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野三坡明朝遗民?

2024-08-14 11:14:1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野三坡明朝遗民?

在河北中部有这么一个地方,也是位于深山之中,老百姓们住在这里面,一晃就是近三百年,后来清朝覆灭他们都还不知道。最后八路军在冀中发展革命根据地,来到此地,见到了一个个穿着明朝衣服的人,他们方才知道原来外面已经变了天。

这个地方名字叫做野三坡,爱好旅游的朋友可能会知道,此地位于北京城外四百多里的太行山腹地。在以前道路不通的时候,这儿确实是一个绝地,一般人都不会想到这里还会有人住,而且一住还住了几千人。当年在明朝的时候,还是燕王的朱棣奉命扫北,经过了这里。本来想派人进去看一下,刚走到山口。看到有一个松鼠跑到跟前,拿了一颗坚果站到了朱棣面前。朱棣哈哈大笑道:此地鸟兽尚知礼数,何况百姓?于是就策马扬鞭,直接就走了。

后来1644年明朝覆灭,很多明朝遗民就跑到了野三坡,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人数逐渐增多,竟然有了几千人。这几千人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住在山中,成为了北方最后一块奉明朝为正朔的地方。清军也想派兵征服,不过此地百姓住的分散,而且路途艰险,所以就只好作罢。后来清朝统治者没办法,只好宣布只要是野三坡出来的举子,一律不给功名。也罢,不给就不给,野三坡的百姓们也看不上胡皇给的功名,于是他们就穿着明朝的衣服,盘着明朝的发髻,这样一直在山中生活着,也从来不和外界联系,时间长了,人们就渐渐亡了野三坡这里还有人住着。

1937年开始,日军全面侵华,华北大部分地区都落入敌手,八路军只能在群山之中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广大群众进行抗日。当时八路军的一支宣传队走过茫茫的太行山,来到了野三坡这里。宣传队的同志们看了看着茫茫的大山,不禁怀疑会不会有群众生活在这里。后来想了想,还是去吧,万一有呢?于是乎宣传队的同志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还是没有发现人烟的踪迹。正当所有人都打算放弃的时候,一位同志站在高处激动的喊道,这里有人!这里有人!宣传队一看,还真是,在一个大山坳里面竟然密密麻麻的分布着十几个村子。

进到村子里面以后,就把宣传队的同志们吓了一跳,这里的人打扮奇特,说话也和现在人说的有些出入,好像还有点古文。后来一交流,才知道,他们是当年明朝末年逃到此地,三百年来未曾和外界联系过,所以这里一个个都穿着明朝的衣服,盘着明朝的发髻,女人们个个也不缠脚,都是大脚丫子。后来宣传队的同志们给他们说清朝已经覆灭,他们还不相信,宣传队员们说了很久他们方才相信。于是宣传队员给野三坡的人们讲了日军侵华的事情,这里的老百姓一听是倭寇,个个都义愤填膺,二话不说,很多都加入到了八路军的队伍。

解放后,聂荣臻元帅在回忆中说起这件事情,当时在冀中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有些地方的百姓地处深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见过部队,我们的工作十分的艰难。可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我们的队伍还是成功的发展了这里的群众,为抗击日军贡献了宝贵的一份力量。

二、三国时期高句丽首府?

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

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

三、柳子厚墓志铭选自韩昌黎集?

不是,《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墓志铭。

四、三国时高句丽人口?

20万~30万遗民是648年(房玄龄逝世时间)之前被移民致中国的,而高句丽灭亡在668年,高藏在677年才到辽东,相隔了29年以上,唐朝人均寿命为59.3岁,一代人的时代都过去了,早就被同化了,至于被迁到辽东再被迁回来的高句丽遗民是648年的20万~30万户,还是高句丽灭亡后那几万户就不知道了,反正都是再中国地图上打转转,更何况“数十万计“少算就已经20万户~30万户了,实际数量肯定也比这高一些。

唐太宗灭高句丽后的那几万户高句丽人是朝鲜半岛的(当时高句丽首都在那),而非辽东部分。

也就是说高句丽在唐朝地图上的少算的话人口也有24万户~34万户,若加上满族(靺鞨)那部分人数会更多

而据记载自是以后,高丽旧城故地渐被新罗占领,高丽余众或奔靺鞨,或投突厥,于是高丽之高氏旧族皆散亡,君长亦绝。

也就是说新罗占领北部后高句丽要么投奔靺鞨,要么加入突厥

之前投奔新罗的人也不多

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六》载:"高句骊贵臣渊净土(盖苏文弟)以城十二、户736、口3543来投。"《三国史记·高句骊本纪十》载:"总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投新罗、"

加起来撑死不到六万户

五、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详细过程?

三征高句丽是指隋炀帝时,三次对高句丽 的军事行动,这三次东征炀帝均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炀帝刚刚巡游江都结束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百姓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最终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 ,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时,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由于高句丽的顽强抵抗,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隋朝的国力空耗,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历史背景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隋朝的开国之君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击败了契丹、土谷浑等周边势力,国力盛极一时。隋炀帝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

这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句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句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句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句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 ,并多次小规模袭击隋辽东地区。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高祖文皇帝册封为"高丽王"。由于此时百济与新罗联盟的早已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骊灭亡。历时83年。

因高句丽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高祖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高句丽婴阳王继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高祖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连年的侵袭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婴阳王联合粟末靺鞨先发制人攻击隋在冀州道的军事驻地。高句丽

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句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高句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句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征战原因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婴阳王"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被隋朝击退。 高句丽婴阳王侵犯辽西,《三国史记》也有记载:"婴阳王九年,王率革末革曷之众万余侵辽西"。当时高丽王非但如此,而且,"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高句丽步兵高句丽侵略辽西,直接带来隋边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职贡",则影响到统一的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对于这些,隋中央政权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采取相应措施。

隋文帝以汉王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领水陆三十万伐高句丽,以尚书左仆射高颎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杨谅遭遇大雨水患,运输不继,军中缺少食物,又遭遇疾病。周罗睺自东莱出海,向平壤城进发,但中途遭风,船多飘没。九月,水陆两路隋军返回,隋军死了十分之八九。高句丽王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待之如初。

隋炀帝大业三年,高句丽婴阳王又背着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当时正值隋炀帝北巡至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停留在突厥启民可汗处,"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

隋炀帝命牛弘向高句丽使者传达其旨意:"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隋炀帝知道高句丽婴阳王暗中通突厥,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给以警告,让其尽为臣之礼节,按时朝觐,则既往不咎,与启民可汗一视同仁。

可是高句丽婴阳王坚持"不从"隋炀帝的意旨,从而导致"帝议讨之"。当时隋仅议征高句丽,并未出兵。到了大业七年(新罗真平王三十三年,611),真平王"遣使入隋,奉表请师",隋"许之"。并下诏征讨高丽,由此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

第二年正式出兵征高句丽。隋征高句丽,不仅是高句丽对隋不臣,也是新罗请隋出兵所致。

处理方式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起先高句丽多次袭扰隋朝边境,进而又不派遣使者朝贺,于是隋炀帝在完成了国内多项重大基本工程(主要是指运河)、安抚东西突厥之后,开始着手对付高句丽。高句丽多次成功抵御隋军攻击,隋军损失惨重。最后高句丽婴阳王因为自身国内国力消耗严重,最终请降并将逃到高句丽的隋叛臣斛斯政遣返,隋炀帝撤军,不久隋朝国内出现隋末民变后灭亡。

第一次

先期准备

隋朝士兵大业六年(612年),黄门侍郎裴矩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劝说隋炀帝胁使高句丽王入朝。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 大业七年,隋炀帝下诏征讨高句丽,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监督劳役甚急,结果造船工匠昼夜在水中,几乎不敢休息,从腰往下都长出蛆虫,十分之三四的人因此死去。 隋炀帝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集结了天下军队之后,隋炀帝又另外征发了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到高阳,用来装载衣甲幔幕,还征发民夫以供军须。秋,七月,隋炀帝征发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只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长期来往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隋军总共一百多万主战兵马,分三路,左右两路军再分十二路,每路军马各有各自军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辅兵及运粮部队分走二十四条进兵路线,计划完成各自任务之后最终会在平壤会师。 另外还有来护儿率领水军从海上进攻,突袭平壤。各路隋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一十三万,而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隋直接、间接的参战人员已经超过了五百万。

辽东之战

隋朝水师大业八年的三月底,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隋炀帝命令宇文恺修筑浮桥,浮桥修成后,隋军从西岸进攻。在浮桥延伸到距离对岸还差数米的位置时,高句丽趁机攻击,隋军无法登岸,死亡甚众,隋朝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打退了隋朝的第一次进攻,隋多名将领奋勇杀敌战死。于是隋军敛兵,少府监何稠接桥,诸军接连前进,大战于东安,击败高句丽军,死亡上万人。隋军乘胜包围辽东城。

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隋炀帝说现在是"吊民伐罪,非为功名",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 辽东城的高句丽军数次出击不利,于是婴城固守。隋炀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隋炀帝仍然不醒悟。隋军仍然没有攻下辽东城。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高句丽的其他城市也坚守,隋军没有攻下。

来护儿之败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船只守卫相接数百里,进入浿水(大同江),来护儿率领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高句丽诈败,来护儿中计,纵兵俘掠,队伍混乱,高句丽伏兵趁机攻击隋军,来护儿大败,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宇文述九军之败

隋朝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出扶馀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出乐浪道,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出辽东道,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出玄菟道,右御卫将军张瑾出襄平道,右武将军赵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出遂城道,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出增地道,会于鸭绿江以西。宇文述等人的军队人马都携带百日所用的粮草,还带着排甲、枪槊以及衣资、戎具、火幕,太沉重以致于难以负荷。下令军中:"遗弃米粟者斩!"士卒都在幕下掘坑埋了粮草,结果才走了一半路程,粮草已经快要耗尽。

高句丽派其大臣乙支文德来诈降,观察隋军的虚实。隋朝于仲文想要趁机捉住乙支文德吗,但是被刘士龙阻止。于仲文放走乙支文德之后,又后悔了,决定追击乙支文德。当时隋炀帝命令驻军受于仲文节度。于仲文、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水追乙支文德。乙支文德看到隋军将士有饥色,所以想让他们更疲惫,每一接战就诈败、撤走。宇文述一天之内七次战斗取胜,继续前进,渡过萨水。乙支文德再次派使者诈降。宇文述看到隋军士卒疲弊,不能再作战,而平壤城险固,估计难以迅速攻下,于是趁机撤退。宇文述等人的军队返回时,高句丽军从四面攻击,宇文述等人且战且行。到达萨水,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高句丽攻击隋军后军,隋朝左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诸虏隋军都溃败,无法禁止。将士奔逃一日一夜到达鸭绿水,行了四百五十里。王仁恭为殿后,击退了高句丽的追兵。 诸路隋军,只有卫文升一军独全。

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过辽河时,有30万5千军人,等到返回辽东城时,只有2700人,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

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失败而告终。

百姓农民开始起义

隋炀帝自从开始谋划征讨高句丽,就诏令崤山以东养马以供军役。又征发民夫运粮,储存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到达的都没能返回,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耕地多荒芜。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特别严重甚,斗米涨价到数百钱。所运米有粗恶的,命令百姓拿买米补偿之。又征发鹿车夫六十馀万,每二人推米三石,道途险远,还不够路上运输人员吃的,到达时,已经没有运输的粮食了,都害怕被治罪而逃跑。加之隋朝官吏贪婪残忍,趁机掠夺百姓、鱼肉百姓,导致百姓困穷,百姓的物资与民力都衰竭了,当顺民就会遭遇承受不了的冻馁,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点,于是百姓开始聚集起来反抗。 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炀帝命令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抓获就斩杀,但是仍然禁止不了农民起义。

第二次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御驾亲征高句丽。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修辽东古城贮备军粮。 三月,隋炀帝至辽东,四月二十七日,炀帝渡过辽水,二十九日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趋平壤。 隋炀帝命令诸将攻打辽东城,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架设飞楼、撞车、云梯于辽东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却没有攻下辽东城,隋朝与高句丽都伤亡甚重。

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督运。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曾帮助隋炀帝杨广成为太子并登基为帝,立下大功,杨素恃功骄倨,朝宴之时,有时会失臣礼。隋炀帝心中记着却不说,杨素也有察觉。等到杨素死了,隋炀帝对近臣说:"如果杨素不死,那么就要杀了杨素的整个家族。"杨玄感知道这些之后,自认为累世贵显,朝中的文武官员有很多是父亲的故吏,看到朝政日益混乱,而隋炀帝多猜忌,内心不安,于是与诸弟潜谋作乱。 杨玄感起事反隋炀帝,对众人起誓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众人都很高兴。百姓父老争相送来牛酒,百姓子弟到军门请求效力的每天有数千人。

攻打辽东城很久却没有攻下,炀帝命造布囊百余万个,里面盛满土,想要堆成一条宽30步、高与城齐的鱼梁大道,使将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轮楼车,高出城墙,俯射城内。正当攻城准备就绪,辽东城情况危急的时候,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传来,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隋军众心汹惧,混乱的失去了部署划分,诸道分散。高句丽守军疑其有诈,不敢出击,第二天才外出,向四面远方侦查,仍然怀疑隋军假冒撤军。两天后,高句丽出动数千士兵追击,因为隋军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经常距离八九十里,快到辽水的时候,知道御营都渡过了,才敢攻打后军。隋朝后军仍然有数万人,高句丽跟随抄击,最后的羸弱数千人被高句丽杀掠。

杨玄感的叛乱被迅速平定。隋炀帝命令大理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与留守樊子盖追查杨玄感的党与。隋炀帝说:"杨玄感一呼而跟从者十万,更加说明天下的人不应该太多,多了就相聚为盗。不都杀了,就无义惩戒后人。"樊子盖、裴蕴接到隋炀帝这个旨意,于是严刑峻法处理之,杀了三万多人,都籍没其家,被冤杀者占了三分之二,流放了六千余人。杨玄感围东都时,曾开仓赈济百姓。凡是接受过赈济粮食的百姓,也都被隋炀帝坑杀于都城之南。

第三次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

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继。隋炀帝到临渝宫,祃祭黄帝,斩杀叛军者以衅鼓,仍然无法阻止人们逃亡。

秋,七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怀远镇。这是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高句丽也困弊,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斛斯政。隋炀帝非常高兴,遣使召来护儿率军返回。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

八月,隋炀帝从怀远镇班师返回。邯郸贼帅杨公卿率领其党八千人劫掠了隋炀帝车驾后的第八队,得到了飞黄上厩马四十二匹。十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产生影响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数十万人丧生,"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时,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严重削弱了隋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末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失败原因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终铩羽而归,其中原因很多。

政策上:炀帝即位之后过度消耗民力,而这次对外战争,更是调集了全天下人口的十分之一参战,使得国力过度消耗,军心不齐。

军令上:炀帝过多干涉军令,使得将士们很被动,贻误军机。

军队上:第一次战争炀帝多募府兵,这些府兵多是地方军改编,并没有多少作战经验,而炀帝的分兵策略让军队的配合难以达到完美,所以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实际战斗力并不强。

将领上:炀帝所分的二十四路左右军将领互不统属,更有不少纸上谈兵之辈或者企图借胜利升官发财的投机者。

战术上:战术上炀帝轻重不分,主力被困在辽东而偏师却深入敌方腹地,地形不熟,粮草转运不济,是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三路大军其实主角应该是炀帝所率中军,百万大军几近闲置,空耗军粮补给,这也是失败的关键因素。

战略上:炀帝这次东征本就是一个大错棋,耗费举国之力攻击一个在当时并不能实际占领获取资源的小国,其收入完全抵不住它的消耗,而骄傲的炀帝孤军深入,并没有与周边国家,如东突厥等,联手,从战略上可以说完全的失败。

六、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位置?

据中国内地历史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东北古国高句丽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中国东北三省地区,百济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中部地区,新罗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朝鲜半岛南部地区。

七、高句丽三姓家奴什么意思?

高句丽没有三姓家奴

三姓家奴的出处是缘之于《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先后从认董卓等三人为父的典故。其具体的意思和含义泛指一个人心无定性,在生活中只要是具有对自己有益的方面,即便是忘记或背叛祖宗,也再所不惜的可耻行为,三姓家奴的称呼是对一个人的极大讽刺和嘲笑。

八、三国时期高句丽有多少万兵力?

主力两万。

高句丽人的兵力为两万,超出魏军一倍。按历史记录,位宫力大勇猛,弓马娴熟。当日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位宫还派了几千人前往助战。由此来说,此次对战双方老算得上是知己知彼了。按曹魏这边的记录,毌丘俭连败位宫,最后攻破丸都城,斩首数以千计。高句丽那边的记录则要详细的多。

九、韩三烤肉介绍?

材料

主料:五花肉适量;

辅料:韩式辣酱适量、芝麻油适量、生抽适量、芝麻适量、姜末适量、盐少于、蜂蜜适量

韩式烤肉

1、首先五花肉切片,不要切太厚,5毫米就行,这样熟的快,好入味,姜切末,芝麻焙熟,待用

2、接下来就是腌肉,放入韩式辣酱,蜂蜜,盐,芝麻,姜末,生抽,充分搅拌均匀。

3、大约腌制一个小时左右,这样肉更入味,放入冰箱冷藏腌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烤盘加热,刷上芝麻油,之后就可以码上肉开始烤了,烤的时候注意翻面,

5、光吃肉有点腻,搭配点生菜味道更好,

十、安秋生的三篇墓志铭?

有三篇墓志铭。 原因是在安秋生的墓中挖掘出了三篇墓志铭,其中《安秋生墓志铭》和《千里杜甫集安秋生墓志》比较有名,都是描述了安秋生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安秋生是唐代的一位大儒,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他潜心读书并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儒家思想,被誉为“东海之洪潮”和“东坡之典范”。他的墓志铭记录了他为人之道、学问之路和所取得的成就,是研究安秋生生平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