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天下之公什么意思?
一、循天下之公什么意思?
“循天下之公”意思是遵循天下的公理。
出自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原文: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译文:
从天下的角度考虑事情的人,一定会遵循天下的公理,那么天下就不是夷狄蛮夷盗匪篡逆所能够私自夺取的,这才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私利的解释。
王夫之表达的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如批判秦朝的暴政。认为国家不应是帝王一人的财产,应当遵循天下之公理,是对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
二、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什么意思?
“循天下之公”意思是遵循天下的公理。出自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原文: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扩展资料: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中国复兴的大道。
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王夫之自幼从学于父兄,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十四岁即考入衡阳县学,成为秀才,但继续科举仕进的梦想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破灭。王夫之目睹明末的腐朽统治和东北满族贵族势力的不断扩张,与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感到危机日深,主张改革弊政。他十分关注国家社会政治时局,格外用心研究历史。
王夫之壮年时,明清两朝交替,他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经受过坎坷的政治流亡生活的考验和锻炼,同时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使他的进步思想趋于成熟。迫于抗清形势逆转,王夫之遁迹林泉,近四十幽居穷乡僻壤,荒山野岭,苦其心志,联系社会现实,总结历史经验,以全部精力从事著述,力图回答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寻找挽救危局的革新之路。
三、王夫子的“循天下之公”怎么解释?
"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是王夫之的诗句。意思是:从天下的角度考虑事情的人,一定会遵循天下的公理,那么天下就不是夷狄蛮夷盗匪篡逆所能够私自夺取的,这才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私利的解释。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四、陈瑸公故事?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雷州市附城南田村人,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举进士,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湖南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一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康熙皇帝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与于成龙、施世纶等同为当朝名臣,跟海瑞、丘浚合称岭南三大清官。
陈瑸一到台湾,立即深入民间,明查暗访,把前任无辜扣押之300囚犯,释放回家。知府不同意他的见解,上书揭参。皇帝听说所释放之囚乃造反之辈,派钦差到台查办。点犯之日不缺一个。钦差大惑不解,后经仔细讯问,才知这些犯人乃自觉回监听点,表明陈瑸平反冤狱做得对,知府揭参错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陈瑸充当会试分校,旋任四川提学道。翌年,台湾再次发生民变,福建巡抚张伯行向朝廷推荐陈瑸当台厦道。他在奏章里特别强调"为四川省找一学政容易,为台厦道物色一个适当人选难"。康熙同意张巡抚的看法,下旨任用陈瑸为台湾厦门道。陈瑸在台5年,革陋规,禁酷刑,恤番民,重教化,施政得体,民心向化,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春季,陈瑸被提拔为湖南巡抚。同年,北上京都谒见。康熙称赞他是一个"苦行头陀",并说,我昨天召见了陈瑸,仔细观察他的言行,的确是个清官。他原是一个沿海务农之人,既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又没有门生故吏,而天下人都称赞他清廉,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哪能得到这么崇高的声誉呢?他有才能办大事,国家有这样的官吏,实在是天下的大好事,应该从优表扬,为清廉者作鼓励。同年十二月,陈瑸调任福建巡抚。康熙五十五年,闽浙总督满保入朝皇帝,陈兼署闽浙总督。
其时,雷州城之东,洋田万顷,堤岸逼近大海,咸潮年年冲击,渐多崩毁。陈虽远处福建,却时刻关心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他奏请皇帝饬令广东拨给专款修筑雷州东西洋堤围。他担心上面拨下的公款5300余两不够费用,便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把自己俭积下的俸银5000两,送到海康,协助修堤。康熙五十七年十月,陈瑸病逝。皇帝下旨追授他礼部尚书,赐祭葬,谥清端。
陈瑸自踏上仕途至贵为巡抚,二十余年孑身在外,持政办事亲力亲为,平日节衣缩食,"官厨惟进瓜蔬",俸禄都用在民生疾苦上。公元1714年冬,陈瑸调任福建巡抚入朝面圣,次日,康熙对群臣说:"朕昨日召见陈瑸,细察其举动言行,确系清官。以海滨务农之人,非世家大族,又无门生旧故,而天下之人,莫不知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陈瑸任台湾道期间,"未尝延幕僚,案牍胥自任,仆从一、二人"(台湾苏瑛《陈瑸公传》)。机构虽精简,办事效率反而提高,将节省下来的衙门公费三万余两全部用来营造炮台,加强台湾海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陈瑸卒于闽浙总督任上,临终时又疏请以任内所应得廉俸一万三千四百余两上交国库。陈瑸病逝后,清廷笃念贤劳,追授礼部尚书、赐国葬、谥清端等(清一代获清端者仅六人)。
五、陈陈知不如徐公美,意思?
诚,按照古代汉语的意思,有好几种:
1:真诚,诚实,2.确实,实在。
3.果真,如果确实。这三个常用意思中,很显然,第2个最符合。根据上下文,这句话翻译为:我知道我确实不如徐公美。他的本意是劝齐威王要接受众人意见,善于纳谏的,不要被别人蒙蔽。所以,应该取第2个意思。
六、男主叫陈循礼女主叫苏沫的小说?
豪门继承人拉着我
《豪门继承人拉着我》是一部言情类小说。
简介:陈循礼本是豪门陈家大少爷,拥有无比光明美好的人生,哪知道一场变故改变了这一切。十年前陈家被邀请参加一场宴会,本以为是一场与苏家小姐苏沫的订婚宴!谁知道这场宴会只不过是蓄谋已久的鸿门宴,要让陈家彻底消失!父母惨死,陈循礼死里逃生,经过十年的打拼的他携逆天医术归来,当年的仇人他一个都不会放过!
七、陈九公是谁?
陈九公是峨眉山罗浮洞赵公明的弟子,与姚少司是同门师兄弟,是截教门人。因为闻仲讨伐西岐,“十绝阵”不保,因此到峨眉山请赵公明,陈九公也随师下山。
陈九公手使双剑在阵前出力不少。后来陆压道人出山,与姜子牙合力以钉头七箭书暗算赵公明。陈九公与姚少司为救师傅前往周营抢书,却被杨戬、哪吒赶上。陈九公被杨戬杀死。死后封神榜上封五路财神中的招财使者。
八、陈公祠堂的由来?
陈玉壁,字韫璞,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曾任江西赣州府同知,清乾隆三年(1738年),调任遵义知府。见遵义所辖各地青杠树满山遍野,正是他家乡用来养柞蚕的槲树,于是决心在遵义兴办蚕丝事业。乾隆四年(1739年),陈玉壁派员去山东购柞蚕种,因路途遥遥,山关阻塞,蚕种途中化蛹出蛾,首告失败。乾隆六年(1741年),陈公再次派员购种,蚕种及时运到,次年喜得春蚕,陈公即分发民间喂养。因缺乏经验,蚕染病皆死以致断种,再告失败。陈公矢志不移,当年第三次派人再赴山东购种延师,终于在乾隆八年(1743年)喜得收获。从此,遵义缫丝、织造业应运而生。陈公还在遵义南门关建立黔省第一间丝织作坊,从事缫丝、织绸。时“遵义府绸”名扬海内,遵义山蚕丝绸由此兴盛百年之久。
陈公在乾隆八年(1743年)冬卸任离遵时、群众依依惜别之情,竟到了“挽送者出贵州境不绝,莫不泣下”的程度。嘉庆初(1796年),遵义人民感怀陈公之恩,把他的木主配飨于蚕神庙。道光十八年 (1838年),清廷将陈公列入名宦祠。后来,又分别在遵义凤朝门、苟江、尚嵇建祠堂三处,供奉神位,诏示后辈,勿忘蚕丝之父。
九、陈公庙的来历?
“陈公庙” 即桐庐陈公古寺,也称为“芦茨寺”。
陈公讳杲仁晋陵人,以南梁太清三年生。仕隋至大司徒。大业中楼世乾啸东阳。他统兵讨平之降,其众二十余万。浙东已安屡经隋乱遂隐浦,桐之间,他于唐乾符三年第一次封候,北宋宣和三年第二次封候,嘉泰初第三次封真君。五代衣冠,隋唐豪杰,千古功名垂史笔。只轻风雨,南北封候,抚今昔。陈公在我地剿匪,使一方太平,后人为怀念他的功绩,在宋代建芦茨陈公庙供后人祭拜。
芦茨寺是个千年佛教圣地,供奉观音菩萨和十方诸佛,但和天下所有寺庙所不同的是:这里特别供奉一尊当地的活财神菩萨 — 陈老相公。
陈老相公大名杲仁,出生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五月二十日,隋朝时官封大司徒。说到陈老相公,我们可以讲几个故事让大家知道他为什么就成了当地的活菩萨。
隋朝时期,东阳的娄世干起兵造反,陈老相公带兵平乱,立下大功。隋朝皇帝隋炀帝是个昏君,江山没几年就覆灭了。陈老相公不愿再参加兵戈相见,就遣散部下,自己与部分兄弟隐居在白云源烧炭为生。白云源这里是个交通要道,来往商人旅客较多,常有地痞流氓强盗拦路打劫,谋财害命,平民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陈老相公知道这情况后,非常义愤,带领大家打击劫匪,强盗们闻风丧胆,全部降服,从此,浦江、建德、兰溪、杭州这一带的百姓平安无事,来往旅客和商人免受劫匪之苦。
公元648年,陈老相公已是99岁,九月初九深夜,他住的草棚失火,烧成灰烬。但陈公的身体却完好无损,只是面色和肌肤通红。这是佛经里传载的金刚不坏之身,确认为是关帝圣君转世,关帝菩萨具有惩恶扬善、造福人间的威慑力,能保人间平安幸福。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富春江畔建起了陈公庙,世世代代敬拜他。
据桐庐县志载:陈老相公死后成神,每有祈求,必有灵验。唐代乾符三年(868),镇海叛卒王郢占据富春江七里滩一带为非作歹,节度使裴璩带兵讨伐,久攻不下,就到芦茨庙里求陈老相公和菩萨护佑,结果很快擒获了王郢。这件事上报到朝廷,唐懿宗封陈老相公为“忠烈公”。到北宋宣和三年(1121)宋徽宗,赐庙额为“忠佑”,就是尽忠报国、护佑百姓之意。因为他生前和死后都能保人间平安,南宋1205年宋理宗,加封为“孚佑真君”,也称“孚佑侯”(孚佑就是保佑的意思)。
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长毛军浩浩荡荡的船队沿江而上,到达芦茨,护乡团非常害怕,就到庙里占卜,祈求陈老相公的庇护,卜辞是“卜战大吉”,护乡团壮胆出击,果然大胜。据说,当天夜里,长毛们看到一个红脸黑须的将军带领无数天兵天将杀上船来,他们战船掉头乱窜,自相碰撞,坏的坏,翻的翻,大败而逃。后来,这一带人无不坚信陈老相公的灵验,更加虔诚敬奉。每逢五月、九月举行庙会,甚至全县各地轮流接送陈公神像,设案敬拜。
芦茨寺住持释广杭发弘愿重建芦茨寺佛教道场,望十方善男信女,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功德无量。
十、桐庐陈公古寺由来?
桐庐陈公古寺称为“芦茨寺”,原为“陈公庙”。陈公讳杲仁晋陵人,以南梁太清三年生。仕隋至大司徒。大业中楼世乾啸东阳。他统兵讨平之降,其众二十余万。浙东已安屡经隋乱遂隐浦,桐之间,他于唐乾符三年第一次封候,北宋宣和三年第二次封候,嘉泰初第三次封真君。五代衣冠,隋唐豪杰,千古功名垂史笔。只轻风雨,南北封候,抚今昔。陈公在我地剿匪,使一方太平,后人为怀念他的功绩,在宋代建芦茨陈公庙供后人祭拜。
芦茨寺是个千年佛教圣地,供奉观音菩萨和十方诸佛,但和天下所有寺庙所不同的是:这里特别供奉一尊当地的活财神菩萨 — 陈老相公。
陈老相公大名杲仁,出生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五月二十日,隋朝时官封大司徒。说到陈老相公,我们可以讲几个故事让大家知道他为什么就成了当地的活菩萨:
隋朝时期,东阳的娄世干起兵造反,陈老相公带兵平乱,立下大功。隋朝皇帝隋炀帝是个昏君,江山没几年就覆灭了。陈老相公不愿再参加兵戈相见,就遣散部下,自己与部分兄弟隐居在白云源烧炭为生。白云源这里是个交通要道,来往商人旅客较多,常有地痞流氓强盗拦路打劫,谋财害命,平民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陈老相公知道这情况后,非常义愤,带领大家打击劫匪,强盗们闻风丧胆,全部降服,从此,浦江、建德、兰溪、杭州这一带的百姓平安无事,来往旅客和商人免受劫匪之苦。
公元648年,陈老相公已是99岁,九月初九深夜,他住的草棚失火,烧成灰烬。但陈公的身体却完好无损,只是面色和肌肤通红。这是佛经里传载的金刚不坏之身,确认为是关帝圣君转世,关帝菩萨具有惩恶扬善、造福人间的威慑力,能保人间平安幸福。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富春江畔建起了陈公庙,世世代代敬拜他。
据桐庐县志载:陈老相公死后成神,每有祈求,必有灵验。唐代乾符三年(868),镇海叛卒王郢占据富春江七里滩一带为非作歹,节度使裴璩带兵讨伐,久攻不下,就到芦茨庙里求陈老相公和菩萨护佑,结果很快擒获了王郢。这件事上报到朝廷,唐懿宗封陈老相公为“忠烈公”。到北宋宣和三年(1121)宋徽宗,赐庙额为“忠佑”,就是尽忠报国、护佑百姓之意。因为他生前和死后都能保人间平安,南宋1205年宋理宗,加封为“孚佑真君”,也称“孚佑侯”(孚佑就是保佑的意思)。
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长毛军浩浩荡荡的船队沿江而上,到达芦茨,护乡团非常害怕,就到庙里占卜,祈求陈老相公的庇护,卜辞是“卜战大吉”,护乡团壮胆出击,果然大胜。据说,当天夜里,长毛们看到一个红脸黑须的将军带领无数天兵天将杀上船来,他们战船掉头乱窜,自相碰撞,坏的坏,翻的翻,大败而逃。后来,这一带人无不坚信陈老相公的灵验,更加虔诚敬奉。每逢五月、九月举行庙会,甚至全县各地轮流接送陈公神像,设案敬拜。
芦茨寺住持释广杭发弘愿重建芦茨寺佛教道场,望十方善男信女,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