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钟繇书法为什么比唐楷好?

2024-08-16 23:07:1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钟繇书法为什么比唐楷好?

钟繇是楷书的鼻祖,发展到唐楷,法度上太严谨了,失去了一些散逸的灵性。

二、天坛医院唐楷

天坛医院唐楷:为人民的健康奉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背景下,天坛医院唐楷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星,为人民的健康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中国医疗界的骄傲,天坛医院唐楷不仅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更是在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医院简介

天坛医院唐楷是一所位于中国北京市的综合性医院,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医院占地面积广阔,设备齐全,拥有一流的医疗团队和专业的治疗设施。多年来,医院一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天坛医院唐楷以其卓越的医疗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闻名,拥有一支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优秀医疗团队。他们以医院的科研为支撑,紧跟国际医学前沿,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患者提供最先进的治疗方案。无论是疑难杂症还是常见病症,天坛医院唐楷都能给予患者最好的医疗服务。

医院特色

天坛医院唐楷在多个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首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中风等。医院拥有国内外顶尖的心脏外科和神经外科专家,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成功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患者。

其次是肿瘤科,天坛医院唐楷拥有全国一流的肿瘤专家团队,开展了多项前沿的肿瘤治疗技术,并在肺癌、乳腺癌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此外,天坛医院唐楷还在器官移植、儿科、妇科等多个领域里有着显著的成绩。无论是复杂的器官移植手术,还是儿童疾病的治疗,医院的医疗团队都能给予患者最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学术研究与交流

天坛医院唐楷一直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致力于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医院设有先进的医学实验室,面向国际开展科研合作,参与和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医院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受到同行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同时,天坛医院唐楷还多次举办国际医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医学专家的参与。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为医院带来了前沿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也为医院的医生提供了与国际专家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和提高。

未来发展

天坛医院唐楷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兴医"的理念,不断提升医院的实力和服务水平。医院将加大投入,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同时,天坛医院唐楷还将进一步加强医院的科研力量和学术交流,推动医学的创新和发展。医院将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同探索解决医学难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总之,天坛医院唐楷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科研成果,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赞誉和信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坛医院唐楷会在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篇博客介绍了天坛医院唐楷,作为中国医疗界的骄傲,天坛医院唐楷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医院拥有一流的医疗团队和专业的治疗设施,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天坛医院唐楷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科、器官移植、儿科和妇科等多个领域都有显著的成绩。此外,医院还注重科研和学术交流,在国际医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未来,天坛医院唐楷将继续提升医院实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三、晋楷唐楷魏楷的区别?

区别:

1、魏晋楷书以小楷为主,例如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故钟繇小楷,号称“正书之祖”,但是留有隶意。

2、晋朝楷书

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在楷书方面,王羲之在钟繇的基础上,完善楷法,体势端谨,法度严密,使楷书的各种点画有了明确的分工,隶书与楷书完全分流。但是仍然有隶书的横画特点——横画长而直画短。

3、唐朝楷书

唐朝时期,楷书书体已经成熟。唐楷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

四、初学书法一定要从唐楷入手吗?

建议是从唐楷入手,正是因为唐楷的严格规矩,结构稳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能给初学者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书法家梁巘说过: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有人说唐楷法度森严太过规矩呆板,容易被规矩束缚,但是无规矩那来方圆?唐楷体系成熟,能更好的学习练习,还具备日常使用的实用性。

书法入门学习什么字体说法不一, 有说从隶书入门,从楷书入门,而楷书入门又分为唐楷和晋楷。首先说隶书,隶书线条平直,点竖之间宽容度更大,法度随意,所以隶书更容易上手,这几点看就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学好隶书对于之后学习楷书也会事半功倍。缺点就是实用性较差。而楷书,一般学习书法都是遵从先正楷,再行楷,再行书。楷书是书法入门的首选,入门选择唐楷还是晋楷?唐楷出现时间晚于晋楷,唐楷必然更接近现代审美。晋楷小楷居多,对于初学者不容易掌握,一般都是先从唐楷入手。

书法选择字体,更多的是看个人的喜好兴趣,不管选择什么字体学习都是没错的,差别的是简易程度以及书写方向的不同。

五、隋楷与唐楷的区别?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群星璀灿的鼎盛时期。

随着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遭到战争破坏的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隋朝的书艺已出现综合南北的趋势,处于陈、隋之际的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尚能保守家法,而隋代则是“内承周、齐之绪,外沐梁、陈之风,淳朴未散,芊丽相乘,因时会有以成之耳。”

(《书林藻鉴》)隋碑名品《龙藏寺碑》,杨守敬评曰:“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劲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方圆兼妙,熔南北于一炉,实开唐楷之先。

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是由陈隋入唐的书家,后人多以欧、虞书风论隋朝书法,莫友芝跋《龙藏寺碑》说:“至(隋)开皇、大业间即初唐矣”,可见隋代和初唐书风的紧密关系。我国书艺由魏晋南北朝发展至隋代,隶书绝少,篆书已成绝响,真、行、草书大行于世。

唐代延续隋代书风,上承周朝以书为教、汉代以书取士和晋代立书学博士的传统,专立书学,开宏文、崇文两馆培养大批高级书法人材。

于是朝野学书蔚为风气,书法艺术获得空前发展,造成名家辈出、诸体皆备的局面,篆书隶书亦有发展,皆有名家,如篆之李阳冰,隶之唐玄宗、徐浩、韩择木等。

真行草书的发展远盛于前,开拓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唐楷包括哪些?

简言之,唐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从瘦硬到肥硕,然后再回到瘦硬。

初唐的楷书崇尚瘦硬,来源于隋代的楷书审美,“初唐四家”的楷书均以瘦硬为主。

盛唐颜真卿楷书较为肥硕,至柳公权楷书,又回到了瘦硬。柳楷的瘦硬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另一种审美的体现

七、没有书法基础,怎么从唐楷学颜入手?

现在随着国家重视文化回归,书法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了,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都想在闲暇之余能拿起毛笔学学书法,一般来讲,初学书法从两种书体入门的比较多,一种是隶书,隶书相对于楷书而言相对于比较容易入手,现在对于儿童书法教学也有很多直接从隶书开始教学的,除了隶书以外学楷书的也相对来说比较多,楷书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一个是三国时期以钟繇为主的楷书,二是南北朝时期的碑刻或者摩崖,南北朝时期的楷书书体一般称之为魏碑,再则就是唐朝的楷书了,我们一般习惯性称为唐楷,唐楷在初唐时期出现了四大家,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而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中又有楷书四大家,分别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加元代赵孟頫为楷书四大家)为,而我们现在的规范字是根据唐楷而字形结构而来的,所以初学者一般看到唐楷就会觉得比魏碑好看,故而偏向于学习唐楷的就比较多了。

学习唐楷一般从欧阳询的《九成宫》和颜真卿的《多宝塔》或《颜勤礼碑》入手的比较多,楼主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怎么入手学颜”,一个是“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再次我先把怎样少走弯路这个问题简单回答一下

自学书法走弯路是必然的,甚至有可能是一条死路,在这里要强调一下老师的必要性,当然,在下文中我会尽量的以最正确的方法来说明颜楷的笔法,让初学者尽可能少走弯路。书法老师的必要性是很重要的,在初学书法还未入门的同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点,譬如一月份的某天我写了一个字,左看右看都觉得极美,然后将其贴在墙上或者放起来不去看它,当时觉得写得很棒,但是当我们再努力的临习一个月之后,再看最开始的字就会觉得已经惨不忍睹,这就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眼力不断地提高了,而当老师面对学生的作品时,学生不一定能看出端倪或者问题所在,而老师则一眼就能看出每个字的问题,因为老师也是从写的惨不忍睹的过程中慢慢的努力学习过渡过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方法,对于最基本的楷书来说,按照现在市面上广为流传的一些书法教材来学习书法,无疑是自寻书法死路,现在有很多自学书法的人临帖,能够把帖临的非常像,临的像就是对了嘛?那可不见得,临的像和临的对完全是两码事,错的方法也能临的字形很像,但也就仅仅是字形像而已,神采气息则全都没有,对的方法哪怕临的不像,但是神采和气息却是很像,当然我们也要以正确的方法尽可能临的像。但是在这里要强调一点,书法的临摹没有人能够临到一模一样的极致,哪怕是颜真卿还阳在世,拿起笔在写也不可能写到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在字形上要尽可能做到“像”,而不是要做到“一样”,启功先生就讲临帖只能做到略像,较像而已。

好吧,再次我们废话就不多说了,直接上点干货吧。我们以《多宝塔碑》做举例说明吧。

1.碑帖与书写工具的分析

在这里我要先说明一下字帖的问题,字帖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石刻,一种为墨迹,石刻是古人书丹上石(即用朱砂直接在石头上书写),再由工匠用刀刻成碑,后来再用纸将碑中的字拓出来,称之为拓本,则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一般宋代拓本最为珍贵,由于是黑底白字,故而俗称“黑老虎”。而另一种则是古人直接在纸张上书写出来,有墨色变化的墨迹本,当然这里面也包含摹本,摹本非真迹,摹本是以古人真迹双钩填墨所写,最为著名的则是唐代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为下真迹一等。(这里要注明一下,王羲之无真迹传世,都是摹本或拓本),除此之外石刻还有摩崖等,在此不加赘述。

在这里我主要讲多宝塔碑,多宝塔是颜真卿44岁时所书,是书丹上石,工匠凿刻的艺术精品,我们学习书法要以科学的方法先去了解石刻拓本的特点以及古人当时书写所用的工具。

我们首先来讲石刻碑文和墨迹的差异,譬如说若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有墨迹的话,我们拿墨迹和碑刻相对比,肯定会有一定的出入,有出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碑是以墨迹为底本再加之凿刻而产生的,书者为一人,凿刻者为另一人,凿刻者故而技艺精湛,但多少会有些刀刻的诟病在里面,甚至有一些比较细微的地方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拿《灵飞经的墨迹》做一下对比。请看示图

上图是我在石刻版灵飞经和墨迹版灵飞经中随便找了几个字做的对比,很明显能够看出其差异,但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由于石刻的关系导致差距如此之巨大,除此之外还有拓的关系,拓时以浓墨或淡墨拓出来的线条粗细变化也不一。在这里举出石刻和墨迹的对比,只是为了对比其区别而已,并未有贬碑之意,碑有碑的好,墨迹有墨迹的好,在我眼里没有帖可学而碑不可学之理,我个人却相对于写唐碑较多。

我们言归正传,以上我们大概浅显的分别除了石刻和墨迹的区别,然后我再来说说笔墨的不同,先简单说一下墨,古人研墨,今人用成品墨汁比较多,研的墨和成品墨汁我个人感觉书写的手感有所不同,当然!今人至今也有很多人研墨写字,故而对于墨就粗略说一下即可,我重点要说的是笔的问题,今人的毛笔和唐人的毛笔是有所不同的,请看示图:

左为唐人用的缠纸鸡距笔,右为现代人用的笔,我们来看一下笔头的对比,唐人的笔毫短锋长,而且笔头不全是笔毛(右下图),而今人的笔头则是笔锋笔毫相对比较均匀,实心全为笔毛,由于毛笔的不同,在我们书写的过程中一些动作所表达出来的线条笔画也会有所不同,一会我会在下文中举例。

2. 执笔问题。

请看示图

上图中左边上下二图为古人单钩执笔法,说白了就是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写字,而右图则是今人的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被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极为推崇,此图并非是要指定初学者一定要用哪种执笔,而是要让我们了解书法发展的历程,才能够好更科学的去推理出古人的正确方法,对于执笔书法界有“执笔无定法”一说,也就是说怎么拿毛笔没有一个规定,甭管怎么拿,只要写出来的字好我们就达到了想要的效果了就可以,据笔者所知清代何绍基执笔为“龙睛执笔法”,而今人也有用嘴咬住笔而写字频频入国展的书家,着实令我敬佩(这里所说的是一位残疾无臂的书法家,而非“江湖书法”),以嘴执笔都能写好字,更何况手了,所以没有必要规定用哪种执笔法。

古人从单钩执笔过渡到五指执笔法也并非是偶然性的,而是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而慢慢演变而来的,中国古代晋唐时期是没有高桌子和高凳子的,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一手执笔一手持纸,如左上图悬空而写,故而两指(单钩)握笔更为方便舒适,从宋代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较高的桌子以及书案了,那时我们再用单钩执笔在桌子上书写则有些不方便了,慢慢的就演化成了现在的五指握笔法。

对于悬腕悬肘悬臂等问题在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下我的理解,我在书写过程中悬与不悬取决于写的字的大小,若是写小楷那般大小的字悬臂悬肘写,便有些吃力,我认为是自讨苦吃,若是写榜书大字不悬的话也是写不出来的,因为手腕担在书案上,手腕执笔能够控制的范围空间是有限的,故而写不了太的字,越是硬要这样写大字,我认为也是自讨苦吃的一种方式,所以我比较认同与怎么舒服怎么合理怎么来写。

书法中的中锋与侧锋。

对于中锋与侧峰的问题笔者就稍稍简单的介绍一下即可,毕竟很多书家终其一生追求笔笔中锋都做不到,更何况我一个区区小子,更不敢妄下论言,所以简单的说明一下侧峰和中锋的区别即可。

左为中锋,何为中锋呢?说白了中锋就是我们在书写过程中毛笔的笔尖一直顺着笔画走,如左图左下方的小图,我们写一个长横是由左往右书写,而笔尖则一直在笔画的正中间,往右书写笔尖朝左居中,写竖画是由于上往下写,而笔尖的位置则会在竖画得中间,笔尖的朝向则是正上方。

除以上中锋特点以外,其他书写方式均为侧锋,右图欲写长横而笔尖并未朝左居中,而是笔尖朝上,则可判定为侧锋用笔,长横有上下两个边,右图的侧锋行笔很容易出现下部边缘整齐平滑,而上部边缘则会出现一些毛岔枯笔等,则会显得笔画不饱满,如墨浮在纸面上一般,做不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若是不信,大家可以在纸张上以为侧峰中锋各写一笔,再翻过来看纸的背面变会发现中锋用笔的笔画更加黑一些,而侧锋的墨又淡又浮。

对于中锋和侧锋姑且就说这么多,毕竟追求笔笔中锋是每一位书法家的毕生追求,我一区区小子还在学习实践过程当中,未得所悟,便不敢再多加妄言,怕误人子弟。

多宝塔碑笔画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多宝塔长横与教材式笔法图,笔法图中有文字介绍书写的动作要领,通常来说我们以笔法图的方法来写长横能够写到和原碑的长横很像,所以我们就会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在开篇的时候已经说过写的像和写的对是完全两回事。

我们先不管他的起笔,我们来讲讲它的收笔,从碑中的长横和笔法图中的长横以及下面“大”字的长横,我们不难看出多宝塔碑的长横有一个很大的特别就是他的收笔处有一个类似于骨头节的奇怪形状,所以我习惯性的称之为骨节,在下文中我就称为骨节即可。

碑中长横的骨节是实心的,而笔法图中的骨节是空心的且中间给与标注了书写路线轨道,我们从实心中看不出来其笔法要领,所以往往会被笔法图中的方法和方式给误导,在这里我可以非常明确的说笔法图中的轨道和路线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害人不浅,很多的初学者一直滞留不前也是因此中原因作怪。

那会有同学问,既然是碑的长横是实心的,看不出笔法,而且以笔法图中的方式能够写出一样的笔画,我怎么会那么肯定笔法图的笔法是错误的呢。我国的著名书法泰斗启功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至今被很多书法大家所引用,那就是“透过刀锋看笔锋”,我们要通过刀刻的痕迹看出毛笔的运动过程,同时要联想到毛笔的书写出来的特点,弹性,连贯,气息等等一些问题,再来科学的推理出正确的笔法。

笔者认为上图正确的长横书写方式是

1:由空中滑落“侧入笔”,我们上文当中讲到了一个侧锋的问题,侧锋是在书写的过程中而称之为侧锋行笔,而这个笔画是长横,由左往右书写,笔尖应该朝左中才算是中锋,而我们观察这个长横的起笔的“尖”是朝左斜上,上文中说到除了中锋的中解释以外,其他一律都是侧锋,这个尖朝左上方肯定属侧锋范畴之内,但是并未侧峰行笔,而是在此入笔而已,故而我在此成为“侧入笔”

2:侧入笔以后,笔一定要停顿一下,这个停顿的时间取决于书写着的能力,对于我来说这个停顿时间可能半秒都用不到,甚至于都用不到停顿直接调锋,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要有“一点点”的停顿时间,这个停顿是为了侧入笔以后停顿一下给调整成中锋做准备,也就是说我们停一下,把笔尖调成笔尖朝左中的方向,在拖动毛笔使得长横由此变成中锋行笔。

3:中锋行笔到一定的位置之后,我们停住毛笔,用手运动笔杆向右斜下轻轻“拧动”一下,然后利用毛笔的弹性将毛笔弹起,故而自然收笔。

以上三个动作完成便是正确的笔法,特别是对于收笔问题,还是需要初学者以我的这段文字去慢慢的领悟收笔的妙处。这种收笔方式与上面笔法图中的方式相比较之下有三点不同,一是书写运动节奏完全不同,二是书写以最简单直白的方式快速表达出来绝不拖泥带水,三是有气息的连贯性。

或许从个长横中看不出来连贯性在哪,所以我在图中又添加了一个多宝塔碑中的“大”字,让大家更明白的看懂,长横收笔以后拧动利用毛笔的弹性自然弹起,顺势滑落到撇画得左侧上放与撇的起笔相搭,就形成了一种笔断意连之势,顺势撇下来之后收笔处露锋抬起顺势与捺笔的起笔处相连,达到一个字的气息连贯的作用。

多宝塔碑中的竖画得解析

竖画分为两种,一种为悬针竖一种则为垂露竖(如上图),我们依旧先拿笔法图来说明他的笔画运行轨道,对于起笔同样也是复杂繁琐,没有实际性的气息连贯作勇,一般来说竖画的起笔都是与上一笔气息相连的,入笔也是分为露锋入笔和藏锋入笔,这里我们主要是拿多宝塔举例,故而只讲藏锋入笔问题,藏锋入笔一般都是承接上一笔逆势而上时转产生的,时转就是逆势而上入纸之后,利用手腕的力量拧动笔管调整成中锋顺势而下的。

我们先来说一下悬针竖,悬针竖很简单,起笔后中锋往下行笔,走到一定的位置边走边抬出尖儿即可,但是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多宝塔的悬针竖一般笔尖都是稍稍有点偏左,可参照上图中千字的悬针竖。

垂露竖的笔法图与正确的书写方法误差很大,笔法图中垂露竖中锋下来以后笔锋稍稍偏左一点再往右下,形成一个类似骨节的东西,为此我特意找了几个唐朝人写的经文墨迹来做参考,我们从墨迹中明显能看出垂露竖是中锋下来以后往左上挑起再顺势往右上行笔,与下一笔形成搭接的笔断意连的动作而取得气息上的连贯。这种动作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种类似于骨节式的笔画。

多宝塔中撇捺画得解析

我们首先来说“撇”,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对于撇就简单一些来说,我们首先以天字中的竖撇为例字,我在竖撇中做了一个红色的箭头执笔,大家可以仔细看这个位置是撇的中下部位,比上半部和下半部都要粗壮一些,天字中的撇是一个竖撇,人字中是一个斜撇,我们仔细看人字的斜撇,在中间稍稍靠下的位置也是非常粗壮的。

我们首先来分析为什么在一个笔画中,前部分,中间部分,后半部分都不粗壮,而为什么粗壮的部分在中部和后部的中间,首先我们要考虑到我们是书写的工具是毛笔。

首先我们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毛笔是具有一定的弹性的,古人发明用动物的毛发做笔而不是用棉花来做笔,我想看中的就是毛笔具有一定的聚锋性和弹性,我们在书写笔画的过程中对于笔画粗细的把控是在于“提按”上,提起笔尖写固然会写的细,压下笔尖固然会写的粗,我们经常在一个笔画中会体现出粗细两种不同的效果,如果毛笔没有弹性的话是无法做到提按的,既然毛笔的弹性作用那么大,古人肯定把毛笔的弹性发挥到极致,在这个撇中就有所体现。

撇的起笔和竖的起笔略有相似之处,逆势上行,时转调锋,改成中锋往下运动,当笔画写到中间以后的部位,就要考虑到出尖儿了,故而已超过中间部分笔者就会有稍稍将毛笔下按一点,利用毛笔的弹性,将下按加粗的部分形成一个可以利用弹性的发力点,顺势而出,就会写的这个笔画的气势来,会显得这个笔画比较挺健。竖撇和斜撇的道理是相同的,只是运行的方向是有所不同,大家明白了这个书写的道理然后再多加以练习,竖撇和斜撇就会很快谢好的。

书法笔画中比较难的笔画有两个,一个是戈钩,一个便是捺笔,捺笔分为两种,一种是斜捺(例如人),一种是平捺(例如之),颜真卿对于他多宝塔碑中的捺画处理的非常的巧妙,我们首先看笔法图中的捺画,一个起笔之后,直勾勾的向下行笔,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出捺角结束。在这里不能说这个笔法不对,但是这个笔法却不能适用于像多宝塔碑或玄秘塔碑的这种字帖中。

人们往往说起捺画,就会提到一个“一波三折”的词,但是在笔法图中只有一波两折,我们拿上图的“人”字捺画做一个分析,我把捺画细致的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比较平一些的起笔,第二个部分就开始往下行笔,第三个部分就有点稍稍平一些的小动作,第四个部分就出捺角了。这正好是一波三折的四个动作,但是很多人临多宝塔时候就往往一波两折,而忽略了一波三折中的第二折的动作。

大家都知道柳公权是学颜真卿出身,所谓颜筋柳骨就是这么来的。学过柳公权的人都知道柳公权的字里有很多颜真卿的东西,但又不完全是颜真卿的东西,是因为柳公权把颜真卿的一些用笔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改变了,他有一部分的改变无非也就是将某一个笔画的特点夸张了,或者含蓄了,所以笔者就拿了一个颜真卿多宝塔中的“之”字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之”字做了个捺画的对比,我把颜真卿的平捺标了一波三折的一个路线图,然后又把柳公权的也标了一个路线图,很明显他们的平捺方式几乎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柳公权的捺笔比颜真卿的更露骨一些,颜真卿显得更加含蓄一些,这也就说明柳公权把一波三折中的二折给夸张化了,我们以后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可以经常的哪一些法帖来对比,因为每一个书家的每一个笔画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有源头的,譬如柳公权的源头就是颜真卿(当然也不全是颜真卿,只是颜真卿占得相对多一些),裴休的源头是欧阳询和柳公权再往前也能追溯颜真卿。就像所有学行书的源头都是书圣王羲之一样。

我们把“第二折”说完了,我们该说一下第三折,第三折是一个平出的捺角,但是看图片中的“天”字和“人”字的捺角底下都缺一块,柳公权的“之”字也缺一块,缺的原因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就要说到最开始讲到的唐人用笔了,唐人用的笔笔尖特别的细长,笔肚特别的粗,而这个捺角最粗的位置则是“笔肚”所在纸张上最后的一下了,因为要出这个尖必须得边走边抬笔,抬到最粗的地方之后再抬笔就剩下又细又长的笔尖儿了,故而就形成了这种特有的捺角,有的学这种缺一块的捺角,有的人不学这种缺一块的捺角,究竟该学与不该学,我个人觉得学也可不学也可,这种捺角有它的美,就像刻印章一样,原本秦汉印的边缘由于锈蚀或者磕碰,盖出来的四边都有残破,而现在的篆刻家在刻完印章以后都会用刻刀把印章的四个边缘敲的碎一些,追求一种斑驳的年代感,摩崖石刻也是如此,很多人在临摹的时候也在追求一种风蚀的斑驳感,不写这种捺角也没有错,因为那种捺角本来就是由于毛笔的不同自然产生的一种独特风格。

我希望我所写的这点东西能够对于一些自学书法的朋友有一定的用处,不至于走弯路,我愿意把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写出来分享给大家,这也是我的发心,希望能够对一些朋友有用处,当然,我的这些观点也许有一些不成熟或者不正确,还望师友们多多批评斧正。

布尔晋时年二十有六写于燕市

戊戌年二月三十一凌晨

八、西安碑林书法意义?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是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篆刻的。秦峄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今日的碑林,是一座璀璨的实质文化艺术宝库,更是书法艺术的圣殿。

九、什么是唐楷?

唐楷,就是书法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唐代形成了楷书高峰的多种楷体的总和。

狭义来说就是从初唐到唐晚所有书法大家的楷书,比如:初唐四大家的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徐浩,裴休,智永和尚,钟绍京等等,初唐时代由于佛教兴盛,信佛的人非常多,他们时不时会做一些为表虔诚的祈福,那就是认认真真自己把佛教那些著名的经典抄写好,然后焚烧给佛祖,一开始是自己写,但毕竟那时候书法没那么普及,能写好一手字的人也不多(千万别迷信古人的字都写得很好),于是他们就花钱请一些甚至养一些写字写的好的人来帮他们抄写,他们认为这种花大价钱办事的虔诚之举会更容易让佛祖感动,于是社会上一种职业应运而生,就是专门帮有钱的佛教信徒抄经,他们这个群体叫抄经生,所书写的字体大同小异,把这类书法字体叫抄经体,抄经体是唐楷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敦煌遗书】里面的字体就是正儿八经的抄经体,特点就是横细数粗,扁平,入笔轻收笔重,这类字体的巅峰是【灵飞经】。

广义上来说,就是某书法家的楷书笔法在唐代注重法度的这个范畴内的一切书法。

那到底什么是唐楷,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唐人重法,翻译过来就是唐楷的笔法是特别严谨而且复杂的,它不像魏晋小楷那样横就是拿笔用中锋由轻到重画个横,竖也不是画一个均匀的竖线,而是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提、按、转、折如跑马灯一样轮番上阵,且这四个基本技能在不同的点划有不同操作,篆镏,捻管,绞转等等控笔技巧美不胜收。

下来再介绍一下唐楷的几个经典的碑帖或人物。

1,钟绍京的【灵飞经】是抄经体的巅峰,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

2,褚遂良的【阴符经】,褚遂良是唐楷承前启后的巨人。

3,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把唐楷的法度森严发挥到了极点,他的【九成宫】极致绝险。

4,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是经历过好几个朝代的人,作为书法家那是也见证过书法发展并亲身参与书法变革的人物之一,跟褚遂良类似,是开启唐楷潘多拉宝盒的人物之一。

5,薛稷的作品比较少,但他的厉害之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把巨人的光芒发扬光大的践行者。

6,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作为大王的后代,他的楷书辨识度很高,而且确实耐看,是书法史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7,颜真卿的【多宝塔】,【颜家庙碑】,前者是初学唐楷人的启蒙经典碑学,后者是唐代正大气象的真实写照。颜真卿的字初学者可能不太能理解,尤其是【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这类老年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非要在唐代众星璀璨的书法家里选择一个能代表唐代书法的课代表,那必须得是颜真卿,颜真卿的书法地位我认为是仅次于大小王的,所以他被不少人称书法的“亚圣”,多余再说一句,颜真卿满门忠烈,无论人品还是书法,在历朝历代都倍受推崇。

8,柳公权的【玄秘塔】,柳体是很难的,主要是结构和笔法都比较刁钻。

先大概就介绍这么些吧,总之,唐楷是中国楷书的巅峰,是书法大花园的一朵奇葩,是前无古人想来也后无来者的存在,学楷书不学唐而追魏晋,那相当于学物理不学牛顿经典力学也不去不了解亚里士多德这类先贤的经典理论,一味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杨振宁的牛逼理论,看起来很厉害,没有扎实的基础,往往会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十、现代书法展览唐楷为什么不吃香?

因为写唐楷立马就暴露水平了,现代人根本不敢写楷书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