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郡在唐朝哪里?
一、象郡在唐朝哪里?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属来宾市。面积1898平方千米。人口34.9万,其中70%壮族。辖7镇、4乡。县人民政府驻象州镇。因境内象山得名。唐朝设置象郡
二、唐朝裴公指的是?
裴休
裴休(791-846)字公美,河东闻喜人(今山西运城闻喜人),官至吏部尚书,封河东县子,赠太尉。善文章,工书,以欧、柳为宗。寺刹多请其题额,河南庐山亦多题铭。为晚唐著名书家,然存世书迹仅一件。
当宣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正值兵荒马乱,避难在香严和尚会下做小沙弥,后到盐官会中作书记。后来,小沙弥当上皇帝,就是宋宣宗,礼聘同门师兄裴休入朝为相。
三、唐朝墓志铭立在墓里什么位置?
一般是放在主墓室里,跟墓主的棺椁离得很近。
四、郡公和郡王区别?
郡王比郡公大
1.郡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曹魏始置,一直延续到明朝初年。亦传至越南。唐朝以後,郡公一般不可世袭,常为虚封。明朝初年,取消郡公一爵,以後不再复置。有句话叫做,爵显其功,位显其能。爵位是对功臣的一种封赏制度。
魏晋南朝时期,郡公为异姓功臣(禅代前的权臣除外)的最高封爵,皆为实封,有封国、食邑,开国置国官,具有世袭性。食邑从数千户到万户不等。郡公以郡立国,封国置相,其职责相当於太守。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在晋王司马昭的主持下,创建了五等爵,分为郡公、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大国男、次国男十级,郡公为最高的一级,居第一品。郡公仅封一人,为长乐公司马孚。
晋朝郡公为第一品爵,食邑一般为三千户,置妾6人,车前司马14人,旅贲50人。配有:金章、玄朱绶、绿紫绀、三梁冠、九缝皮牟、八斿旗、七旒冕。
2.郡王是中国古代封爵名,位次亲王,为封爵的第二等。
王之爵位分为亲王与郡王,始见于魏晋时期。按唐制:皇太子之子封郡王,大臣、节度使亦得封郡王(如参预神龙革命的敬晖等五人、唐代宗时大将郭子仪等),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晚唐、五代,异姓封郡王者甚多。
宋太祖立,为安抚诸镇节度使,曾加封郡王,后专为皇族封爵。南宋,为酬韩世忠等大将之军功,也曾封之为郡王。元代赐爵位颇盛,郡王者甚滥。
明代,亲王子除世子外均封郡王、世袭罔替。郡王的封号一般为两个字,以古郡县名为多见,如渭南王(秦王系)、项城王(周王系)等。
明朝也会封功臣为郡王,多为追谥;其中南明时期有直接授予的。如延平王郑森等。
从嘉靖年间开始,由于俸禄压力增大,不允许旁支继承的亲王(如亲王无子,其弟继位)的儿子封郡王之位,而是根据该亲王原有的封号,降等袭封。
郡王的正妻称郡王妃。
郡王的嫡长子(无嫡子则为长子)称王长子,以后承袭王位;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但亦有因故降等封为辅国将军的。
长子的嫡长子称长孙,其正妻分别称长子夫人、长孙夫人。长子和镇国将军、长孙和辅国将军在子孙爵位的封号上没有区别。
郡王之女封县主。俸禄为每年600石。
郡王的俸禄为每年2000石,自长子承袭爵位(即二代郡王)之后一律折半为1000石;但因所在的亲王府而异,也有初封即1000石或500石的,继承时不折半。
五、唐朝大臣的公服?
答:唐代官员服饰按功用分可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类。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通过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明文规定了不同品阶的唐代官员所穿着的服装冠式、颜色、面料、配饰等。按《新唐书·车服制》里记载,“群臣之服二十有一”分别是:衮冕、驚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弁、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高山冠、委貌冠、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从省服
唐代官员的服装按款式主要分为四种:对襟大袖衫、圆领袍衫、襕袍衫、胡服。其中袍多为夹衣,面料厚重,衫多为单衣,面料轻薄。
六、唐朝杜公是谁?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七、唐朝的公服又名?
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燕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
八、郡公和国公的区别?
那是一种爵位制度,与官职无关。 隋唐时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公爵是比王爵低一级的爵位,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公爵分为国公、郡公和县公。国公仅比郡王低一级,郡公又比国公低一级。但王爵一般只在皇室内部分封,除国家混乱时很少涉及外臣。
国公差不多是外臣分封的最高爵位了,唐初的诸多功臣如早期的裴寂、刘文静,后期的临烟阁二十四功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均为国公爵。 国公一爵在隋唐时很为流行。
九、中华郡公图好玩吗?
中华郡公园当然是好玩的。
中华郡公园是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发源地及荆山铸鼎历史文化为背景,富平荆山原生态地形地貌为基础,将其打造为集精品住宿、特色餐饮、主题文化展示和人文体验、中华文化研究、艺术家论道基地及景观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基地,是献给世界华人的祈福圣地。
十、唐朝徐戊公的传说?
徐茂公是隋唐时期瓦岗寨集团首领李密的军师,足智多谋。后来徐茂公归顺李唐,被李渊赐国姓“李”。徐茂公为李唐立下汗马功劳,是凌烟阁24功臣之一。关于徐茂公,给人的印象是能掐会算的军师,下面讲几则有关徐茂公的故事,或许大家会对他有新的认识。
1.徐茂公有6个名字
徐茂公这个名字是历史演义小说对他的俗称,这个俗称流传甚广,如今的影视剧也都叫他徐茂公,而他的真名却变得鲜有人知。
根据正史记载,徐茂公真名叫徐世勣(同“绩”),字懋(mào)功,“徐茂公”这个名字或许正是由“徐懋功”演化而来的,因为读音相同,而“懋”在古代同“茂”。
徐茂公归顺李唐后,被李渊赐国姓“李”,所以应该称他为李懋功、李世勣。
中国古代有独特的避讳现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果有人的名字与皇帝的名字有相同的字,那么就必须改名。
李世民继位后,徐茂公为了避李世民名讳中的“世”字,所以改名为李勣、徐勣。不过这时徐茂公姓李,所以不会用徐勣这个名。
后来,武则天谋夺李唐江山,徐茂公的孙子李敬业义愤填膺,拥立李唐宗室,发兵讨伐武则天,还让写下了“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的诗人骆宾王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就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李敬业兵败,连累到徐茂公,他的陵墓被毁,官籍封号被削,国姓被收回。这时,徐茂公就叫徐勣了。
如此,徐茂公就有6个名字,徐世勣,徐懋功,李世勣,李懋功,李勣、徐勣。
2.徐茂公对李密忠肝义胆,感动了李渊,被赐国姓“李”
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部将单雄信投降,秦叔宝,程咬金被俘。李密损失惨重,无奈和魏征、王伯当等人率剩余人马归降了李唐。
徐茂公当时没和李密在一起,他在瓦岗寨名望资历较高,于是接管了李密剩余的兵马,以及李密原来打下的广阔地区。
徐茂公独木难支,打算也归降李唐。他手上掌握着大量的兵马、土地、人民,若以此献给李渊,肯定能得到高官厚爵。但徐茂公对李密忠肝义胆,他没有将瓦岗寨的遗产直接献给李渊,而是派使者交给李密,由李密献给李渊,这样李密就立了大功。
徐茂公对人说:“土地人民都是魏公李密的,我如果直接献给陛下,是靠主公的失败来成就自己的功名,我羞于这样做。”
徐茂公将功劳归于李密,李渊得知后,很感动,很高兴,也很欣赏徐茂公。李渊认为徐茂公是忠纯之人,所以特意赐姓“李”,并厚加封赏。
3.徐茂公救单雄信失败,割自己的肉喂故友
李世民平定洛阳王世充,俘获了单雄信,将要处死他。徐茂公和单雄信是故友,为单雄信求情,遭到拒绝。徐茂公痛哭流涕,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喂给单雄信,并说:“生死永别,此肉于你同归于土!”象征着与单雄信同生共死。之后,徐茂公收养了单雄信的子女。
4.李世民称徐茂公的作用远远超过长城
唐朝北方有一个游牧民族突厥,时常侵犯边境,后来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徐茂公镇守治理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十六年,以威武严肃闻名。李世民曾经说:“隋炀帝不挑选能人守边,劳累百姓筑长城以防备胡虏。如今我用李勣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下,他的作用远远超过长城!”
5.李世民剪掉胡须为徐茂公治病
徐茂公曾经突然得了重病,医生说:“用胡须灰可以治愈。”李世民于是自剪胡须,烧成灰和药。徐茂公受宠若惊,病好后,去向李世民道谢,跪下磕头,额头都磕流血了。李世民说:“朕为江山社稷考虑,爱卿不必客气!”
6.徐茂公亲自动手为姐姐煮粥
徐茂公曾经亲自为生病的姐姐煮粥,烧火时燎到了胡须。姐姐让徐茂公停下来,徐茂公回答说:“姐姐你常常生病,而我快老了,虽然我想多煮几次粥给姐姐,但还能煮几次呢?”
7.徐茂公在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上支持李治,得以善终
李世民认为徐茂公忠义,有威望,于是将太子李治托付他。李治继位后,任命徐茂公为宰相,决议国家大事。
李治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于是召徐茂公,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商议。徐茂公称病不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坚决反对,于志宁一言不发。
李治后来秘密去见徐茂公,再次提及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徐茂公回答:“这是陛下的家事,不必管外人的意见。”李治恍然大悟,于是定下了决心。
后来,武则天专权,授意爪牙逼死长孙无忌,将褚遂良贬到现今越南地区,于志宁也被贬到荒凉之地,唯独徐茂公安然无恙,得以善终。徐茂公迎合李治,没有认真教诲皇帝,实在辜负了李世民的心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