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司马光评价司马迁?

2024-11-16 09:44:5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司马光评价司马迁?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复姓司马的历史学家。一位是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另一位是以史为鉴、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史学大家司马光。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正是汉朝最为鼎盛的时期。得以遍览群书,游历祖国的山山水水,访古寻迹,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具有广阔视野,为写出第一部通史打下坚实基础。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正史的第一部;而且在二十五史中,也是少数几部通史之一。

     《史记》向前追述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传说时代的黄帝开始,到尧舜禹,再到夏商周。他把每个时期的传承及其具体时间,交代得一清二楚。让人无法怀疑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和司马迁相隔千年。与他同时期的王安石,正在大力推动改革,司马光是改革的反对者,不得势被迫赋闲。司马光利用这难得的休闲时光,发愤图强,著《资治通鉴》,完成又一部史学名著。

春秋时期,晋国是“春秋五霸”中持续时间最久的霸主。

     司马光对《左传》的评价很高,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超越《左传》的水平,故在撰写通史之时,紧接着《左传》之后。记录着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历史。

    《资治通鉴》记录着战国以后的历史。

     战国七雄是从春秋五霸演变而来。赵、魏、韩三家分晋,齐国由姜性转为田性,秦、楚依然保持强势,北方的燕崛起,取代衰弱的吴、越。

     孙武、孙膑、吴起、廉颇、白起、王翦、李牧、乐毅、田单都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们创造的军事奇迹和理论,对后世的兵家影响深远。

     汉武帝时期,正是儒学独尊的开始时期。司马迁本人也是儒学的正宗传人。

      司马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像其他儒家学者那样偏颇,具有较为开放的头脑,能够包容、接受其他思想理论。

     正是因为此,在他的著作中才保留了诸子百家的学说,让后人感受到百家争鸣的盛况。

二、王国维墓志铭评价?

陈寅恪给王国维写的墓志铭评价: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 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陈寅恪意思,王国维投湖属于“殉节”,跟屈原投江一个意思。

三、陈寿评价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个历史知名成语,每一部涉及权谋的电影电视,基本都能听到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出自《汉晋春秋》,相传为魏国第四代皇帝,曹髦的临终遗恨和控诉。

同时,也将司马昭彻底打成反派,成为后世人们心中阴谋家、野心家、谋朝、篡位等等言行的代名词。

可是,这是真的吗?成语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历史远比我们想的要精彩。

失控的曹魏政权

自从曹操的儿子曹丕,从汉献帝手里拿下皇位,称帝之后,曹丕兢兢业业倒也干得不错,有明君的气象。

可是,曹丕干的时间不长,只有七年而已,220到226,时间太短。有很多东西估计没交代清楚,从他的儿子开始,魏国迅速走向失控的道路。

曹睿上台之后,喜欢大拆大建,到处修修补补,这些需要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闹得老百姓没办法按时耕种,怨火连天,不得不派兵到处灭火。

下一位曹芳倒是不爱折腾民间,却喜欢怼臣子,用烙铁怼,尤其擅长弹弓打人,当时的高官没少挨石子儿。

两位魏国皇帝一位祸害,民间,一位得罪朝堂,刚好把整个魏国全得罪了。

第四位皇帝曹髦倒不坏,喜欢读书,爱好也还不错,颇有点中兴的想法,只是两位长辈折腾实在太厉害,想重整旗鼓哪里那么容易。

逐渐变坏的政权和司马一族的崛起,成为魏国末期最鲜明的特点,失控的曹魏政权被取代,实在是历史必然。

曹髦最后的倔强

公元260年,19岁的曹髦感觉不爽。

曹髦,前面说过,还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这么评价曹髦,他很有才华,有明君色彩,但太年轻气盛。

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这样一个优秀的人,面对祖先留下的烂摊子,焦虑、不爽是很正常的。此时的朝廷,已经基本是司马一族的天下,就跟当初的曹操一家差不多。

作为曹操子孙,曹髦当然明白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剧情会怎样。

所以,曹髦破釜沉舟,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加宫中服务人员,合计三百余人,攻打司马昭府邸。结果皇宫都还没出,就被太子舍人成济所害。

被害之前,曹髦说出那句著名遗,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充满心酸,充满委屈,着实不应该由一个未满20岁的年轻人承受。

所以怎么说呢?曹髦并非司马昭主动所害,这一点需要点明。

曹髦太倔强。

其实最差的结果,无非就是曹操和曹丕干的事,这样政权更迭才会名正言顺,可为啥没人骂曹操之心呢?

毕竟,曹操博了一个“枭雄”的名声,等到司马昭,那就是司马昭之心,太双标!

司马昭的心,不在司马昭,而在时局

魏国历经两位不靠谱的皇帝后,军权旁落,世家子弟享乐主义横行,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二十多年的局面,病得很重,不是曹髦上任区区几年就能改观的,再加上蜀国、东吴还在呢!谁都想趁机咬一口魏国。

曹家这条船眼见就要沉,大家要跳船并无过错。

当年,司马昭的老爹司马懿任丞相,只是太常王肃拥戴,到了司马昭接班的时候,已经是太尉、司徒联合拥戴,级别远比他老爹司马懿来得高。

这个级别的变化,也充分说明时局的变化,大家信心的变化。

就算司马昭不想做什么,那些想要跳船的人也不会允许,他们的荣华、富贵更需要魏国这颗大树来护佑,现在,曹家明显靠不住,司马昭便是最好的人选。

司马昭和司马一族是有能力的,这个能力跟曹操在时的曹家,差不多,甚至还要更强,毕竟地盘更大。

真要司马昭家族毫不作为,跟着历代曹魏小皇帝瞎胡闹,弄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才叫正确?

那司马昭可能确实得不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评语,可是国泰民安不要啦?这里面孰轻孰重?

奇怪的是,历史上借着这句成语,死命对司马昭这种大权独揽,试图篡位的行为予以批判,却对当时的局势,历史的演变,司马昭的好事和历史贡献视若无睹。

如果司马昭真的没能力,他是凭啥覆灭蜀国,他儿子司马炎又哪来的实力去一统中国?

乱世的百姓实在凄苦,有这样一位能人,结束那个混乱的时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

历史评价是看一个人的政策、功绩,而不是靠一个所谓成语,来界定的。

司马昭之心与路人皆知的弑君说,不能划等号。

四、司马光评价关羽?

司马光说过,武将如果有勇无义,就会是国家的威胁。第一个赐封关羽的是宋徽宗,在国家层面上承认了关公的信仰。朱元璋为了笼络民心,进一步加持关羽的地位。

《三国志》中的关羽刚愎自用,他的死就源于他的性格弱点。可是中国人却不太在意这些。因为他在文学中已经摆脱了历史的真实,成为了“义”的符号。刘禅给关羽的封号是壮缪侯,缪是名不副实的意思,乾隆皇帝将这个谥号改成忠义侯,就这样明目张胆地篡改了历史。到了小说《三国演义》,关羽的形象鲜明且黑白分明,关羽的忠义人设丰满起来。

五、司马彦书法总体评价?

中国书法进入近现代,由于书法工具的变化,出现了硬笔书法,主要书写工具是粉笔铅笔钢笔和圆珠笔,也涌现出一大批硬笔书法家。而司马彦就是其中一个。其硬笔书法以传统毛笔字为基础,在平淡中显示功力,字体整齐划一,功力深厚,很适合初学者练习。

六、如何评价司马南?

司马南是:转世孙悟空——火眼金睛辨善恶斩妖魔;当代鲁迅——嬉笑怒骂敢为防腐急先锋!时代英雄——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七、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的评价?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对司马光的五点指责一一给予反驳。

二、详解:

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八、司马迁如何评价屈原?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最后对屈原的评价: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释义:太史公(指司马迁自己)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伤他的志向不能实现。途径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扩展资料

历史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1、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作者:汉·班固

释义:虽然屈原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但也可称之为妙人。

2、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作者:汉·王逸

释义:如今象屈原这样志向忠诚坚贞,性情清廉高洁,耿直象石头和箭矢,言论富有才学,得势时不玩弄权谋,失势时不考虑自身得失,这真是世间少有的品行,人中才俊。

3、《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九、司马迁怎么评价曹操?

司马迁不可能评价曹操,司马迁是西汉人,曹操是东汉末年人,司马迁比曹操早三百多年。

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左冯诩夏阳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他家学渊博,三十八岁时,正式做太史令。后因为李陵辩护遭受腐刑。他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巨大折磨,为完成他父亲的遗愿撰写《史记》,并于公元前91年完成全书。

十、对司马迁的评价?

西汉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宫刑。当时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当时他也曾想到了死。生死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生,从此他提起笔树立了忠臣义士的形象,造出了魑魅魍魉的原形……终于一部3000年的通史《史记》得以著成。

当时的司马迁被屈辱困扰着,使他“居然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但他并没有放大自己的痛苦,而是直面人生道路的崎岖,并且尽量缩小痛苦,把它当作是上天为自己编写的人生中的一部分,最终完成了历史的一座丰碑。

司马迁为封建社会的文人,遭不白之冤,司马迁懂得了去直面挫折,去缩小痛苦。

司马迁让我们懂得在逆境中生活,应学会去缩小已有的痛苦,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把它想象得十分可怕,只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悲观厌世,甚至盲目轻生……诚然,个人得不幸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你本身不抗争,不缩小痛苦,就永远改变不了被动的局面。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