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杜甫写雨的句子及赏析?

2024-08-03 23:02:1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杜甫写雨的句子及赏析?

诗歌: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赏析: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时节,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润的时节。但春雨贵如油,春天下雨,岂不是“好雨”?一个“好”字,把作者的见春飘然而下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颇为充分。三、四句言春雨伴随着微风夜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写春雨的作用,笔墨细腻。末两句写清晨看锦城成都的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红润一片,花因饱含雨水而重、而浓,写的情深意切。全诗通篇无一“喜”字,但喜悦之情却溢于言表。

二、晓望,杜甫的翻译,句子赏析?

晓望 【唐】杜甫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翻译:】白帝城中更声响尽,山南微微显露出晨光。

太阳从寒意笼罩下的高耸山峰顶上升起,飘荡在重叠的山岭间的隔夜阴云仍未散去。

大地像要冻裂了一般,江面上连一只帆船都不见,清朗的天空下不断有秋叶飘落。

本是应当与亲朋友人相伴的,却只能守在柴门院内整日只与麋鹿作伴。【赏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从清朗的天气、飘落的木叶可以看出,诗中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颈联的景物描写中,“地坼”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

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尾联的叙述,指出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与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的思想情感。

三、元稹杜甫墓志铭原文?

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题目是《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作品原文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1]

叙曰: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馀年,仲尼缉合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2],其馀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逮至汉武帝赋《柏梁》,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怨哀悲离之作[3],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无取焉。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4],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予尝欲条析其文[5],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为文,拜余为志。辞不可绝,余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

系曰:昔当阳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艺,令于巩。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闲生甫;闲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宝中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6],命宰相试文,文善,授右卫率府胄曹[7]。属京师乱,步谒行在,拜左拾遗。岁馀,以直言失[8],出为华州司功,寻迁京兆事[9]。旋又弃去。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馀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铭曰:维元和之癸巳,粤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前山。呜呼!千载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坟。

该文在详细论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之后,高度评价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历史作用,一反盛唐以来长期冷落杜甫、忽视杜诗的社会潮流,第一个对杜甫及其现实主义传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诗圣”地位。

四、如何赏析杜甫的诗词?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 

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 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杜甫以他爱国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站在一定的高度,创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诗歌艺术境界。   

雄浑苍劲的意象表达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是很广阔的,他通过多种多样的意象,表达出了他诗歌的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   

诗,诗人将自己在路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中通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雄浑苍劲的意象,达到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渲染出了一种苍茫的气氛,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杜甫在《兵车行》 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以疾风暴雨骤然即来的声势,着力刻画送别时妻离子散的悲惨之状。

五、杜甫诗歌赏析大全

杜甫诗歌赏析大全

导言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以其感人肺腑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后世的读者。杜甫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一、杜甫的生平与背景

杜甫生于唐代,出生在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他在这个时代中接受了优秀的国学教育。杜甫初任官职后,却因与时弊不符而多次贬谪,辗转各地,历经艰辛。正是在这些人生的起伏中,杜甫产生了许多作品,抒发了他对现实的无尽忧愁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注。

杜甫的诗歌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百态,关注了社会的不平之处。他以饱满的情感,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杜甫的作品在感人之余,也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二、杜甫的诗歌艺术特点

杜甫的诗歌以豪放激昂、感人肺腑、真实自然为主要特征。

首先,杜甫的诗歌豪放激昂。他的作品通篇流淌着浩荡激情的笔触,让人感受到一种澎湃的力量。他的诗歌不拘一格,行云流水,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和音乐性。

其次,杜甫的诗歌感人肺腑。他的作品常常以饱含情感的笔触,描绘人民苦难的形象。他深情地表达了对生活中遭遇困境的人们的同情和悲痛之情,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

最后,杜甫的诗歌真实自然。他的作品质朴而真实,真实地描绘了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他的诗歌中没有虚假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所关注的问题。

三、经典杜甫诗歌赏析

1.《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戍鼓、边秋、雁声等词句,描绘了士兵远离家乡的景象,展现了杜甫对兄弟的牵挂和对战乱的思考。

2.《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宏,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情感。通过对风、天、猿、鸟、木、江等元素的描写,杜甫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

3.《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以春雨为背景,表达了杜甫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通过对雨、风、夜、花等元素的描绘,杜甫描绘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结语

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更是对社会不平之处的呼唤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用真实的笔触,深情的情感,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折射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视角。

通过赏析杜甫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诗歌艺术。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六、杜甫诗歌赏析300

杜甫诗歌赏析300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承载着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和表达。正是通过他那激情澎湃的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种种困境和人们的艰辛生活。

杜甫的诗歌既兼具豪放的气势,又融入了细腻的感情表达。他以诗为刀,直面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痛心疾首地揭示出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景象。他的诗作中常常体现了对时事政治的关切,对官僚腐败和农民疾苦的痛惜之情。

譬如他的名篇《登高》中写道: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充满了杜甫独特的悲苦之情。他以雄浑的笔力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但它并不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而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映衬,彰显出他内心的沉痛和落寞。他以壮美的自然景色烘托自己的悲怆和忧愁,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困境的思考和反思。

杜甫的诗歌还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对农民的苦难深感忧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表示了同情和痛惜。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困境,以及他们与家园的隔绝之苦。通过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杜甫深刻揭示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和伤害。他以细腻的诗意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心,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杜甫的诗歌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的探索。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

铅椠一百五,韵尽魏、晋风。

色沉香络蕉,花坠杏安东。

旧山松竹老,阻石藤萝空。

昨来日下委,明日指南通。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以及杜甫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思。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承载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关怀。他用豪放的笔墨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用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用哲理的思考探索了人生的意义。他的诗歌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成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和品味优秀诗歌的重要途径。

七、返照杜甫赏析?

《返照》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当时杜甫已经感受到了夔州时局的不稳定,对蜀地的动乱也已有所预感,想回北方却不能实现,心里郁闷而作此诗。

《返照》

唐代: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返照》译文

楚王宫北面,正是黄昏时候;白帝城西边,还可见下过雨的痕迹。

夕阳照到江面上,好像石壁翻到江中,云雾遮蔽了树林,看不见山下的村庄。

我已衰老,加上肺病,只有高枕而卧,况且身在边塞,感伤时事,也就早早闭门。

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

八、杜甫喜雨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九、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的登高赏析如下: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十、暮春杜甫赏析?

杜甫 暮春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 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