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志铭为什么埋在地下?
古代墓志铭为什么埋在地下?
墓志铭是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写墓志铭是为了让死者的事迹能够得以流传,可是在古代墓志铭却是要埋在地下的。要解释这个问题,得从墓志铭形制说起。墓志铭就是指放在墓里刻有死者事迹的石刻,它分为志和铭两部分。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墓志铭》中说:“至论其题,则有曰墓志铭,有志有铭是也。”志是散文,记录死者的姓氏、里籍、生平等事宜;而铭常用韵文写成,多是对死者事迹的赞扬之语,并附之以哀悼之词。古人非常看重墓志铭,所以在 墓主死后家人常会千方百计请有名望的人来书写死者的墓志铭。而一些文人也以善于撰写墓志铭而闻名于世,如唐代文人张说就擅长于撰写墓志碑文,时人以能请他写碑文为荣。古代人非常重视死,他们将死视为人生延续的另一阶段。不仅古人的葬礼要非常隆重,有多种讲究,即使死者的墓志铭也要精心设置,以备地府知晓死者的身份。早在汉代,人们已经撰写一些镇墓文。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就曾出土一枚告地下丞的竹牍,表明死者的身份,希望地下官府照顾其人。深埋于地的墓志铭,也具有告知地下官府死者身份的意思。古人讲究立德、立言、立功,撰写墓志的人常将死者的生平略写成墓志铭这也相当于为死者立名。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珍贵的资料,了解墓主生平,了解为史书不载的信息。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就是墓志铭的经典之作,此篇是为一代文豪柳宗元而作。在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文才大加赞誉,对其坎坷的人生经历颇为哀悯,表达了韩愈的哀婉痛悼之情。
东周时期,把在宫中、庭院之中放置的直立之石,类似于日晷的作用和墓葬下葬是用来悬棺用的,类似于辘轳作用的两种东西称为石碑。东汉石碑来源于后者,可分为圭首碑和晕首碑,上面多有穿。正面为碑阳,记述死者信息,背面为背阴,写立碑人姓名。
我想你所说的埋在土中的墓志铭应该有两种可能:
第一,就是像上面所说的是相当于下葬时悬棺用的。那么埋在土中应该不成问题。
第二,古人视死如视生,汉代墓葬中还出现过“买地券”这类的明器,那么你所说的埋在土中墓志铭就应该不是给活人看的。作为一种明器而出现,作为死者跟身下世界里的人的交流的工具。
我想不能是因为古人怕破坏而埋在地下的,而是应该是故意而为的。
当然,还有你说的立在墓前的墓碑,这种墓碑如果埋在地下的话应该是被破坏之后而被土层埋起来的。墓志铭当然是地下地上都有,地下的给鬼看,地上的给人看。
就像中山王厝墓中的“兆域铜板”也是说墓中埋一块,活人手里保存一块。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呵呵,对这方面不是很懂,不对的地方别笑话我。
墓志作为先民追悼自己祖先的一种特殊的纪念物,沿袭下来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称为“志”,是散文体。负责姓氏、籍贯、生平简介,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主宰歌功颂德、悼念抚慰之类,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墓志铭,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是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中国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哈哈!古人早就知道后代会盗取文物,所以埋的越深越好!
碑记和墓志铭的区别?
二者有以下区别: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碑文的概念顾名思义,凡是为制各种碑上写的文字都叫碑文。我国制碑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当时的碑,如宫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后来有人刻上相应的文字,就逐渐形成各种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