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北齐高洋传原文?

2024-10-20 22:21:5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北齐高洋传原文?

北齐书 北齐文宣帝高洋

帝少有大度,志识沉敏,外柔内刚,果敢能断。雅好吏事,测始知终,理剧处繁,终日不倦。初践大位,留心政术,以法驭下,公道为先。或有违犯宪章,虽密戚旧勋,必无容舍,内外清靖,莫不祗肃。至于军国几策,独决怀抱,规模宏远,有人君大略。又以三方鼎踌,诸夷未宾,修缮甲兵,简练士卒,左右宿卫置百保军士。每临行阵,亲当矢石,锋刃交接,唯恐前敌之不多,屡犯艰危,常致克捷。尝于东山游宴,以关陇未平,投杯震怒,召魏收于御前,立为诏书,宣示远近,将事西伐。

《北齐书·文宣纪》

二、北齐高姓家族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渤海莜县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三、北齐高洋是喝酒中毒吗,北齐高洋墓在哪里?

北齐高洋是喝酒中毒面死的,

上世纪80年代发掘了高洋墓,墓室位于漳河边,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珍贵文物,但是整个墓内没有发现任何的骨骼,这说明这个墓只是一座衣冠冢。而高洋真正的葬身之地应该是响当山石窟,响当山石窟位于河北省的邯郸市,最在开凿于北齐时期,很可能是高洋的真正葬身之地。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齐的高澄墓葬在响当山,墓室在响当山石窟的大佛顶部开凿了洞穴,将棺椁塞进去,然后杀死了工匠,所以后来没有人知道这一切。据说北齐开凿了响当山三个大的石窟,这三个石窟很可能就是高欢、高澄和高洋的真正葬身之地。

专家通过对响当山的检查,发现在三个洞窟中的大佛左侧一个小佛龛内藏着墓室,距离地面十三米,里面有人工开凿的痕迹,墓室的大小正好可以放得下一个巨大的棺椁。

  另外附近还有行宫,可能是北齐皇帝在这里祭祀住的地方。

  从以上的种种迹象来看,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墓葬很可能是在河北邯郸的响当山石窟中,而漳河边上的墓葬只是一个衣冠冢,是掩人耳目的。

四、北齐高氏皇室起源?

北齐高氏既为皇族:

1、祖先姜子牙。历史考证,渤海高氏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则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炎帝出生在今陕南渭水北支流姜水,因而得姓。姜子牙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是炎帝后裔。姜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老年隐居渭水北岸钓鱼,被周文王访贤称“吾太公望子久矣”,从此号曰“太公望”,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七十岁,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鹿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姜尚因辅佐武王灭商纣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为齐国始祖,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亦称“齐太公”。

2、一世高傒。姜子牙的8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读xi),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

3、25世高洪。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为高傒的25世孙,其19世祖高止由齐国投奔燕国,10世祖高量为宋国(都今河南商丘南)司城,后宋国被楚国兼并,因而成为楚国人。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蓚(又作脩、蓧、条,音tiao)县(今河北景县)。高洪后裔十分兴旺,成为郡内最强盛的家族,这就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原有墓冢近百座,现仍有封土的16座,最大的一座高30米,直径130米。1982年定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34世高隐。高隐为高洪10世孙。西晋末年,匈奴起兵,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俘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 “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中原世家大姓纷纷南迁,发展成汉民族自形成以来第一次移民高潮。渤海高氏就主要是大规模向幽州(治今北京)一带移民,和当地高姓先住民如涿郡高氏等汇合,形成渤海高氏分支——渔阳(治今北京西南)高氏。这次迁徙为首人物是高瞻和其叔父高隐(高瞻在萧山高氏族谱列高洪另一10世孙高约之子)。

高隐、高瞻率族人迁居幽州后,又随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迁往辽东(治今辽宁辽阳)。崔毖想联合高句丽和鲜卑宇文、段二部攻打鲜卑慕容鬼,结果兵败,高瞻被慕容鬼所俘,被委任为将军,高瞻拒绝合作,后因忧愤而死。高隐曾任晋玄菟(治今辽宁抚顺)太守。随高瞻、高隐徙居辽东的高氏族人成为高姓五望之一──辽东高氏的源头。

5、37世高湖。高隐率族人从蓓县迁至幽州,幽州在北燕的统治范围内,故高隐之子高庆、孙高泰、曾孙高湖三世都仕于北燕。高庆官至太子詹事、司空,高泰任吏部尚书,孙高湖任散骑常侍。慕容宝即位以后,任命高湖为征虏将军、燕军太守。后来慕容宝出走和龙(今辽宁朝阳),兄弟相残。高湖见北燕国力衰退,就率领族人三千户投奔北魏,之后居于东阿镇。北魏太祖通武皇帝赐爵高湖为东阿侯,并封右将军、镇西将军、秦州刺史等职。

高湖生有四个儿子,长子高真,次子高各拨,四子高稚,三子高谧,官至侍御史,后因触犯法律,被发配到怀朔镇(今山西朔县,后魏六镇之一)。高谧生子高树生,任镇远将军,官至大都督,逝世后被追封为冀州刺史、渤海王。据《北齐书》记载,高树生性情直率,不爱管理家业,居住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因他居住的地方数次出现赤光紫气,邻居们都认为此现象怪异,多次劝他搬家。高树生却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吉祥的征兆呢?”于是仍旧居住在那里,直到高欢出生,其夫人韩氏死去。

6、40世高欢,字贺六浑,为东魏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领渤海王,掌军政大权。他以晋阳为基地,东征西讨。《北齐书》:“并州平。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神武自发晋阳,至此凡四十启”,“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十月壬辰,神武西讨,自蒲津济,众二十万。崩于晋阳”。其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其为太祖献武帝(后被改尊为高祖神武帝)。

7、41世高淹。高欢有十五子,长子高澄、次子高洋、六子高演、九子高湛皆曾称帝,其余诸子皆封王。被封王的诸子都官居高位,其中四子高淹,字子邃,天保初年,封平阳靖翼王,历任尚书令、开府义同三司、司空、太尉等。皇建初年,为太傅。大宁元年任太宰。其食邑所在地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亦为其父高欢受封之地,平阳郡下辖杨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址,隋末改为洪洞县),其子孙后代可能在此繁衍生息

五、北齐高纬的祖父?

高纬,北齐后主,其父亲为北齐武成帝高湛。祖父为北魏权臣高欢(死后追认为北齐神武帝)。

高湛为高欢的第九子,为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的弟弟。

高纬为高湛的次子,北齐第五位皇帝。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高纬被俘,北齐灭亡。第二年高纬被杀。

六、北齐灭亡后高氏下场?

宇文邕以谋反的罪名,把高纬、高延宗、高恒、高湝、高廓、高绍信、高仁邕、高仁俭等数十人赐死。

只有3个王幸存:汝南王高彦理,因女儿被纳入北周太子宫中而获免,隋朝时还官至并州刺史;高平王高仁英因清狂、安乐王高仁雅因瘖疾(哑巴)也被获免。

这是渤海高氏自永嘉之乱以来遭到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侥幸活下来的高氏皇族,被迁到陕南和四川。

其中,高演的儿子高百年迁到蜀郡,高淹的儿子高亮迁到龙州(今平武县东南),高孝琬的儿子高正礼迁居到绵州(今绵阳市)。这是渤海高氏家族第一次大规模入川。

高欢的后裔,此后在平武、绵阳及今山西晋阳一带生息繁衍,成为当地高姓的重要一支。

七、北齐皇帝为什么姓高?

1、北齐的王室高氏,自称是出自于渤海高氏的门第(当然,真的假的谁也不知道)

《北齐书》说:“齐高祖神武皇帝,姓高名欢,字贺六浑,渤海蓚人(今河北景县)也……”

《魏书》又说:“……东汉时期的太傅高襃之后。”

在北魏时期,高欢的祖先犯罪被遣戍北部边疆,发配到怀朔镇(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固阳一带)

怀朔镇,鲜卑人的聚集地。待高欢出生时,其族人已经完全适应并接受了鲜卑生活,所以,《北齐书》上说高欢是“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鲜卑化的汉人一说,由此而来。

即使高欢后人建立北齐,这种“鲜卑化”的习俗依然,《隋书》上记载,北齐后妃佩戴着一种名为步摇冠的头饰。而步摇冠,却是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流行于鲜卑族人中的一种头饰。由此可见,高欢的这一支高氏家族,已经等同于鲜卑人。

当时,北齐境内的鲜卑人和汉人矛盾很深。

于是,高欢面对鲜卑人时讲:“汉人是你们的奴仆,男人为你们耕作,女人为你们织衣,上交赋税让你们温饱无忧,为什么要欺凌他们呢?”——这段话的口吻完全是站在鲜卑人身份上说的

转身又对汉人讲:“那些鲜卑人是你们雇用的兵客,得到你们一些衣物吃食,为你们防盗击贼,保你们安宁度日,干吗恨他们呢?”——这又是站在汉人身份上说的

高氏其实有意无意地搞“两面作风”,利用自己胡汉双重身份获得政治利益

八、穿越北齐高澄的小说?

重生北魏末年

作者:我怎么可能是曹贼

军事历史

小说简介

高澄认为他的成功源自于自己不懈的努力,与他的父亲名叫高欢,并没有太大干系。本文玩梗较多,文风偏向幽默,多包涵

书籍摘录

他叫高澄,但也不是高澄。

一场宿醉醒来后发现自己成为穿越者中的一员,有迷茫,也有庆幸。

九、北齐高氏家族后人现状?

北齐灭亡以后,后代迁徙到了四川地区。

北齐的国号本是“齐”,起源于高洋的爵位名。高洋所建的北齐,原来是属于齐地,代魏称帝后,便以“齐”作为国号。又因为北齐,地处北方,有与“南朝齐”同名,为区别“南朝齐”,故称“北齐”。同时还有后齐、高齐的称呼。

十、高长恭死后北齐怎样?

北齐随之覆灭。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肃,族名高孝瓘,字长恭。他是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担任过并州刺史。当年突厥侵犯晋阳城的时候,高长恭率领军队全力反击,立有战功。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齐后主高纬派徐之范让高长恭喝下毒酒。

高长恭死后,再也没有像他一样的将领能够抵御别国对北齐的攻打,不久,后主高纬也玩完了,北齐遂灭亡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