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08-22 15:17:1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秋 声 赋欧阳修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译 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赏析欧阳修的《秋声赋》写于嘉四年(1059),其时,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思想十分矛盾,内心十分痛苦。《秋声赋》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却是前无古人的,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作者用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以“余曰”领起,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为后文抒情言志储蓄足了一池春水。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用一个自然段,联想想像,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性的角度揭示了秋声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由于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情韵悠长。最后,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

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文未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更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态可掬。文章将“声”、“形”、“感”融于一炉,写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动。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

二、梦溪笔谈原文翻译及赏析?

1.原文:

京师百官上日,唯翰林学士敕设用乐,他虽宰相,亦无此礼。优伶并开封府点集。陈和叔除学士,时和叔知开封府,遂不用女优。学士院敕设不用女优,自和叔始。

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

2.白话译文:

京师百官上任之日,只有翰林学士奉旨设宴可以用乐舞,其他官员,即使是宰相,也没有这种礼仪。宴会所用的乐工和歌舞艺人,都由开封府指定招集。陈和叔复为翰林学士,当时他权知开封府事,遂不用歌舞女艺人。学士院奉旨设宴不用女艺人,自和叔开始。

礼部贡院考试进士之日,在阶前设置香案,主持贡举的官员与参加考试的举人对拜,这也是唐朝旧制。举人所坐的考位,一应物品的供给陈设甚为排场,有关部门还给准备茶水和饮料。

至于学究科的考试,则帐幕毡席之类的用品全都撤去,也没有茶水,考生渴了就喝研墨用的水,以致人人都染黑了嘴巴。

这并不是要故意与考生为难,而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毡幕和送水的人私下传递所考的经义。因为以往曾有这样做而败露的,所以现在要事事为之防备。欧阳文忠曾有诗说:“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对待二者礼数上的轻重如此悬殊,其实这中间自有原因。

3.赏析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三、齐物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齐物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齐物论》是道家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本文将为您呈现《齐物论》的原文及翻译赏析,带您深入了解这一经典作品。

下面是《齐物论》的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以无故不诫,以有故免於罚。其终无他法,而自为也。由求全责罚者寡矣!是以圣人无常心。以明白为常道,以利民为常器。智者之谋,不出於此。

执常,以为常,用心忘心,以为忘;存常,以为常,用心忘心,以为忘。幽显之有常,此惟观而已矣!

凡当代之人,对于《齐物论》的理解和解读众说纷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齐物论》强调了仁爱之道,主张以仁爱为中心,通过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世界万物的妙处。道家则认为,《齐物论》是在表达道家的观念,强调道的无名无我,以及通过觉悟和返璞归真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佛家则将《齐物论》与佛教的中道思想相联系,认为其中的“常道”即是佛教所讲的中道。

无论如何,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这一经典之作的翻译赏析。

以下是近年来较为出名的一种翻译版本: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以无故不诫,以有故免於罚。
  • 其终无他法,而自为也。
  • 由求全责罚者寡矣!是以圣人无常心。
  • 以明白为常道,以利民为常器。
  • 智者之谋,不出於此。
  • 执常,以为常,用心忘心,以为忘;存常,以为常,用心忘心,以为忘。
  • 幽显之有常,此惟观而已矣!

这一版本的翻译力求简洁明了,将原文中的含义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翻译版本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齐物论》的深刻内涵。

总结一下,《齐物论》是一部道家经典,强调无名无我、觉悟和返璞归真的境界。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对于《齐物论》都有着不同的解读。而通过翻译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作品的精华所在。

希望本文对您理解《齐物论》有所帮助,谢谢!

四、《梦江南·兰烬落赏析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 杜牧《寓言》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皇甫松《梦江南》

五、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陇西行》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描述陇西地区的农民斗争为主线,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追求自由的斗争。

小说开篇即以幅员辽阔的陇西作背景,通过对农民生活的详细描写,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和无尽的辛劳。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形象及生活场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片热土上农民的艰辛和对家园的热爱。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名字叫做刘孝全。刘孝全本是一名贫穷的农民,但他不甘心被命运束缚,不满于现状,一直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小说通过刘孝全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普遍心声。

陇西行原文翻译

现将《陇西行》中的部分原文进行精心的翻译,以便更好地展现作品的魅力和深意:

  • 独山如翠色杏山,四面环抱,向四周放开,远远近近漫山遍野尽是低矮的杨柳,密密蓬蓬的杨柳间隔着稀疏的小院。小院里块块菜地,菜地中堆积了剩饭烂菜,养了梦儿般肥嘟嘟的点点乌猪。
  • 路的两旁都是片片的柏树,柏树很有规矩地排列着,显得非常整齐。静静地排伍站立着,那动人的脑袋都像古代将军摘过的圆顶帽,青翠的线条富于强烈的旋律感。站在柏树脚下面望远眺的天空又分外开朗。

这里的文字描写了陇西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生活的细节,通过生动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运用带有强烈旋律感的词语和形象,使行文更加生动有力,文笔流畅而大气。

陇西行赏析

《陇西行》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细腻描写,扎实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以农民为主要创作对象,呈现了他们的苦难和对自由、幸福的追求。通过真实、生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民在家园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汗水和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小说的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动人。巴金以幽默、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形象,塑造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在细腻的描写中,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农民的辛酸和内心的变化,这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感染力。

作为一部追求真实和传递正能量的小说,《陇西行》以其深刻的主题、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对陇西地区农民的真实写照,巴金深入剖析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呈现了他们固守土地、顽强抗争的精神。

总之,《陇西行》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和对农民内心世界的刻画,使作品更具魅力。它不仅是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呼唤,也是对人性自由、幸福追求的反思和追寻。

六、南亭偶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南亭偶题》是晚唐诗人许浑的作品:

城下水萦回,潮冲野艇来。

鸟惊山果落,龟泛绿萍开。

白首书千卷,朱颜酒一杯。

南轩自流涕,不是望燕台。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灰”部的五律,平仄严合,仅有第七句“南轩自流涕”使用了“锦鲤翻波”,中二联对仗工巧,格律精当。

首联“城下水萦回,潮冲野艇来”——城下的水萦绕迂回,潮水袭来,带着不知道什么地方的小船。

颔联“鸟惊山果落,龟泛绿萍开”——山果落下,惊飞野鸟,乌龟游动,挤开绿色的浮萍露出水面。

颈联“白首书千卷,朱颜酒一杯”——饱读诗书,奈何红颜老去,对酒当歌,朱颜碧树,恍如昨日。

尾联“南轩自流涕,不是望燕台”

一般认为许浑在最后一句是加重自己得不到当朝者重用的伤感,因而苦闷地流泪。

个人理解的是,许浑是因为颈联中反映出来的时空困顿,对光阴飞逝,生命短促的高一层次的生命哲学感动而流泪,因此才会在尾句中特意加重、注明“不是望燕台”——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在这里感叹仕途混沌啊,我是真正地在伤春悲秋啊。

七、《刘禹锡《秋词》赏析》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2.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3.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4.排云上:冲破云层,领空直上  5.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6.碧霄:青天。秋词。  7.逢:遇到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作品赏析]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后人称做“诗豪”。又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八、诗歌原文 翻译 赏析

诗歌原文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胸藏宇宙,浩气盈乾。

行于星辰,徜徉乾坤。

翻译!

翻译

心之所向,指的是个人的志向和追求。

素履以往,作为一个奇才,秉持着坚定的原则和信念。

胸藏宇宙,指的是他内心的广阔和开阔。

浩气盈乾,形容他胸怀的壮志和雄心。

行于星辰,感叹他的胆识和远大的目标。

徜徉乾坤,表达了他在道路上的自由和睿智。

赏析

这首诗格调高远,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勃发和表达有着深刻的描写。通过描绘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意象,使整首诗充满了哲学思考和情感之美。

在诗歌原文中,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凸显了诗人的专注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诗人秉持着自己特定的信念和道德准则,始终追随着自己内在的声音,不断探索和前进。

胸藏宇宙,浩气盈乾则显现了诗人内心的广博和胸怀的壮阔。他把自己的心灵和宇宙相比,是一种高度的自信和自豪感。浩气盈乾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胸怀雄心。

行于星辰,徜徉乾坤这两句诗真实地展现了诗人那种追求自由和超越的精神。行于星辰表达了他对于事业的追求和对星辰的倾慕,而徜徉乾坤则让人感受到他在行进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智慧和自由。

总的来说,这首诗融合了哲学思考、情感表达和人生哲学,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通过对宏大的主题的描绘,使整首诗充满了力量和远大的追求。

九、《游山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游山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游山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游山西村》的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是晋代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为题材,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游山西村》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山水之美和人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魅力吧!

原文

    遥有西江水,
    翻疑大象跑;
    我家洗砚池,
    何处最清嘣?
    山行少宽绰,
    青溪巧夺天。
    小儿问疾首,
    忙忙父母前。
    

译文

远处有西江水,波浪翻滚像大象奔跑;我家的洗砚池,无论哪个地方都是最清澈的。郊外行走少有宽阔的道路,狭窄的青溪却巧妙地扮演起了天空。一位年幼的孩子问着父母急迫的问题,忙碌的父母匆匆忙忙地前去解答。

赏析

《游山西村》是陶渊明借山水、田园及其它景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一首田园诗。他以写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西江水奔腾的景象,通过对家中洗砚池的描写,将自然美和宁静与自己的感受相结合。陶渊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郊外山行的景色,展示了自然的奇妙,同时也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在最后两句中,他写下了一个孩子询问父母的情景,从中体现出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家庭的珍视与思念之情。它简洁明快,意境幽深,表达了陶渊明对纯真、宁静和亲情的追求与向往。这使得《游山西村》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自然田园主题的杰出代表之一,透露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使读者陶醉在田园风光和人情的美好之中。

总之,陶渊明的《游山西村》通过其简明扼要的语言和婉转动人的诗情,将人们带入自然与家庭的美好世界。我们在喧嚣的都市中,或许可以从这首诗中汲取一份宁静和安慰,保持内心的恬静和怡然自得。

希望以上给大家带来的《游山西村》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能够让大家对这首诗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欣赏。在生活中,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然的美与亲情的温暖。

十、《《过零丁洋》赏析》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扩展资料鉴赏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