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宗皇帝?
一、顺宗皇帝?
明顺宗
朱慈烺(1629年02月26日-1644年06月),明思宗朱由检长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崇祯三年封为皇太子。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及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到南京监国,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无结果。后本拟送朱慈烺到朱纯臣家暂避,但北京内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李自成指朱慈烺无罪,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后封其为宋王。李自成败退后,吴三桂奉他还京,建年号义兴。不到1个月,清军入京,吴三桂希望立朱慈烺为明帝,但被拒绝。愤而挟持到山西,朱慈烺死在陕西宁家湾。弘光帝追谥为献愍太子,监国鲁王朱以海追谥为悼。
二、代宗皇帝?
一、唐代宗李豫,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一说十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之别殿。这一天,在他登基以后被立为天兴节。初名李俶,封广平郡王,乾元元年(758)十月册为皇太子后,改名豫。他的母亲吴氏,后被追尊为章敬皇后。
唐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代宗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不过,安史之乱最终是在代宗时平定的,这是代宗最为得意的事。经历了八年动荡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无法达到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平治世,代宗的重要任务就是医治战乱的创伤,但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建设国家的热情,也使他开拓进取的锐气严重缺失。
二、明代宗朱祁钰,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后奉命监国。面临瓦刺对京城威胁的情况下,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
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
三、睿宗皇帝?
睿宗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最小的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于龙朔二年六月一日出生于长安城含凉殿,当年十一月封为殷王。后来依次被封为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开始名字叫做“旭轮”,之后去旭叫做“轮”。仪凤三年,徙居洛阳,改名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睿宗作为庙号,可以指下列各位:
• 唐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在位:684年 - 690年
• 北汉睿宗孝和帝刘钧,在位:954年 - 968年
• 高丽睿宗王俣,在位:1105年 - 1122年
• 金睿宗完颜宗尧,其子金世宗追尊
• 元睿宗拖雷,在位:1227年 - 1229年监国
• 越南陈睿宗陈曔,在位:1372年-1377年
• 朝鲜睿宗襄悼钦文圣武懿仁昭孝大王李晄,在位:1468年 - 1469年
• 明睿宗朱祐杬,其子明世宗追尊
• 越南广南国睿宗阮福淳,在位:1738年 - 1775年
四、古代皇帝墓志铭怎么写?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墓志铭一般是铭主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铭主本人生前撰写的。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逝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
五、唐宜宗皇帝?
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本名李温,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59年9月13日-873年8月15日),唐宣宗李忱长子,母为元昭皇后晁氏。
大和七年(833年),生于光王府,初封郓王。大中十三年八月(859年),唐宣宗驾崩后,在宦官王宗实拥立下监国,八月(859年9月10日)即位。次年十一月(860年12月17日),改元咸通,励精图治,延纳谠言。洞晓音律,犹如天纵。统治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丧失了宣宗朝时期的成果。
咸通十五年(873年8月15日),李漼驾崩,享年41岁,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 ,庙号懿宗,葬于简陵。
六、韩愈 为皇帝写的墓志铭?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七、肃宗孝明皇帝?
北魏孝明帝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九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宣武帝元恪次子,母为宣武灵皇后胡氏。
幼年继位,权臣元叉、母后胡氏相继擅权乱政,大失人心,北方爆发六镇起义,国势日衰。武泰元年(528年),元诩不满胡太后专权,密诏晋阳军阀尔朱荣进京勤王。密诏外泄,胡氏阅后大怒,元诩遂被其毒杀,时年十九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定陵。
尔朱荣闻讯后,追查孝明帝的死因,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兴兵攻入洛阳,杀死胡太后、小皇帝和宗室大臣,史称河阴之变,成为北魏崩溃的开端。
八、顺宗皇帝是谁?
唐顺宗李诵,汉族,唐德宗的长子,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出生于长安.806年逝世.曾用年号:永贞;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元顺宗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1264年-1292年),元朝太子真金之次子
九、西夏圣武皇帝?
他是李元昊
西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项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银州米脂寨(今陕西米脂县)人,西夏王朝开国皇帝。
自称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赐为李姓,封西平王。李元昊继西平王之位后,放弃李姓,自称嵬名曩霄。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追封祖宗,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字,颁布秃发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建国称帝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经过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西北数万精锐。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恢复李姓。十一年(1048年),为次子宁令哥所弑,谥号武烈皇帝,庙号景宗,由幼子李谅祚即位。
十、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古代皇帝们所拥有的三个称号;谥号、庙号与年号。
我国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皇帝都具有谥号,那么,什么是谥号呢?比如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他的庙号就是“太祖”,谥号初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世又添加很多字。
年号在登基之初则为“建隆”。
再比如说崇祯帝的谥号,就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则为“思宗”,年号为崇祯。
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谥号与庙号都是皇帝死后由后人给添加上去的,年号则不同。
谥号属于对逝者的一种定论,谥号的拥有,不局限于皇帝,帝王将相,后妃诸侯,都可以有谥号。
谥号一说,只有在秦始皇一朝被祛黜,因为始皇帝认为,谥号属于“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
那么,我们回答“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这个问题;
在唐朝以前,人们称呼皇帝基本上是以谥号做称谓。可是,到了唐朝,却称谓大变了。
唐之前,皇帝之谥号尚且没有长到饶舌的地步,而有唐一朝,从李渊开始,谥号就变得渐渐长大,一开始,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是“太武皇帝”,这样的情况下,称呼之时就可以称之“唐太武帝”,也算不错。
可是,后世这些唐朝皇帝,竞赛一样的往上面加字,加到没办法概括称谓。
后世皇帝,各个效仿,有唐一朝,谥号冗长,终于不能见于称呼。
到了最后,唐朝所有的皇帝都具有了庙号,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我们知道,在汉朝,28位皇帝当中,只有7位皇帝才保有庙号。
在两汉时期,对于庙号及其重视,对于守成皇帝,和在位时间很短的皇帝就不加与谥号,甚至于对于前代皇帝还有剥夺其庙号的做法。
对于汉献帝我们都很熟知,在献帝一朝,当时就发生过大臣们上书汉献帝,他们认为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恒帝四位汉朝皇帝庸碌无为,不应该享有庙号。
这样的事,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典型的臣子议君,可是,这样的建议就真的被采纳了,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恒帝这四位汉朝皇帝的庙号真的就被宣布撤除。
而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也曾剥夺西汉的几位皇帝的庙号。
所以说,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对于庙号及其重视。
而在唐朝,在唐玄宗、唐高宗两朝的谥号追加大赛之后,终于谥号称谓难于使用的情况之下;唐朝开始使用庙号称谓皇帝。
因为在唐朝所有的皇帝当中,均有庙号,就这样,从唐朝开始,以庙号称呼皇帝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