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指挥同知是什么?

2024-10-27 10:43:5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指挥同知是什么?

指挥同知是明代官员的一种职称,通常是指派给边疆地区或重要地方的官员。他们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同时也兼任指挥军事的职责。指挥同知通常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地方上称之为同知,表示其有权指挥地方军队和负责地方治安。该职位在明代中期开始设立,并且在后来成为一种重要的地方官职。

二、在明代官职中:布政指挥同知;初授中奉大夫?

(布政指挥同知)莫名其妙,布政使不可能兼什么指挥同知,初授中奉大夫(文散官从二品第10阶)加授正奉大夫(文散官从二品第8阶),(檐事府尹)莫名其妙,无此官,可能是詹事府的误称吧(詹事府是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机构,置詹事1人(正三品),少詹事2人(正四品),府丞2人(正六品)。主簿厅主簿1人(从七品),录事2人(正九品),通事舍人2人,明中期以后,詹事府成为翰林官迁转之阶)升授昭毅将军(武散官正三品第12阶),治资尹(文官正三品勋号),文武官员的散阶勋号都是没职能没掌管的,这是加荣誉酬功勋的.

三、明朝指挥同知是干什么的?

明朝锦衣卫是皇帝亲军,职能是侍卫和特务。

侍卫才是锦衣卫最主要的工作,包括警卫和伴驾。因此锦衣卫同时会有很多指挥使、同知和佥事,其中大部分人只是伴驾或挂名领薪水。其他少数人会有分工,比如掌印、军政、侦缉、管事等等。锦衣卫下辖17个千户所,所以卫内事务不少。比如镇抚司需要有南北两个,一个负责特务刑讯,一个负责卫内司法。还要注意,明朝的卫所都是军政一体的,不光管军人,还管军人家属,卫所还有自己的农场、工厂、牧场、学校、医院、仓库、法庭,甚至自己的地盘,因此管理军政是很重要的工作。具体到指挥使、同知、佥事的分工,没有明确说明。最初这三种官职是上下级关系。明中期开始,由于人多工作少,各项分工主要出自大家推选和皇帝任命相结合。人多一是因为锦衣卫能陪王伴驾,容易升迁。二是很多宫廷差事没有相应的官职,所以都以锦衣卫的名目来领薪水,比如宫廷画师、音乐家、棋手。三是皇亲国戚、功臣子弟,在锦衣卫挂名领薪水,比如后妃的亲戚。明中叶,大部分卫所管事都是推选的,但锦衣卫情况特殊,因此重要职位会由皇帝任命,比如掌印、警卫和侦缉管事。镇抚使是卫镇抚司长官,南镇抚司管本卫司法,北镇抚司管特务刑讯。锦衣卫千户百户的情况和指挥使差不多,有管事的,也有领工资的,比如嘉靖帝就把自己当亲王时的几个师爷塞进锦衣卫做千百户领薪水。管事的千户按17所分工,分别管理銮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戈戟、弓矢、驯马等仪仗,领导侍卫将军、力士、军匠,和为朝会驯象。

四、明代都指挥使年表?

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三个职能机构,分别负责处理来往公文及刑狱之事。地方若有重大军务,须三司合议,并列署名向朝廷汇报。每年由朝廷命官巡抚、巡按对其进行监察,每五年汇总考选。此外还有仓库、草场大使、副使等掾属。都司内部的分工大体是,都指挥使及同知、佥事,以其中一人统领司事,称为掌印;一人负责练兵,一人负责屯田,称为佥书,有的则分管巡捕、军器、漕运、京操、备御等事务。不担负具体职务的则称为带俸。经历、都事则典掌文书,断事处理军队的刑狱。

都司下设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每卫5600人,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千户所又分为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各卫所平时屯守,战时奉命攻守。每逢战时,朝廷临时命将,并非都司指挥作战。

都司卫所本是军事建置,与行政区划无关。但是边境卫所也兼理民事,实际变成地方行政区划。因此,都司卫所有实土、非实土之分。不设府、州、县的地区,卫所兼理民政,为实土卫所,辽东都司全系实土,万全都司大半是实土。

五、明代墓志铭是否有收藏价值?

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墓志铭属于国家文物,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考证一个人的生平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但就是书法的艺术性而言,相对于北魏时期的墓志而言,其艺术性就要差一些了,如果是真的喜欢,就不要考虑其升值的问题。拿来收藏就是了。

六、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南北镇抚司镇抚、千户哪个官职大?

建明之初朱元璋设置拱卫司,统领校尉、隶属都督府,为皇帝侍从军事机构,后改拱卫司为拱卫指挥使司。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拱卫指挥使司又重新更名为亲军都尉府,别设仪鸾司归其统领。后又将仪鸾司改为锦衣卫,下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南北镇抚司镇抚、千户五职,皇帝任命自己心腹出任指挥使。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只是替皇帝管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力增添了很多。除拥有侍卫职权外,还有权巡察缉捕和审理诏狱。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他们用刑十分残酷。廷杖为其中一种,初期杖满即停刑,后期直到打死为止。还有一种是用300斤重的立枷,很快就可将犯人压死。这种对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的做法,致使民情激愤、怨声载道。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不得不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后来在明成祖时期,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司专门处理诏狱。

七、明代的锦衣卫都督同知到底是什么官职?

关于锦衣卫的管理阶层

后军都督府——锦衣卫都指挥使司——卫所高层——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其他

后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之一的后军都督府,管理包括锦衣卫在内的一些卫所。职位: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进入都督府后,旁人就可以称呼其为“督公”。

锦衣卫都指挥使司本卫专属的管理部门,虽然没几个人但因为官很大非要单独成立个司,其实就是锦衣卫的领导小团队。职位: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以下统称都指挥

卫所高层大众普遍知道的锦衣卫职位: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指挥使以下统称指挥,从指挥佥事往上,就是会典、实录里可以穿麒麟服的一部分人。从指挥佥事到左都督虽然间隔了很多官位,但一般来说,锦衣卫的实际掌权者只有一个,而这个人的职位高低是不确定的,主要看皇帝当时任命了谁。有时候上面正好没人管,指挥同知也会被任命直接管理整个锦衣卫,当然通常而言,这个人接管之后很快就会升官,不会让他停留在指挥同知。有时候指挥使做得好开始升官,一阶或几阶往上跳,又或者皇帝看好的人本来已经是都指挥使司的人了,这时就会出现都指挥使司或者都督府的人管锦衣卫。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举例来说,陆炳28岁成为指挥使开始掌管锦衣卫,后来一路升到左都督三公三孤还是管锦衣卫。陆炳之前,兴王府升上去的陈寅,也是一路升到右都督还在管锦衣卫。

八、明代官员的墓志铭值多少钱?

墓志铭基本上没有明确的价格的直接摆明了告诉别人是盗墓盗来的而且,基本上也没什么人拿这个当做收藏如果要买的话,还都是些特殊癖好的人墓志铭,主导价值的最重要因素,无疑就是墓葬中主人的身份价值跟墓主身份成正比,最好的能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人,才能有价值

九、明代嘉靖四川夔州府同知相当于今天什么官职?

明朝府同知是辅佐知府分管清军、巡捕、钱粮、农业、水利、屯田、牧马等的官员,正五品。夔州在现在的重庆市奉节县周边地区,夔州府同知相当于现在的一般省份的地级市分管副市长,但因为重庆是直辖市,没有地级市一说,单从级别上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重庆市万州区分管副区长(副厅级),但其管辖范围还应包括周边的奉节、云阳、巫山、巫溪等县。

十、明朝锦衣卫指挥使平常都忙些什么?指挥同知呢?还有下指挥佥事,镇抚使,千户,百户呢?

明朝锦衣卫是皇帝亲军,职能是侍卫和特务。

侍卫才是锦衣卫最主要的工作,包括警卫和伴驾。

因此锦衣卫同时会有很多指挥使、同知和佥事,其中大部分人只是伴驾或挂名领薪水。其他少数人会有分工,比如掌印、军政、侦缉、管事等等。

锦衣卫下辖17个千户所,所以卫内事务不少。比如镇抚司需要有南北两个,一个负责特务刑讯,一个负责卫内司法。

还要注意,明朝的卫所都是军政一体的,不光管军人,还管军人家属,卫所还有自己的农场、工厂、牧场、学校、医院、仓库、法庭,甚至自己的地盘,因此管理军政是很重要的工作。

具体到指挥使、同知、佥事的分工,没有明确说明。最初这三种官职是上下级关系。明中期开始,由于人多工作少,各项分工主要出自大家推选和皇帝任命相结合。

人多一是因为锦衣卫能陪王伴驾,容易升迁。二是很多宫廷差事没有相应的官职,所以都以锦衣卫的名目来领薪水,比如宫廷画师、音乐家、棋手。三是皇亲国戚、功臣子弟,在锦衣卫挂名领薪水,比如后妃的亲戚。

明中叶,大部分卫所管事都是推选的,但锦衣卫情况特殊,因此重要职位会由皇帝任命,比如掌印、警卫和侦缉管事。

镇抚使是卫镇抚司长官,南镇抚司管本卫司法,北镇抚司管特务刑讯。

锦衣卫千户百户的情况和指挥使差不多,有管事的,也有领工资的,比如嘉靖帝就把自己当亲王时的几个师爷塞进锦衣卫做千百户领薪水。

管事的千户按17所分工,分别管理銮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戈戟、弓矢、驯马等仪仗,领导侍卫将军、力士、军匠,和为朝会驯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