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墓志铭名言?
一、李斯墓志铭名言?
李斯临终名言“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后来的文人墨客,就把李斯这句死前名句,缩成“东门犬”三字,既表示恨不如初,也表示对自己追逐一生的权力基因的彻底决绝,在人鬼交替,阴阳分界的这一刻,作出来俺错了的悔愆。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师从荀子,学成入秦。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为秦始皇制定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篆统一文字,制定法律,统一车轨、度量衡制度、货币。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二、李斯的书?
李斯的著作就是指李斯所写的散文和碑铭,具体包括:
1、散文:《论督责书》、《谏逐客书》、《狱中上书》、《言赵高书》。其中,作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的《谏逐客书》,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2、碑铭(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的):
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包括《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碣石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人物简介:
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主要成就: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在始皇帝死后,他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三、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李斯的《谏逐客书》以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说驱逐客卿的错误,从历代客卿为秦国富强建立的功勋,到秦王眼前来自诸侯各国的声色玩好,事实俱在,不由人不信。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然后以不多的篇幅说理,归纳逐客对于敌我双方不同的利害关系。全篇几乎不谈客卿的利益,只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打算,很有说服力,所以秦王看后,幡然醒悟,立即收回了逐客令。
本文在说明事实时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为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比如列举从穆公到昭王任用客卿,终于使秦国富兵强的事实后,只用了三言两语从反面设想不用客卿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文中详细列举秦王从异国他乡的珍宝声色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感的事实,然后以简要的语言说明秦本地音乐的单调原始不好玩。这样对比设想,话语虽不多,却能使秦王深思,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摆在眼前,引导他自然联想到逐客的错误。
《谏逐客书》的语言也极富文采,文中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词语极其丰富。比如写秦惠王用张仪之计开疆拓土,作者连用“拔”、“平”、“收”、“取”、“包”、“制”、“据”、“割”等动词,使句子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让人读来颇有韵致,也表现出秦军虎狼之师的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四、李斯谏逐客书讲解?
《谏逐客书》是秦始皇时期李斯所写的一篇奏章,主要是为了劝阻秦始皇驱逐外国使者的计划。下面是该文的简要讲解:
首先,李斯在文章开头指出,秦国虽然已经统一六国,但与外国的关系仍然十分重要。他认为,如果驱逐外国使者,将会失去外交上的优势,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和敌对。因此,他建议秦始皇不要轻易驱逐外国使者,而应该以礼相待、保持友好关系。
其次,李斯列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驱逐外国使者的危害性。他说,如果驱逐了韩国使者,那么韩国就会对秦国心生怨恨,可能会联合其他国家对抗秦国;如果驱逐了魏国使者,那么魏国也会对秦国产生敌意,可能会出兵攻打秦国。此外,他还指出,如果秦始皇驱逐了外国使者,那么国内的百姓也会受到影响,因为他们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最后,李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建议秦始皇可以派遣使者前往外国,表示友好之意,并邀请外国使者来到秦国进行交流和访问。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外交关系,还可以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总之,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文献,它反映了当时秦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交往的态度,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
五、行督责书怎么评价李斯?
李斯,富有卓越远见,胸怀大志。
六、关于李斯的书有哪些?
关于李斯的书有《淮南子·泰族训》《史记·李斯列传》等。
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主要作品有《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七、李斯的谏逐客书选自哪里?
李斯的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奏议。
此文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八、李斯谏逐客书如何说服秦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斯全文始终围绕秦王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阐述逐客的不利因素。他明确提出,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认为客负于秦的论据。
事实胜于雄辩:李斯在文中列举了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如“遂霸西戎”、“至今治强”等实例,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说明客卿对秦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正反并论,利害对举:李斯在文中采用正面论述与反面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他首先列举了纳客的好处,然后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如“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种正反论述的方式,使得观点更加有力、说服力更强。
修辞手法丰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巧妙地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层层推进,步步升级:李斯在文中逐步加强论述的力度,从国家发展到民族大义,从历史经验到现实利益,使得秦王无法抗拒其观点。
九、李斯,论统一书原文?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十、不信书只信命曾国藩墓志铭?
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是曾国藩的
墓志铭
这十二个字中,后半句说的,是要让前半句流传后世,所以曾国藩实际想要表达的,是前面六个字的内容:不要迷信读书能成就事业,人生要有作为,还是得靠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