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曾国藩为什么遇到洪秀全?

2024-08-07 05:00:0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曾国藩为什么遇到洪秀全?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军,气势磅礴,来势汹汹,正好遇到回乡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曾国藩在守孝期间,由于左宗棠的推荐,上表朝廷曾国藩出山组织湘军,曾国藩治军严明,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经过大小战役后,曾国藩终于打败洪秀全的太平军。

二、曾国藩的墓志铭全文?

全文如下:

季弟事恒墓志铭

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八日丙寅,我季弟殁于金陵军中。逾月,丧过安庆,国藩设次哭奠如礼,遣之反葬。弟名国葆,字季洪,后更名贞干,字事恒。少则落落,自将脱去町畦,视人世毁誉,及书史褒讥微恶,不甚厝意;不随众为疑信,时或诘难参伍,大破群惑。尝应县试及学政试,再冠其曹。已而厌薄举业。不肯竟学。

咸丰三年,国藩奉诏讨贼,召募水陆诸军。季弟挈六百人以从,提督杨载福、侍郎彭玉麟,始皆客季弟所,为僚佐。季亟荐此二人为英毅非常器,已愿下之。四年三月,岳州兵败。季又亟白诸将无罪,已愿独坐之。其后杨、彭二人果以水师雄视东南,而诸将亦次第登用,掇取高官大名。独季弟黯然归去,筑室紫田山中,柴(闭)绝人事,身与世若两不相收。

八年十月,母弟国华战殁三河。季弟大恸。誓出杀贼,以报兄仇而雪前耻。鄂帅胡文忠公方广求将材,命季分领千人,自黄州建旆而东。十年正月,连克太湖、潜山。三月,始与叔弟国荃,会师以围安庆。十一年八月,克之。明年,为今皇帝元年。弟以正月师次三山。三山者,宣池群贼萃之区。军入援绝,寇十倍我,乃以计招降三县义民之陷贼者,噢咻而厉使之。得四千人,编伍约法,用破鲁港,克繁昌,下南陵、芜湖。而国荃亦以是时克东西梁山,徇和州、当途,夺采石。兄弟复会师,进薄金陵之雨花台。江东久虐于兵,沴疫繁兴,将士物故相属。弟病亦屡濒于危,定议假归养疾。适以援贼大至,强起战四十六日,贼退而疾甚,不可复治矣。

季弟初以功叙儒学训导,加国子监学正衔。克复安庆,晋秩同知,赏戴花翎。厥后,连克繁昌三县,天子虽以国藩前有辞赏之奏,犹特赐迅勇巴图鲁名号。至大破援贼,晋阶知府。命下而弟不及见矣!事闻,遂追赠按察使,照军营病故例议恤。诏书谓朝廷早欲擢用,特以国藩恳辞,留以有待。呜呼!圣主之于臣家,恩宠不訾。独惜国家欲大用吾弟,与吾弟欲得当以报国,两相须于微莫之中,而卒不克少待以竟厥志。呜呼!兹所谓命焉者非耶!

季弟生于道光八年九月二十日,春秋三十有五。曾祖讳竟希,妣彭氏。祖讳玉屏,妣王氏。父讳麟书,妣江氏。三代皆封光禄大夫,妣皆一品夫人。配邓氏,先弟十月卒。兄弟五人,自仲氏国潢外,四人者皆从事戎行。季无子,以国潢子纪渠嗣。同治二年,某月某日甲子,葬于某里某山之阳。辄叙次事状,系以铭语,以写吾哀。铭曰:  智足以定危乱,而名誉不并于时贤;忠足以结主知,而褒宠不逮于生前;仁足以周部曲,而妻孥不获食其德;识足以祛群疑,而文采不能伸其说。呜呼予季!缺憾孔多。天乎人乎?归咎谁何?矢坚贞而无怨,倘弥久而不磨。

三、洪秀全为何不杀曾国藩?

原因是:

首先,史学家普遍认为曾国藩能胜洪秀全乃是忠君主义战胜皇汉主义。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腐朽的胡虏王朝又有什么好忠的。这是因为这里的忠君不是单指忠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忠于传统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文化。清末民初时期也有不少汉族士大夫殉清。人们为逝者讳,往往就说这些前清遗老不是在殉清,而是在殉文化。甚至有部分殉清者自己在遗书里也这么说。这拥清者利用忠君思想维护清朝法统地位。这反清者自然要高举反满兴汉的大旗去反对清朝。但是单纯的反满兴汉并不能团结更多的底层民众。所以必须以宗教为手段,让更多看不到希望的底层民众团起来。而以宗教为手段,前期反清的新兴宗教。如白莲教、天理教等。教义荒诞不羁。教主往往胸无大志,纯以怪力乱神的戏法惶惑无识。传教之目的也多以敛财为主。如此粗浅的教义,自然难以团结多数,且白莲教只是统称,白莲教内部教派林立,犹如一盘散沙。自然难以形成团结的势力。与之相比,洪秀全所创的拜上帝教教义相对完善。教规极其严格。这些都导致太平天国前期能迅速发展。然而一国文化往往天然对外来宗教有一种排斥感。加之一神教天然的排他性。都使得太平天国难以融入主流文化。使得文化之争大于民族之争。最终使得曾国藩的忠君思想战胜洪秀全的反满思想。

其次,两个团队中高层的文化水平不一样。虽然曾国藩选兵采用的是传统的选兵法,专用朴实的乡勇。底层士兵的文化水平太平天国和湘军差不多都是大字不识。但是中上层文化水平差距就体现出来了。湘军中上层不乏进士出身的人才。太平天国其实一开始也不赖,韦昌辉是监生,石达开是武举人。虽然和湘军阵营比不算啥,但是在历代农民起义中算起步不错的了。然而其他农民起义领袖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山大王也知道抓个秀才做军师,实在不行请个江湖术士来当军师也行。等日后势力扩充,再壮大智囊团也不迟。而太平天国教国一体的政体,限制了人才的加入。不仅旧式文人不愿加入太平天国。新式人才也同样进不了太平天国决策层。五口通商之役以后,洋人吸收不了不少旧式不第秀才学习西学为己所用。教会也培养了不少贫寒人家子弟加入教会学习西学。既然这旧的士大夫清高不为太平天国所用,何不用新式人才呢。这就涉及到了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严重问题,制度僵化,腐化堕落。太平天国失之交臂的人才中,最为可惜的莫过于王韬,他是中国最早主张君主立宪的人才,并且很早就信仰基督。对太平天国并不排斥。他曾经冒着风险满怀希望的向洪秀全上万言书,希望洪秀全能采纳自己的建议,因此被时人讥讽为长毛状元。然而洪秀全连自己兄弟写的《资政新篇》尚且束之高阁,如何能去读乡野贤哲的万言书。反倒是湘军淮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后。地方实力派开始搞洋务运动,吸收了这些新式人才。这洪秀全旧文人新文人都不用。比较有才华的韦昌辉、石达开也都因为内斗死的死,跑的跑。人才凋零焉有不亡之理。

最后,湘军相对而言具有主场优势。这湖南人的武力本来就比较强悍。太平天国在湖南吃了亏,连攻三个月的长沙而不克。这才不得已而北上。最终得以在长江中下游站稳脚跟。但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是顾头不顾腚。虽然北方人看来长江以南都是南方。但是在两广人看来长江一带是北方呀!两广和长江,正好就隔了一个湖南。曾国藩只要把湖南卡着。就像卡着太平天国的脖子。迟早会让太平天国窒息。事实上太平天国的嫡系自始至终都是那些广西兵。而广西带来的子弟兵死一个少一个,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湘军正好相反,湖南一直和清朝其他占领区是连成片的。这曾国藩专门用老家老实的农民,淳朴的乡勇。这些乡勇打赢战争了会起到模范作用,封妻荫子号召更多的同乡去打长毛。战死了,也会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激起亲友的愤怒杀长毛报仇。总之曾国藩有源源不断的炮灰来充入自己帐下。而太平天国的广西老表却是不可再生资源,打一个少一个。如此一正一负,自然是湘军越战势力越大,太平天国越战势力越衰落。而压死太平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李鸿章效法老师,建立淮军。这一帮广东客家佬在人家徽京定都。经过安徽人同意了吗?而放眼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能打的省份也就只有安徽了。然而安徽人自然不愿意直接做一帮客家佬的炮灰。于是洪秀全只能封建诸王,让皖北的那些捻军自行发展。太平天国前期拿下天京是靠广西老表。天京之乱后的中期完全是靠一帮以安徽人为首的外省人在扩张。而合肥李鸿章组建淮军可谓釜底抽薪。最终太平天国孤立无援,也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洪秀全得不到广大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又失去了底层两广老表的奥援。最终失败也就再所难免。然而清廷的外强中干,也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暴露无遗。最终各族各界人民都抛弃这个腐败的胡虏政权,可谓顺天应人。

四、曾国藩的墓志铭是什么?

不信书,信运气。

曾国藩不仅功勋赫赫,而且学问极其渊博 ,相传,曾公有十三套学问,每一套都是大学问。遗憾的是,最终流传下来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曾国藩家书》和《冰鉴》。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有待继续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曾公在文化传承和学问研究上有巨大贡献。

但就是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晚年却提出自己的墓志铭为:不信书,信运气。要知道,曾公正是靠着读书与勤奋,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晚年提出这个理念,是对人生的否定,或反思,或还是另有他意?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五、不信书只信命曾国藩墓志铭?

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是曾国藩的

墓志铭

这十二个字中,后半句说的,是要让前半句流传后世,所以曾国藩实际想要表达的,是前面六个字的内容:不要迷信读书能成就事业,人生要有作为,还是得靠运气。

六、洪秀全的墓?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根本就没来得及下葬,尸体也被焚烧,骨灰被大炮轰上天,没有所谓的墓地。

洪秀全死后,遗体被宫人裹以黄龙锦缎,没有棺木,密葬于天王府新天门外御林苑内。1864年7月19日,湘军破城后,主帅曾国荃审讯洪秀全二哥洪仁达时,洪仁达供出洪秀全埋葬地点。后将洪秀全的尸身挖出,刀戮火焚。一个叫李臣典的湘军将领,将洪秀全的骨灰和以火.药,装入炮口,轰的一声巨响之后,洪秀全的尸骨和他一手创下的基业一同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洪秀全(1814年1月11日—1864年6月1日),是太平天国以驱逐侵略者恢复祖国的名义发动太平天国复国运动的领袖,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是汉族客家人。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创立的拜上帝会仍旧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

七、洪秀全的口号?

洪秀全提出的口号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

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深居天王府,逐渐疏于政务,将政务交由杨秀清等人处理。

洪秀全与诸王逐渐奢侈腐化,在天京大兴土木、铺张排场。

从上而下的腐败耗尽了太平天国的圣库钱财,加重了百姓负担,消磨了军队斗志,并酿成了内部争权夺利的变乱。

八、洪秀全的前身?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

那么,你知道吗?洪秀全不是他的原名,他为何改名为洪秀全?

原来,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出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

病中幻觉有一老人,自称天父耶和华,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并赐宝刀玺印。

九、洪秀全的母亲结局?

洪秀全初名洪火秀,在1837年大病痊愈后,声称梦见天父着白袍于梦境赐宝刀玺印给他。天父指他名须避讳,必须用全(全拆字为人王,有自称君王之意)代替火字,又说他有三种改名方法。一是隐匿,自称洪秀;二是新创,自称洪全;三也可以使用不犯讳的名字,叫洪秀全,因而得名。

洪秀全祖先居于今日江苏,其祖先洪皓是南宋的名臣,与当时的岳飞都是同期的爱国民族英雄,而后南迁闽南,又迁居广东,在广州府花县落脚。

洪秀全父亲洪镜扬,母亲王氏。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从小聪明自负,7岁起在村中私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府试都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1837年,当时把出生之时当作1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他本人说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此时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府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这时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自认为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自认上帝的幼子,耶稣的幼弟,并称上帝耶和华为“天父”,称耶稣为“天兄”,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义,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会”。洪秀全说:“人心太坏,政治腐败,天下将有大灾大难,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难。入教之人,无论男女尊贵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在教义上模仿基督宗教,太平天国的十诫叫十款天条。

十、洪秀全哥哥的下场?

洪仁发、洪仁达两人恃着是洪秀全的兄长,平日里恃宠娇纵,横行无忌,两人本来就性格卑劣,不学无术,如今身份显赫,其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太平天国上下的忠义之士都对两人恨之入骨,两人为数不多的上战场是在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率领太平军进攻镇江,但没有成功,退回天京,并继续躲在王府里过着奢侈生活,即使是天京被围困时,两人都没有收敛。

直到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天京城破,长兄洪仁发想逃跑时在乱军之中被杀死,而二兄洪仁达被清军俘虏,随后被凌迟处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