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山东叫什么?
一、明朝山东叫什么?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在全国设置两京和13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即13省,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说。
其中山东,在明朝叫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在华北平原东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一级行政区名,下辖6府15州89县。布政使司衙门驻济南府。6府分别为济南府、东昌府、兖州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
二、明朝山东的状元?
韩克忠,字守信,武城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北榜状元。
马愉,(?—1447),字性和,临朐人,明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授翰林修撰。著作有《澹轩文集》七卷。
焦竑,(1544—1620)祖籍日照,字弱侯,号澹园。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撰写《国史经籍志》,著作有《澹园集》、《易荃》、《焦氏笔承》等。
朱之蕃,茌平人,字符介,一作字符升,号兰嵎。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著作有《奉使稿》四卷、《纪胜诗》一卷、《南还杂着》一卷、《落花诗》一卷,并行于世。他于泰昌元年(1620)所作《君子林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馆。
赵秉忠,(1573—1626)青州益都(今青州市)人,字季卿,号琪阳。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秉忠著述颇丰,佚散不少,仅存《琪山集》卷二十五、《江西舆地图说》一卷。今有赵秉忠状元卷存世,为稀有状元卷档案之一。
三、明朝的山东有多大?
山东,明代全称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或山东省。是明朝在山东、辽东半岛的一级行政区名,下辖6府15州89县,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从西往东依次是东昌府、济南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南边有个横着的兖州府。其中,昌、济、兖三府叫西三府,青、莱、登三府称为东三府。此外,河间府、大名府的部分县也在今山东境内。
四、明朝山东多少人口?
山东的总人口是525万(不算军籍人口20万)。525万人口的山东自然不能和直隶相比,但在刚平定战乱不久的北方,这个数据已经不少了。
山东这525万人口中,不仅包括山东六府,还包括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辽东。辽东北控女真,西控北元,东控韩日,战略地位太过重要。再加上辽东人口较少,明朝只在辽东设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辽东的民政都跨海隶属山东,包括人口统计。辽东人口非常少,加上百姓和军籍的,总人口只有50万,相当于山东的十分之一。
五、明朝初期山东有几个王?
明朝在山东共封过六位藩王,成功三位,绝后三位,成功率百分之五十。来看看具体情况:
第一位:齐王朱榑。
是朱元璋的第七个儿子,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齐王。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藩山东青州。中国古代,亲王爵位以秦、晋、齐、楚是个爵位最为尊贵,排行老七的朱榑能封上齐王,应该是得到老爹朱元璋的疼爱。但齐王是个不安分的人,坏事做了不少,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将齐王废为庶人,禁锢在南京4年。靖难之变后,朱棣当上皇帝,恢复朱榑的王位,并让他回到封地青州就藩。
齐王本性不改,回到封地后,好了伤疤忘了疼,朱棣多次苦苦相劝,叫他不要忘了建文年间坐牢的痛苦,朱榑不听,阳奉阴违。永乐四年(1406年),朱榑被召唤到南京见四哥朱棣,朝廷大臣弹劾朱榑的罪行,朱榑说道:“你们这些奸臣,整天喋喋不休,是不是想学建文朝的齐泰、黄子澄?总有一天我会杀光你们。”朱棣听了这话,当然很不高兴,于是朱榑就回不去了,被留置在南京,不久,朱棣将齐王的儿子们召到南京,一并废为庶人,关在南京。
宣德三年(1428年),齐王朱榑和三个儿子“皆暴卒”,幼子朱贤爀被安置在安徽庐州,这跟独苗发展很快,他的后人跑到南京为非作歹,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天天请人喝酒。明朝灭亡后,隆武帝在福州继位,居然恢复朱榑的王爵,实在是昏聩。
第二位:鲁王朱檀。
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个月就赶上朱元璋第一次大封皇子,被封为鲁王,属于朱元璋封的第一批王爷。
洪武十八年(1385年),15岁的朱檀前往兖州(今山东兖州)就藩。4年后,即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服食丹药中毒,医治无效死亡。朱元璋既悲痛又生气,给了他一个不好的谥号“荒”,荒唐的意思,后世称为鲁荒王。朱檀死的时候只有19岁,好在,他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儿子刚满月,叫朱肇煇 。这个儿子竟然成功活下来了,而且活的很久,活了77岁,是明朝最长寿的藩王。
明末鲁监国朱以海是他的直系后裔。朱以海生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袭封鲁王,三月崇祯帝上吊身亡,朱以海南逃,后来寓居在浙江台州。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虏,一帮明朝旧臣迎朱以海于绍兴出任监国。朱以海不熟悉人情世故,但很好说话,从谏如流,谁提建议都同意。
后来,朱以海在浙江沿海抗清失败,逃到福建厦门投靠郑成功,并长期居住在金门岛。1959年8月,“国军”在金门的驻军构筑工事,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鲁王朱以海的墓,考古发现鲁王朱以海死于哮喘。这年冬天,“校长”到金门巡视,到鲁王墓视察,指示建筑新墓。1963年2月,当地举行鲁王新墓安葬典礼,新墓左侧树立了蒋经国写的《重建明监国鲁王墓碑记》。鲁王家族以荒唐开始,以坚持民族气节结束。点赞!
第三位:汉王朱高煦。
是永乐帝朱棣的第二子,在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赫赫战功,并且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靖难成功后,朱高煦年轻气盛,居功自傲,多有不法,一直想取代大哥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朱棣对其是爱恨交加,本想把他封到边陲云南,眼不见心不烦。但朱高煦不是省油的灯,死活不去云南,朱棣也没有办法,只好将他安排去山东乐安州(今属济南)就藩,当时是一个小地方。但朱高煦到封地后,并不老实,朱棣和朱高炽去世后,朱高煦看到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年轻,于是起兵谋反,结果迅速被朱瞻基御驾亲征擒获,全家被押到北京,朱高煦自己和12个儿子全部被朱瞻基处死,朱高煦全家死绝,一个不剩。好惨!
第四位:德王朱见潾。
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二子,生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原名朱见清。景泰三年(1452年),被叔叔明代宗朱祁钰封为荣王。父亲朱祁镇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改封为德王。封地在山东德州,但是德州比较贫瘠,为此将他改封为济南,藩号不变。先前的齐王(朱元璋第七子朱榑)、汉王(朱棣的第儿子朱高煦)都被废除了,朝廷将他们的产业都给了德王朱见潾。
成化二年(1466年),18岁的朱见潾正式就藩济南府,于这正德十二年(1517年)去世,享年70岁,高寿。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兵大举南下,深入山东境内,攻下济南,第六任德王朱由枢和部分家人被俘虏,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死在东北。崇祯十三年(1640年),朱由枢的弟弟朱由栎袭封为德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顺治三年(1646年)被清朝杀害。
第五位:衡王朱祐楎。
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个儿子,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被封为衡王,弘治十三年(1499年)就藩山东青州,衡王就藩的不是湖南衡阳,有点不对头,而且青州这个地方曾经封过齐王朱榑,是个不吉利的地方。但是衡王是个老实人,老实人事就少,在这里安静地生活,不折腾,不闹事。衡王在青州传了六世七王,到明末子孙后代上千人。这一支都是琴棋书画的爱好者,没给朝廷添什么乱子。末代衡王朱由棷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投降朝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和其他被俘虏以及投降的皇族一起被清朝杀头。
第六位:泾王朱祐橓。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十一子,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出生。父亲朱见深去世时,他才2岁,好在有哥哥明孝宗罩着。弘治四年(1491年),他被哥哥明孝宗封为泾王。弘治十五(1502年)赴封地沂州(今山东临沂境内)就藩。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享年52岁。他生过一个儿子,但是后来死了,泾藩被废除。
六、明朝山东青州城面积?
约10平方公里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7000余年的发展史,5000余年的文明史,十二年的国都辉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南阳城、东阳城、东关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2013年11月18日,青州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七、明朝山东卫所都有哪些?
楼上在乱说,卫所是把某些战略要地划分为“卫”或“所”两级军事战略区。
因战争而无主的农田分给士兵,让士兵在此地定居,平时为民,耕种训练,战时为兵,出兵打仗。
而且世代当兵,甚至连军官都可以世袭(比如戚继光),后来也是,由于各种原因,士兵彻底的变成了农夫,不会打仗,甚至连土地都没有了(卖了或被军官贪污),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连倭寇都斗不过,只好也实行募兵制。
我记得有登州卫、威海卫、成山卫还有靖海卫。
所有宁津守御千户所、寻山守御千户所。
其他记不清了 不好意思。
八、明朝有多少山东抗倭名将?
,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是明朝有名的抗倭名将,同时他还是一位发明家,在抗击倭寇十余年中发明不少对付倭寇的武器,像戚氏军刀,狼筅,火炮等等。同时也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
2,俞大猷
俞大猷,今福建泉州人,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他带领的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在对倭作战中俞大猷招募训练一支水师,并选用福船与倭寇在海上战斗。在战术上,俞大猷也指出,海上作战,无非是以大船打小船,以众击寡,以大铳打小铳。实战过程当中,俞大猷建立的水军与戚继光的陆军相互配合,有效的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3,唐顺之
明朝南直隶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他并不是武将出身,而是书生出身,是唐宋派文学家,嘉靖八才子之一,与归有光、王慎中两人合称嘉靖三大家。而他亦善武,通兵法,晓武术。
在他担任兵部郎中时,主动率兵船出海打击倭寇,唐顺之率领船队前往倭寇停泊在孤悬大洋中的三片沙,在海上较量了一仗,大获全胜,消灭倭寇120人,击沉其兵船13艘,缴获无数战利品,这是当年在海上御寇少有的一次大捷。
4,胡宗宪
浙直总督胡宗宪,是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时上司,他善于用人,精通谋略,冲锋陷阵,冒死报国,功绩在主持抗倭的诸位大员中当推第一,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势力侵扰做出了杰出贡献,作用颇大。
5,谭纶
谭纶,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是明代有名的抗倭名将,也是史上亲手斩杀倭寇最多的英雄,他与俞大猷,戚继光并称当时抗倭三大名将,但是论在后世的知名度,谭纶恐怕是最小,但论行政职务,他却是最高,就连戚继光和俞大猷曾都做过他的下属。
6,徐渭
徐渭,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在军事方面他喜出奇谋,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担任胡宗宪的幕僚时,协助其抗击倭寇,并参与制定诱降海盗汪直、徐海等人的计谋。
6,汤克宽
汤克宽(今江苏邳县)人,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是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汤庆,做过防守长江的江防总兵官,汤克宽骁勇善战。后随俞大猷入粤,为破倭寇,留驻广东。
7,邓子龙
邓子龙,江西丰城杜市镇邓家村人。魁伟敏捷,骁勇善战,在明朝对外战争邓子龙先后参与了,抗倭战争,在抗击倭寇达十余年,先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大小数百战,屡立战功。还有万历11年的缅甸东吁王朝不断发动侵袭云南边境,邓子龙率军三千驰援云南,邓子龙到达云南前线以后,积极进行防御作战,先后取得了姚关偃草坡、攀枝花、湾甸、耿马三尖山等战斗的胜利,并配合随后到达的刘 部乘胜追击,长驱而入,攻下缅甸副都阿瓦,沉重打击了缅甸东吁王朝侵略者的气焰。
8,李如松
辽东总兵 李成梁长子, 明朝名将,他指挥了中国最早的抗倭援朝战争,率领明军指挥了平壤鏖战斗,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以算是大捷。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9,麻贵
麻贵,今山西朔州右玉县人,是明朝著名军事将领.在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在积蓄好力量后,再次倾举国之军力,派遣15万大军入朝,这次朝时李如松在与蒙古军队作战时阵亡,因此任命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率军赴朝作战。
在麻贵,是指挥下彻底打败丰臣秀吉,战后,朝廷因麻贵作战有功,升为右都督。麻贵的兄长麻锦,侄子麻承勋,都是当时有名的将领。故此人们把麻家与同样是武将世家的李如松、李如柏等并称为“东李西麻”。
可以说在明朝出了不少抗击外敌入侵的名将,明朝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九、明朝山东益邑在何处?
明代在山东地区共设有9卫10所,分别是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任城卫、平山卫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海阳所、奇山所。
其中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海阳所在威海。十、明朝山东的卫所都有哪些?
明代在山东地区共设有9卫10所,分别是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任城卫、平山卫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海阳所、奇山所。
其中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海阳所在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