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苏辙墓志铭?

2024-08-01 22:46:1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苏辙墓志铭?

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原文及译文

原文: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栾城集》,略有删节)

译文:

    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二、苏轼苏辙儿子?

苏轼共有三个儿子:

长子 ,苏迈 ,妻王弗所生。

次子 ,苏迨 ,妻王闰之所生。

三子 ,苏过 ,妻王闰之所生。

四子 ,苏遁 ,妾王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

苏辙有三个儿子:

长子 ,苏迟 ,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

次子 ,苏适 ,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

三子 ,苏逊 ,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

三、苏辙给苏轼写的墓志铭最有名一句?

最有名的一句是“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4]。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5]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四、苏轼死后苏辙干嘛?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其后作《东坡先生墓志铭》。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宰相蔡京当国,党祸复起,苏轼等已去世的元祐党人,原追复官告并缴纳;苏辙等在世之人,并不与在京差遣。同年,朝廷削苏辙五官,降授朝议大夫。

崇宁二年(1103年),苏辙为避祸,独自迁居汝南。十月,朝廷罢苏辙提举太平宫之职。苏辙住在许州,又被授以太中大夫致仕。

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苏辙在颍川定居,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

崇宁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次年,著《论语拾遗》。

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

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栾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颍昌西湖,泛赮水,并有诗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十二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原拟葬苏辙于眉州祖茔,但后来仍葬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

五、苏辙崇拜苏轼吗?

    崇拜。

    苏辙与哥哥苏轼政治、信仰、官场沉浮上都惊人的一致,都不赞同王安石变法,都信道教,都在官场中起起落落、不得志、自我开解。

   他跟在哥哥的后面,被哥哥的光芒所掩盖,但是他依旧能够在苏轼的光芒之中展现出自己的不一样。苏辙跟着苏轼走,却不同于苏轼。苏辙永远的追随在哥哥的屁股后面,不离不弃,甚至想要用自己的官位来保住苏轼不被贬,一生都在模仿苏轼的诗文,力求能够得到苏轼的七分形。

 当苏辙参加科举之后,他揣测了宋仁宗的心理,觉得宋仁宗在刘娥的折腾下,对待政事必定是厌倦的,也不愿见到有人说他哪里做的不好。为了能够确保自己能够落榜,苏辙就在文章里面大谈政治,尤其是重点批评了朝廷的不好,本以为老虎屁股上拔毛,就能够将软弱的老虎激怒。考官看了试卷都不算特别开心,胡宿甚至要直接将他黜落,谁知仁宗却起了怜惜之心,“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就这样,苏辙摸了一把老虎屁股,却又在虎口下逃脱了。苏辙就这样入了朝,和苏轼一起上了朝堂。

   但是苏辙无心政事,也没有想过超越哥哥,他只想永远做哥哥的小迷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苏辙上书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朝廷大怒,将苏辙一道发配。因为苏轼的牵连,苏辙在仕途上吃了很多的苦,但他从没有怨过自己的哥哥苏轼,反而更加的想要和哥哥一样能够写出优秀的诗词。甚至他写诗词就是为了和苏轼相和。尽管有人说苏辙比苏轼要厉害,但苏辙依旧是哥哥苏轼的小迷弟,是哥哥的忠实拥护者,从来没有改变过。

六、书册苏轼苏辙关系?

兄弟关系,苏辙是他的弟弟。估计苏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只是他是苏轼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仅此而已。毕竟在文学上没有看到过多关于他的记载,然而事实上苏辙也真是一个超级文学大咖。只是因为苏轼对文学的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而已。苏轼能在中秋时节写这首词专门来怀念苏辙,也表明了他们这对兄弟真挚的感情。

七、苏轼苏辙谁大?

苏轼比苏辙大两岁!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接受了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因为苏洵成名比较晚,所以他就非常用心的教育两个儿子,两个儿子的作业都是苏洵亲自批注并讲解的。嘉佑年间,苏轼跟苏辙进京赶考,两个人都获得了进士。由此可以看出苏洵的教育成就高。后来苏洵听说欧阳修比较注重文人,于是他将近几年所写的文章通通寄给欧阳修看。不然欧阳修看完这几篇文章惊为天人,于是经过欧阳修的推崇,三苏在宋朝广受追捧,很多文人争相模仿他们的写作技巧。

八、苏洵苏轼苏辙地位?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而言,苏轼的成就最高。众所周知,在散文方面,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一起并称唐宋八大家。

其中苏洵擅长政论文,文章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语言犀利,论点精深,说理透彻。

九、苏辙是苏轼的什么?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

公元1062年是苏辙做大冤种弟弟的起源。那年苏轼正式踏入官场,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而苏辙却谢绝了朝廷的派遣,称要留在京城侍奉父亲苏洵。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出去做官与侍奉老父亲,这两件事并不矛盾,压根不需要二选一。

早在汉代,朝廷官员就可以将祖父母、父母迎接到任职地,移亲就养成为解决官员做官与养亲矛盾的重要途径。到了宋代也是如此,假如官员不依法迎养,还会受到御史台的弹劾,并“重寘其罪”。苏辙的孝悌之心毋庸置疑,但这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也不是他必须作出的“牺牲”。

十、苏轼和苏辙谁是哥哥?

北宋苏轼和苏辙是苏轼是哥哥。苏轼和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两人都在北宋朝廷为官,并且都为了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