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为何写劝学篇?
一、张之洞为何写劝学篇?
1898年光绪帝宣布变法,重用维新派文人士大夫,慈禧太后针锋相对,迫令帝党领袖翁同龢免职归兮,部署亲信荣禄出任直隶总督,执掌京城兵权。
帝党、后党冲突一触即发。
张之洞形象开明,为帝党所倚重;又死忠太后,为后党所信任,国内外都将调和帝后冲突的目光放在张之洞身上,在变法进入生死存亡的时刻,精明的张之洞推出了酝酿已久的《劝学篇》,洋洋数万言,描绘了官僚士大夫的变革路线图,也成为晚清知识分子“中体西用”的纲领性文件。
他开宗明义说:世有万古不变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即使孔孟再世,也不会非议变法。
因为可变者,是器械、工艺和法律政制,这是用;不可变者,乃儒家之圣道、三纲之伦理、修身养性之心术,这是体。
简而言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用的层面,可以引入西学西法;但在体的层面,坚守圣人之学绝不动摇。
整部书,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讲的是不变的圣人之道;《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逐条论述变法的途径。
二、张之洞为何能与曾李左并称?
张之洞,晚清名臣,洋务派领袖人物。同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一生官运亨通,先封疆后军机,位极人臣。
张之洞极善为官,早年是清流派首领,上书劝谏很会揣摩上意。后来成为洋务派领袖,为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大力兴办重工业,创枪炮场,开矿务局,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这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还有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武昌幼稚园。
在中法之战中,张之洞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举才任贤,在大战中险胜法国,一洗火烧圆明园之耻。他编练自强军,训练出同北洋新军齐名的湖北新军。张之洞一生,在国防军事方面有诸多建树,为抵御外敌,强化军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张之洞其人也存在许多争议,非议多半源自于他曾对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大力镇压。其中唐才常还是他的得意弟子,在他的授意下加入维新派,由他指挥的湖北新军中,有许多人加入了自立军。当他意识到慈禧依然大权在握时,赶在起义前夜突然出击,将自立军一网打尽,并全部斩首,所作所为实在令人不齿。
正如著名学者张鸣先生所说:“关键时候,张之洞不惜用变革者的血,洗刷自身的名节。但是如果朝廷昏到了让他白白去送死的关头,那他还是会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放在第一位。显然,这是所有处事精明者的共同底线。”总得来说,张之洞虽然也有污点,但他对民族发展所作的贡献不可忽略。其人究竟如何?只能交由历史评说。
三、唐代墓志铭为何如此多?
唐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鼎盛时期,从书法创作的数量、质量及涵盖程度,均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唐代书风的多元及书法理论的研究均在历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反映唐代书风重要载体的唐代墓志,完整而又真实的体现了唐代书法的精妙。
唐代墓志艺术内涵丰富,书体多样,志文多用楷书。由于北朝后期发生文字复古现象,因此唐墓志中出现了许多隶书。唐太宗倡导行书入碑,于是唐墓志中又有不少行书,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墓志书法。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极具重要的书法史学价值与书法审美价值。
四、张之洞这本书书名谁写的
郭晶写的。
《张之洞》是大象出版社2009年02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晶,该书主要讲述讲述字:奏折是一种封建帝制时期的原始史料,富含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等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解读奏折撰写的时代背景、涵盖的内容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从而反应名臣的思想、才干和心态。
五、孔乙己墓志铭怎么写?
孔乙己,生卒年月不详,曾读过几年私塾,但终究没有进学,写的一手好字,代人写写书信也能混个半饱,然此人好喝懒做,做不了几天就连人带笔一起失踪,青白色的面堂,皱纹间经常夹杂着一些伤痕,有偷窃行为,是咸亨酒店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后因偷了恶霸丁举人的东西而被打残,最后冻饿而死。
六、如何写墓志铭文?
一般是韵文,可以是四六骈文,类似赋。也可以是稍微自由一点的长短句。但一定要写古文。否则味同白水。
七、韩愈写的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八、如何写墓志铭?
(一)墓碑
墓碑
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九、墓志铭范文怎么写?
马老先生夫妇墓志铭
先父马公讳双科,河北大名人,生于农历一九一九年十月初四,卒于二零一零年六月初一,享年九十二岁。先母段氏,生于农历一九二三年一月初三,卒于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享年八十八岁。二老虽凡凡布衣,但一生宽以待人,品质高洁。今铭其情以为念,彰其德以扬:
追忆我父,勤恳仁厚,寡言质朴。助人为乐,不图不谋。算珠分合,未入学塾;斧绳木直,未拜鲁祖。曾在壮时,因镢伤足,疗养在榻,食不果腹,母偏其食,其语哽阻:不劳空耗,于家无补,二子尚幼,节食足哺!年过古稀,常言力足,不委壮儿,筑门修屋;八十有余,稍不歇足,牧羊拾柴,风箱催炉!今铭尊志,安享天府!
追忆我母,半生忍饥,半生凄苦。口直心正,稍适即足。心软如絮,性善如佛。儿偶外出,起早就厨,因迟误餐,潸潸泪珠。随高就低,叮叮嘱嘱。人多食少,子餐母睹;釜渐见底,常称自足。其子酒呕,昼夜愁苦,忽闻气通,言喜容露。辄缪赞人,自显抵牾。人言其浅,我谓其笃。拳拳之心,天下慈母!今铭慈志,安享天府!
父逝三载,年半母故。后裔痛悼,撰铭立墓。
二0一三年七月八日
十、为林冲写墓志铭?
为国奋战,奈何奸佞。
逼上梁山,替天行道。
招安抚顺,为国浴血。
堪破红尘,出家为僧。
《水浒传》中的豹子头林冲,因为娘子长得漂亮,被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惦记。
先是在上香的时候,被公然调戏;后是派人诓骗林冲外出喝酒,上门强暴。虽然自己的妻子被前后两次侮辱,但是林冲都选择了容忍,不想把事情闹大,希望高衙内能够良心发现,知难而退。
后来,高俅设计陷害,骗林冲带刀误入军事重地白虎堂,想将他置于死地。好在有开封府尹巧妙周旋,免去死罪,杖责二十,发配沧州。
高俅要陷林冲于死地之心昭然若揭,但是林冲依然抱着忍让的态度。在鲁智深要杀死官差时,他出面阻止,乖乖跟着他们到了沧州。
当然,高俅父子不会死心。要不是因为大雪压塌了睡觉的草屋,半夜去了破庙,林冲就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晚上被活活烧死在沧州那个草料场里了。
直到林冲在破庙里听到了所有的阴谋,才一怒之下,杀死仇人,投奔梁山,落草为寇。
林冲派人去东京接娘子上梁山团聚,才得知早在半年前,在高俅父子的逼迫之下,娘子早已悬梁自尽了。
后来,梁山活捉了高俅,林冲想杀而不能,最终因大仇不得报,冤屈不得伸,抑郁而死。
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都是不可不报的大仇。但是,林冲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地隐忍,退让,幻想息事宁人。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自己也搭进去了性命,而仇人依然锦衣玉食,活得逍遥自在。
面对强权,他懦弱,是无能;面对豺狼蛇蝎一般的恶人,他抱有幻想,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