景明帝苻健。

苻健(317年~355年),字建业,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前秦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后赵时期,深受石虎父子的亲近,起家翼军校尉,加号镇军将军。

永和六年(350年),统兵进入关中,击败杜洪,定都长安。永和七年(351年),自称天王,建立前秦,设置百官,年号皇始。皇始二年(352年),自称皇帝。

开通关市,勤于政务,减赋缓刑,抚恤孤寡,崇尚节俭,大兴儒学,废除后赵暴政,使关右恢复生机,促进关中地区胡人汉化进程。平定叛乱势力,打败前凉军队,击退桓温、司马勋北伐。

皇始五年(355年),苻健驾崩,年仅三十九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苻坚即位,改谥景明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原陵。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