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五的文化常识?
一、有关五的文化常识?
1.五行:金、木、水、火、土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五音:宫、商、角、徵、羽
4.五谷:稻、黍、麻、麦、菽
5.五官:眼、耳、鼻、眉、口
6.五脏:心、肝、脾、肺、肾
7.五味:酸、甜、苦、辛、咸
8.五常:仁、义、礼、智、信
9.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0.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1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2.五湖:洞庭湖,鄱阴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13.五香:茴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
14.五毒:石胆、丹砂、雄黄、慈石、矾石
15.五毒动物: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16.奴隶制五刑:墨、劓、腓、宫、大辟
17.封建五刑:笞、杖、徒、流、死刑
现代五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死刑
18.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宋襄公
19.五等爵位: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20.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张担
欧阳洵、褚遂良、
21.五陵:汉高祖刘邦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
二、与失恃怙有关的文化常识?
恃怙的意思解释:《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因以“恃怙”为母亲、父亲的代称。《旧唐书·文苑传下·元德秀》:“ 德秀 早失恃怙。” 明 陆采 《怀香记·鞠询香情》:“徒为恃怙,逞遁辞护女欺夫。”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女状元》:“幼失恃怙,与老姥同居。”
三、有关年的文化常识与习俗?
给压岁钱,穿新衣服,守岁,贴春联
四、古代丧期的有关文化常识?
1、丧礼
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第三天举行大殓。大殓,又称“殡仪”,就是将尸体入棺。天明先陈放大殓衣衾,然后举棺入堂,棺中铺好被子。设大殓床,将尸体移到大殓床上,盖好被子,再举尸入棺。孝子们大哭尽哀,接着举行大殓奠。
大殓之后,早晚哭奠,吃饭时要供食于柩前桌上。孝子们及其他晚辈亲属穿好丧服侍立灵旁,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
2、葬礼
按规定要停柩三月(但大多不停那样长)。葬前由筮者、卜人、冢人(掌管墓地的人),通过龟卜的形式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兆域(坟墓的界址),并将下葬的日期通知宾客。在葬前一日,须将灵柩移至祖庙停放,孝子们袒开上衣,顿脚恸哭地举行祭奠仪式。下葬之日,先举行奠仪,宣读各方赠送的赙仪(车马、绸帛、钱财等),然后柩车出动,丧祝执功布(以3尺长的白布悬于杆首,略似旗幡)行于柩车之前,如遇道路有高低转折之时,便以功布打出种种信号,通知牵引柩车的人。面目凶恶的“方相”(专事驱逐疫鬼和开道的神祗)也在柩车前驱鬼开道,然后是明旌、灵牌,柩车由舆夫抬着(或拉着)紧随在后。柩车后是丧家主人及众亲友、宾客,按“五服”之轻重顺序排列,无服之亲戚在后,宾客又在其后,一路哀哭来到墓地。接着,舆夫将柩放在席上,明旌覆盖在柩上,主人与亲友各就其位,恸哭不止。等下棺之后,再拜稽颡(屈膝下跪,以额触地,以示极度悲伤),极尽哀思。
3、服丧
孝子在为父母服丧守孝时,要停止进食3天,住在殡宫(灵堂)旁临时搭建的茅庐里,“寝苫枕块”,睡草垫,枕土块,非丧事不言;“练”祭(11个月)以后,可住到不加涂饰的屋里,“大祥”(25个月)后可住进整理过的殡宫,“礻覃祭”(27个月)后可除丧服,并睡入寝室。女儿须为父母服丧守孝,但不必住茅庐,睡草垫,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奔丧,在“练”祭以后就可回夫家。孝子孝女都须为父母穿丧服。
下葬之后还要为死者设灵座,作“虞”礼(安魂之祭)。3次虞祭后则行“卒哭”礼(最后一次哭),献食举哀于灵座,以后早晚就不必再哭了。停哭的第二天,作“礻付祭”的仪式,将新神主(木制的牌位)迎入祠堂,附于祖考或祖妣之旁,与先祖一起接受祭祀。礼毕后,又将新神主移回原处。丧后13个月为“小祥”,祭灵后开始吃苹果;25个月为“大祥”,将新神主正式迁入祠堂;27个月为“礻覃”,开始饮酒食肉。
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为在阴间的死者焚纸钱、纸屋、纸箱的仪式,后遂演变为焚锡箔(代表钱钞)、冥币(专门印刷用于焚化纸币)为死者送钱币的习俗。
五、景德镇与哪种文化常识有关?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景德镇因瓷器精美而被朝廷用皇帝的年号命名,此后,景德镇制瓷业日益兴盛,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悠久的制瓷历史、丰厚的制瓷资源、巧夺天工的制瓷技艺和精美绝伦的珍品名瓷,构成了灿烂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使景德镇陶瓷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文化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区别?
你好,文化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说是同属于文化领域,但还是有区别的。文化常识指的是我们对于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常见文化现象和知识的认知,比如各种传统节日、流行文化趋势、社交礼仪等等。
而古代文化常识则强调的是对于历史中的文化现象和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历史事件、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等。虽然二者有不同的重点,但对于我们个人提高文化素养,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古代有关学校的文化常识顺口溜?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吃馒头争(蒸)口气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食人间烟火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车到山前必有路
费力不讨好
吃软不吃硬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退堂鼓
打如意算盘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刀子嘴豆腐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得理不让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斗大字不识一升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恶人先告状
翻脸不认人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敢怒不敢言
恭敬不如从命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八、中国古代有关城的文化常识?
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旋构咏的军事防线。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手,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围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沉。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人们往往是定居生活,不像游牧民族般四处迁移,为了对外放进行防御,也就自然而然发展出了城墙建讯,心字护自己的家园。
我们常说的城池,实际上就是心作为防御设旋的城墙和护城河来代指整度城市,护城河一般于城墙外环绕,祝具体地形而不同,依据不同的城市规模及其围边地形所建造起来的城墙各不相同。
城墙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讯,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
九、关东文化常识?
时下学术界所说的关东文化,一般是指明清以来在东北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化。“关东”这一特指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念发端于明初建山海关之后。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明人所称“山海关东”的东北地区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三族鼎峙的状态。
十、中考文化常识?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的一门科目。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中考文化常识:
1.中国历史:黄河文明、长城、秦始皇、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
2.世界历史:古希腊、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3.地理知识:五大洲、四大洋、我国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山脉高原、自然灾害等。
4.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5.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围城》、《茶花女》等。
6.艺术:京剧、昆曲、杂技、音乐、美术等。
7.科学技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信息技术等。
中考文化常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