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如何评价苏轼?
一、范仲淹如何评价苏轼?
范仲淹没有评价过苏轼。首先两人年龄差距过大,政治上没有交集。范仲淹出生于989年,苏轼出生于1037年,范仲淹比苏轼大了48岁,时间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两人之间不可能存在交集。
其次,两个人的领域不同。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但主要成就是政治家,他一生关心全国人民的安全,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
而苏轼的主要成就是在文学上,尤其是诗词与绘画。另苏轼1056年中进士,而范仲淹1052年已去世。
二、苏轼的墓志铭?
苏轼墓志铭全文: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三、苏轼母亲墓志铭?
苏轼《乳母任氏墓志铭》内容:
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父遂,母李(氏)。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养视轼之子迈、迨、过,皆有恩劳。从轼官于杭、密、徐、湖,谪于黄。元丰三年八月壬寅,卒于黄之临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月壬午,葬于黄之东阜黄冈县之北。铭曰:
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苏轼文集》卷一五,以下简称《墓志铭》)
四、范仲淹墓志铭谁写的?
富弼
富弼所撰《范文正公墓志铭》,无论对于范仲淹研究、吕夷简研究,还是对于宋代朋党政争的研究,都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但是,这篇《志文》是富弼在当时激烈的党争背景之下,在庆历新政失败之后,站在范仲淹一边,怀着褒善贬恶的宗旨和强烈的爱恨感情写成的,因而对于某些事件的记述难免有失客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这篇史料时,应当注意鉴别,审慎采用
五、范仲淹和苏轼的不同?
情怀不通:
范仲淹的情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如此之高,无怪乎有人把他比肩于孔子等大贤圣之人了。心胸宽大,没有为自己而过多的感到悲哀,而是依旧关心天下兴亡。著名语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的情怀是: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六、范仲淹和苏轼合称什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死者称之为苏东坡。四川眉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出生于文茜,江苏苏州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这两个人没有任何关系,更没有所谓的好朋友。
首先,从年龄上分析,范仲淹出生于宋太宗端公二年(989),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范仲淹比苏轼大了四十八岁,接近半个世纪了。时间上的巨大的差距,决定了二人之间不可能存在交集。人
其次,两个人的领域不同。范仲淹虽然也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政治家。他一生关心全国人民的安全,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
这也是道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在台州西溪盐仓监工时,主张重建汉海堰。它为当地人民的生活、种植和盐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并在预防水传播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它被当地人命名为范公堤,至今仍保留在遗址中。
清朝初年(1034年),面对臃肿庞大的官僚体系,范仲淹写了一本关于改革吏治的书,涉及从政治到科举等多个领域。短短几个月后,形势呈现出新的面貌。
不仅在政治上,在军事上。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命调到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当地的地理情况,提出了主动防御的边防战略,加强了重点地方的防御工事,训练边防部队以攻为守。
在军事制度上,废除了旧的官职带兵制度,根据敌人的情况选择灵活的战术。解决军需问题的野战营地制度的建立,使军队焕然一新,提高了应变和作战能力。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出现在后西北军中。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在宋朝还是一支强军。
正因为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所以文学上只剩下五首诗,但每一首也都脍炙人口。比如《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论文学上的散文还是诗歌,他的立足点也是在政治上。与范仲淹有关的人,同时是晏殊和欧阳修。
而苏轼的主要成就是文学上,尤其是诗词与绘画。所以说,两个人无论从年龄还是领域上分析,都不可能产生关联。好朋友或许有可能,可惜是君生我已老,因此也存在一起共事的经历。
苏轼是乐天豪放派的代表,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叫“苏黄”与黄庭坚,“欧苏”与欧阳修。柳宗元、韩愈、欧阳修、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而这本《唐宋八大家》重在文学,所以政治上有头有脸的范仲淹不在名单上。
和这两个人有关的人和事太多了,尤其是苏轼,一个人说不完。因此,由于篇幅有限,恐怕您要求的详细介绍超出了您的能力范围。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请理解。
与范仲淹同时期的晏殊,也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以词入文坛,尤以小令见长,文风婉约。与七子颜道济并称“大颜”“萧炎”,与欧阳修称“燕鸥”。就像那首熟悉的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统称为“古文四大家”。比如《醉翁亭记》,《卖油翁》和那句名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黄庭坚和苏轼也是师友,他们与章雷、晁步骘、秦观一起在苏轼家里读书,合称“苏门四学士”。也是江西诗派的鼻祖。
还有一个人和苏轼有很多交往,就是和尚佛印。一个大才子和一个高僧经常互相打坐逗乐。
苏轼问:你觉得我长什么样?佛印说:我认为你看起来像一个佛。苏轼笑着对佛印说:你知道我觉得你坐在那里像什么吗?就像一滩牛粪。苏轼回家在小姐姐面前炫耀。苏小妹冷笑道:“你还是禅师。你知道禅师最重要的是什么吗?”?见心见性,你心里有,眼里有。佛印说你长得像佛,说明他心里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可以想象你心里只有牛粪。
七、苏轼墓志铭20字?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
①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②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③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④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八、苏轼墓志铭介绍,苏轼死后谥号是什么?
没有啥谥号苏轼的墓志铭是苏辙所写,原名为《东坡先生墓志铭》。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东坡乐府笺》一书中。苏轼去世之前,曾给弟弟苏辙写信,让弟弟为他写墓志铭。1101年,苏轼去世,按照哥哥的嘱托,苏辙完成了《东坡先生墓志铭》,文中写到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后来,这篇《东坡先生墓志铭》也成为研究苏东坡的重要材料。
九、苏轼范仲淹谁能力强?
范仲淹的能力强,范仲淹治国能力强,苏轼写诗作文章在行,但是治国绝对比不上范仲淹,范仲淹的所作所为,比包拯都要多。
十、苏轼墓志铭原文及译文?
原文: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译文:
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牛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备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尚且不怕大水,这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最新发布
- 1范仲淹如何评价苏轼?
- 2任中正文言文阅读答案?
- 3如愿含义?
- 4英国最美夫人?
- 5宋教仁祖籍?
- 6郑卅侨羽羽毛球馆
- 7柏拉图怎么定义人?
- 8刘鹗与王懿荣的关系?
- 9放羊人的故事?
- 10官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