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解密原来是这样的 古代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墓志铭

2023-01-20 13:33:3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解密原来是这样的 古代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墓志铭

关于墓志铭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墓志究竟起源于何时?在学界,至少有五种说法:

一是“秦朝说”。这种说法的根据,是1979年末至次年6月,秦陵考古队在始皇陵封土西赵背户村发掘了32座秦代刑徒墓,清理出残缺废弃的墓瓦文共计18件19人(内有1件刻2人信息)。这些约公元前221至210年刻写下的文字内容很简单,多为记录刑徒的姓名、籍贯。任P介绍,因其内容与用法已具备了标志墓主人身份的性质,属于当时一种特殊的志墓方式,所以考古报告编写者把这批秦刑徒墓瓦文,称作“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墓志”,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此也持认同观点。

二是“西汉说”。此说主要见于文献史料,如清代学者叶昌炽《语石》引王昶《金石萃编》说:“《西京杂记》称前汉杜子春(约前30-约公元58年),临终作文刻石,埋于墓前。《博物志》载,西京时,南宫寝殿有《醇儒王史威长之葬铭》。此实志铭之始,今皆不传。”

三是“东汉说”。在学界,1929年在洛阳东北郊出土的东汉延平元年(106年)《贾武仲妻马姜墓记》,由于记死者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及死葬日期甚详,被认为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用石头刻制的墓志。学者罗振玉曾为之题跋曰:“汉人葬记前人所未见,此为墓志之滥觞。”(《辽居稿》)。考古学家马衡、赵万里等也都主此说。

四是“魏晋说”。自东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以为天下凋敝”下令禁碑,又因战事频繁、政局动乱,以至许多墓葬被盗。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下诏,决定取消墓地上一切设施和标志。也许是世人追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托,于是产生了将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志铭形式。

五是“刘宋元嘉年说”,以往论及墓志起源大多据此说。这是因为早年出土于山东益都的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刘怀民墓志》,是现在已知的最早自称“墓志铭”的石刻。在这块方形石刻上,首题直书“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笠乡侯东阳城主刘府君墓志铭”,且志文、颂文俱全,直接证明了这类墓志文字的性质。清代端方《陶斋藏石记》卷五云:“刘怀民志作于大明七年,适承元嘉之后,此志铭文字导源之时代也。”

二、中国古代墓志铭书写者落款有什么规矩吗

中国古代墓志铭书写者落款有什么规矩吗

之前感觉墓志铭是多神秘的东西,不知道写的都的什么?随着逐渐的理解,对墓志铭的认识越来越深;尤其是现代人的墓志铭多为精短。最容易混淆的是墓志铭和碑文的区别,下面看专业讲解:

墓志铭是民间丧葬制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我国早期“墓志”和“碑铭”各有区分用途。其中放入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称墓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氏、世系和生平事迹;把诗歌类(通常为四字一句)赞颂、悼念铭文刻在坟前石碑上称碑铭。中国古代墓志铭的雏形出现在东汉末年及西晋墓中。其时已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都未自名墓志。现知标明为墓志铭的方形墓志,以南北朝时期刘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的刘怀民墓志为最早。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成为定制。采用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由于“志”、“铭”同时使用,故称为“墓志铭”。一般是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本人生前撰写的。

现在,墓志铭多泛指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已不再有严格的文体特征和限制。墓志铭是对一个具体死者一生的回顾和概括,是个人化的;但同时也印刻着时代的痕迹,反映着当时普遍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念,是历史学家十分看重的第一手史料。有的墓志铭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的则是书法经典。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篇墓志铭,又不可能长篇大论。技术上的问题倒在其次,难的是如何概括、评价自己的一生。现在国人似乎没有古人对墓志铭那样重视,本版收入的墓志铭以外国人的居多。这些墓志铭或充满个性、或幽默风趣、或耐人寻味,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墓志铭文化的视角。

三、中国古代这么迷信,为什么不会觉得临墓志铭书法不吉利

墓志铭本来就是用于将死者的事迹公开给大家看的,没什么不吉利的。

四、谁能给我找一些有关中国古代名人的墓志铭啊,有

韩信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2聂耳 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启功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脸微圆,皮欠厚。妻子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有些长】

1、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2、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五、清代墓志用何字体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置于墓内。内容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文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等,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墓志铭叙事年代准确,在考古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被称作“埋在地下的档案”。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征集到的这方墓志铭,保存完好,长60厘米、高38.5厘米、厚12厘米,青石制作,竖书阴刻楷体铭文,共24行,字体端庄工整、笔法稳健有序,字迹清晰可辨。文字为:“诰授朝议大夫、即补直隶州、赏戴蓝翎、前任直隶州顺天府怀柔县知县、加三级记录五次。芳谷孙公墓志铭。例授修职郎、候选训导、岁贡生、砚弟王岳顿首拜撰。敕授修职郎、任绎县教谕、癸酉科举人砚弟张丽藻顿首拜书。公讳兰溪,字芳谷。精明强干人也。其先世自洪武四年由枣强县分发乐邑北偏之闫李村。数传而后,又徙居邑城北门里。至公之祖父,里谥疏九公者,为人纯正俭朴。基业之立,实在于此。其大父天爵公,承其绪而光大之。有宅数区,有田一顷。遂居。然,称“素封”焉。公自幼读书,聪明出众,而先意承志。其事亲也以孝闻。青年K庠,旋食饩。年四十,由廪贡生选授临清州平恩县教谕。是时,平恩漕米年无定章,每至官民抵牾。在学诸生央公调处。公协同同城官绅定准章程,升斗一秉至公。上以供国课,下以协与情。至今犹传为美谈。此虽细务,亦可见公之有干济矣。咸丰十一年,教匪滋扰,平恩亦为之不靖。上宪素闻公之才,因委公以辑匪之责。教匪由是闻风远扬,邑境肃清。因议叙以知县用。后捻逆蜂起,窜扰山左,杜星使督办团练。公捐器械若干,兼助军需。会上宪保题,赏戴蓝翎。同治四年丁内。”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