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佥都御史是几品?
一、右佥都御史是几品?
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为都察院职官,额二人,正五品,与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佥都御史同掌都察院事。十七年升正四品。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后渐有以尚书、侍郎、少卿等官加授者。出外则为总督、巡抚,以总理一方军政。清初作为巡抚等官加衔。乾隆十三年(1748)罢。参见“左佥都御史”。
二、海瑞右佥都御史相当现在什么官?
中央纪检委副书记,但当时只是给他挂个虚衔,没有实权,政府不给实权是怕海瑞不知深浅,乱查处官吏,容易引起官场动荡,动摇国本
三、御史和御史大夫的区别?
两者的称呼不一样,出现年代不一样,职权也不一样。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御史大夫早期为三公之一,权限很大。是最高的检察长官。宋代以后不再设置。
四、御史大夫管什么?
御史大夫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官职,是监察官之一,负责监察朝廷和地方官员的言行,对上奏劾告,下弹劾责。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御史,行使监察官的职权,是官员中权力特别大的一种。
具体来说,御史大夫主要监察官员的两方面事情:
一是监察朝廷。御史大夫可以监察皇帝的言行,对皇帝和皇族进行从上至下的监督。在朝廷中,御史大夫可以监督所有官员的言行和职责执行情况,可以调查和查处违法和失职行为。
二是监察地方官员。御史大夫可以监察各地的行政和司法机关及其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从上至下的监督,提出弹劾和质问,对违法失职的官员进行查处,保障百姓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御史大夫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重要官职,在历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和权力。
五、御史大夫和御史台的区别?
御史大夫和御史台都是古代中国的官职和机构,但它们有一些不同之处。
御史大夫是古代中国官制中的一种高级官职,排名在三公之上,通常由高级宰相或皇帝直接任命,负责监督官员的廉政清正以及纠正政治上的不当行为,称为“御史台之首”。御史大夫在官场地位非常高,对于官员们的监察权力极大。
御史台则是官制中的一个机构,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首领。御史台是由御史组成的,御史是隶属于御史台的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官员是否守法。御史台职权之大,往往能够起到比御史大夫更加实际的作用,御史台的职权通常包括依照法律审判案件、纠正不举荐官员以及参与问政等。
总的来说,御史大夫是指官职,而御史台是指机构,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首领。御史台负责管理和监督御史的工作,而御史大夫则是“御史台之首”,负责管理御史台以及对政治体系的监察权力。
六、御史大夫?大怎样读?
大 dài 见“大夫”、“大王”大夫 dàifu 医生。
大黄 dàihuáng 草本植物,叶子大,花小,淡黄色。块有苦味,可做泻药。大王 dàiwang 中国戏曲、旧小说中对大帮强盗首领的称呼。大 dà大夫 dàf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七、贞观有御史大夫吗?
有
御史大夫,中国古代官名,秦朝中二千石,唐初从三品,之后逐渐变为正三品,元朝从一品。秦朝设立的官职,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汉代时,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东汉时又改名司空,大司空和司空仍为三公之一,但均已不再是最高的检察长官。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大夫官职又偶有恢复。隋唐之后的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最高的检察官,但不再有秦汉三公的权位。明代改御史大夫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一职遂废。[1][7]
御史大夫主要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作为丞相副手处理政事,因此有副丞相之称;另一个则是作为监察机构御史台之长,负责监督百官,尤其是丞相。其升任方式一般是丞相之位空缺,由御史大夫担任
八、名词解释: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代燕王朱棣陷南京,将御史府改回都察院,自此御史大夫遂废。九、御史、御史台、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监察御史这些官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御史台是古代封建王朝监察百官的一个机构。
掌管的叫御史大夫或者御史中丞,监察御史是属下官员。
御史是对于整个御史台官员的称呼。御史有时候也单独指谏官。
十、古代的御史大夫有哪些?
1、权万纪权万纪是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敢于犯颜直谏,在他的督导下,吴王收敛许多,还博得了尊师的美名,权万纪却因吴王狩猎破坏了农田,被唐太宗以师之过削去了封户。后改为教导李世民第五子李祐,因万纪多次犯颜劝谏,斥退昝君谟、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佑的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被李佑指使燕弘亮等率20骑射杀支解而死。
2、胡宗宪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3、鲍宣鲍宣(前30-3年),西汉大夫。字子都。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他在上书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后任司隶校尉。哀帝时为豫州牧,征为谏大夫,对哀帝宠信外戚子弟及幸臣董贤等,谏争甚切,其言少文多实。后拜司隶,因摧辱丞相,下狱,博士弟子王威等千余人上书营救,得减灭髡钳。王莽秉政,因宣不附己,以事逮之入狱,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