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墓志铭
杜甫的墓志铭
生时,一生清贫,以诗铭志。故时,清贫一生,以表志愿。
杜甫死后,其子也相因落魄,穷困潦倒,竟然无力按照父亲的遗愿而将骸骨迁葬古洛。到了杜甫的孙子,其为了将其祖父从遥远的湖南迁回故土洛阳,竟然一路乞讨,扶柩千里。
在归途中,杜甫的孙子拜谒元稹,约其为祖父写个墓志铭。元稹是杜甫的仰慕者和推崇者,感泣地写下了“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缙谕沃实牟⒊啤
苏李有两种说法。
1.苏李诗
苏李诗,是西汉苏武、李陵二人诗体的合称。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存10多首。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首最早见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此外散见于《古文苑》、《艺文类聚》及《初学记》等书。“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王士□《渔洋诗话》),大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情调凄怨,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等句,都很著名,六朝隋唐以来广泛传诵。
钟嵘《诗品》评李陵诗为上品,《文选》择优选录,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但这批诗在六朝已被疑为拟作或赝品。南朝宋颜延之认为“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太平御览》卷586引《庭诰》)。刘勰则据汉成帝诏命刘向校录歌诗三百余篇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指出“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文心雕龙》・明诗》)。此后,自北宋苏轼至近代许多学者,从苏武、李陵事迹、诗中地域、避讳以及诗的风格等不同方面论证其伪,当可成为定案。
“苏李诗”大体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无名氏作品,约为《古诗十九首》同时前后的产物,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但由于它的成就稍逊于《古诗十九首》,还由于六朝拟作风行,因而也有人认为它是六朝人的拟作。近人梁启超据刘勰、钟嵘的评论只提李陵而不及苏武,怀疑“李陵的几首是早已流行”,“拟苏武的那几首”是“魏晋间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这就是说,今存“苏李诗”中可能杂有六朝人的拟作,同时也反映出它在六朝拥有五言诗典范的地位,影响深广。
2.苏味道和李峤,并称“苏李”。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与沈宋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味道 (648~705)唐代诗人。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 9岁能属文,以才著称。20岁进士登第。累转咸阳尉。高宗调露元年(679),吏部侍郎裴行俭征西突厥,奏为掌书记,从军至安西。武后时,累官至凤阁鸾台三品。
李峤 (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
原文为古傍,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曹刘,建安七子中的曹植(一说为曹氏三父子)与刘桢.
颜、谢: 颜延之和谢灵运
徐、庚: 徐陵和庾信
杜甫死后,其子也相因落魄,穷困潦倒,竟然无力按照父亲的遗愿而将骸骨迁葬古洛。到了杜甫的孙子,其为了将其祖父从遥远的湖南迁回故土洛阳,竟然一路乞讨,扶柩千里。
在归途中,杜甫的孙子拜谒元稹,约其为祖父写个墓志铭。元稹是杜甫的仰慕者和推崇者,感泣地写下了“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生时,一生清贫,以诗铭志。故时,清贫一生,以表志愿。
杜甫死后,其子也相因落魄,穷困潦倒,竟然无力按照父亲的遗愿而将骸骨迁葬古洛。到了杜甫的孙子,其为了将其祖父从遥远的湖南迁回故土洛阳,竟然一路乞讨,扶柩千里。
在归途中,杜甫的孙子拜谒元稹,约其为祖父写个墓志铭。元稹是杜甫的仰慕者和推崇者,感泣地写下了“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方苞的《王生墓志铭》全文翻译
王生墓志铭
方苞
雍正元年冬天,十二月,我卧病而不能起身。听说王兆符跌倒晕厥后又苏醒了过来,就抱病等车前往探视,跟他交谈,他的神情气色好像没有什么改变,然而,过了三天就去世了。哎呀,这是我的朋友王昆绳的儿子啊。
兆符跟随我游学,是在丙子春天。我在京城的时候,在汪姓人家坐馆教书,昆绳在王姓坐馆教书,他让兆符来我这儿学习,停留(寄居)在汪氏的马队边,王兆符端坐着默默诵读,安静的好像没有人。正当盛夏时节,每天多次来多次回去,不接受汪家的一勺汤水。
那之后,王昆绳离开家去漫游,王兆符从天津迁居到金坛,又跟随我到白下。昆绳曾经对我说:“兆符看待你就像父亲一样。我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有你和李刚主,我让他去侍奉李刚主,李刚主说:‘兆符对于方先生的学问,还没有穷尽(学完)。’”二十岁时成为诸生,因为向南迁徙就放弃离开了。过了四十岁,因为要养家就到了京城。有人拿参加科举来劝勉他,于是庚子年在京城参加科举,第二年考中了进士。有人给他赠送钱财,让他赶紧做官(通过贿赂来获得任命)来奉养夫妇。我说:“用这购买田地进行耕种,那么就可以奉养父母了,学问也就可以增长了,而先生的思想言论就能够穷尽了。”兆符很是不安,催促我写信给赠送钱财的(说明情况)。等到诏书回复,然而他去世已经满一个月了。
当兆符迁居江南的时候,因为年少尚未成家,带着母亲和姐姐妹妹水陆跋涉三千里。等到昆绳去世之后,他四处奔走,不曾有十天半月的安宁生活。而他的母亲年老多病,常常暴躁生气。兆符常常担心妻子女儿仆人婢女,时间长了不能忍受,因而在对待(侍奉)母亲时不能竭尽他们的诚心,所以自己虽然在外地,却常常担心家里。又担心年级大了,学问不能增长,却在纷繁芜杂的人事交往中忙忙碌碌。因此心神气力消耗殆尽,形貌神情郁积成疾,一旦病情发作就没有办法救治了。
我和昆绳最先交好,不久得以结识李刚主,我们三个所学各不相同,然而志同道合,我们的交往就如同家人一般亲近。李刚主的大儿子习仁,也跟随我游学。辛丑秋天,李刚主让他到江南选择安居之所却死在了半路。自从习仁死后,我们三个人的儿子中,才质品行没有可以期望的了。如今再加上兆符去世,因而在文学义理方面,能够和他们深入交流的人也就很少了。
兆符生性孤傲特异,虽然他的父亲的老朋友许多已经做官显达,然而兆符察看他们的神情和脸色,稍微和以前不同,就不肯再与他们相见。而且兆符自己为人处世端方正直,又凭借文章学识出名。所以他生病时,听说的人都为他担忧,他死了之后,都为他惋惜。兆符希望安葬在祖先的墓地,然而母亲和妻子儿女都在江南。丧事结束之后,朋友回南方的,替他料理家事;留在京城的,分别每年轮流主持他墓前的祭祀。虽然他们被兆符的神情气度所感动,也还因为兆符祖辈、父辈的节操气概风范名声还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没有泯灭吧。兆符生年四十五岁,编写《周官》和诗文若干卷,蒋湘帆替他编辑整理并且收藏,来等待他的遗孤长大之后再交给他们。
王生墓志铭
方苞
雍正元年冬天,十二月,我卧病而不能起身。听说王兆符跌倒晕厥后又苏醒了过来,就抱病等车前往探视,跟他交谈,他的神情气色好像没有什么改变,然而,过了三天就去世了。哎呀,这是我的朋友王昆绳的儿子啊。
兆符跟随我游学,是在丙子春天。我在京城的时候,在汪姓人家坐馆教书,昆绳在王姓坐馆教书,他让兆符来我这儿学习,停留(寄居)在汪氏的马队边,王兆符端坐着默默诵读,安静的好像没有人。正当盛夏时节,每天多次来多次回去,不接受汪家的一勺汤水。
那之后,王昆绳离开家去漫游,王兆符从天津迁居到金坛,又跟随我到白下。昆绳曾经对我说:“兆符看待你就像父亲一样。我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有你和李刚主,我让他去侍奉李刚主,他说:‘我对于方先生的学问,还没有穷尽(学完)。’”二十岁时成为诸生,因为向南迁徙就放弃离开了。过了四十岁,因为要养家就到了京城。有人拿参加科举来劝勉他,于是庚子年在京城参加科举,第二年考中了进士。有人给他赠送钱财,让他赶紧做官(通过贿赂来获得任命)来奉养夫妇。我说:“用这购买田地进行耕种,那么就可以奉养父母了,学问也就可以增长了,而先生的思想言论就能够穷尽了。”兆符很是不安,催促我写信给赠送钱财的(说明情况)。等到诏书回复,然而他去世已经满一个月了。
当兆符迁居江南的时候,因为年少尚未成家,带着母亲和姐姐妹妹水陆跋涉三千里。等到昆绳去世之后,他四处奔走,不曾有十天半月的安宁生活。而他的母亲年老多病,常常暴躁生气。兆符常常担心妻子女儿仆人婢女,时间长了不能忍受,因而在对待(侍奉)母亲时不能竭尽他们的诚心,所以自己虽然在外地,却常常担心家里。又担心年级大了,学问不能增长,却在纷繁芜杂的人事交往中忙忙碌碌。因此心神气力消耗殆尽,形貌神情郁积成疾,一旦病情发作就没有办法救治了。
我和昆绳最先交好,不久得以结识李刚主,我们三个所学各不相同,然而志同道合,我们的交往就如同家人一般亲近。李刚主的大儿子习仁,也跟随我游学。辛丑秋天,李刚主让他到江南选择安居之所却死在了半路。自从习仁死后,我们三个人的儿子中,才质品行没有可以期望的了。如今再加上兆符去世,因而在文学义理方面,能够和他们深入交流的人也就很少了。
兆符生性孤傲特异,虽然他的父亲的老朋友许多已经做官显达,然而兆符察看他们的神情和脸色,稍微和以前不同,就不肯再与他们相见。而且兆符自己为人处世端方正直,又凭借文章学识出名。所以他生病时,听说的人都为他担忧,他死了之后,都为他惋惜。兆符希望安葬在祖先的墓地,然而母亲和妻子儿女都在江南。丧事结束之后,朋友回南方的,替他料理家事;留在京城的,分别每年轮流主持他墓前的祭祀。虽然他们被兆符的神情气度所感动,也还因为兆符祖辈、父辈的节操气概风范名声还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没有泯灭吧。兆符生年四十五岁,编写《周官》和诗文若干卷,蒋湘帆替他编辑整理并且收藏,来等待他的遗孤长大之后再交给他们。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王生墓志铭
[清]方 苞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余病不能兴。闻王生兆符蹶而苏,舆疾往视,与之语,神气若未动,越三日而死。呜呼!是吾友昆绳之子也。
兆符从余游,在丙子之春。余在京师,馆于汪氏,昆绳馆于王氏,使兆符来学,次汪氏马队旁。危坐默诵,阒若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
其后昆绳弃家漫游,兆符自天津迁金坛,复从余于白下。昆绳尝语余曰:“兆符视子犹父也。吾执友惟子及刚主①,吾使事刚主,曰:‘符于方子之学,未之能竟也。’”弱冠为诸生,南迁遂弃去。逾四十,以糊口至京师。或劝以应举,庚子举京兆,明年成进士。或馈之金,使速仕以养母。余曰:“用此买田而耕,则母可养,学可殖,而先人之绪论可终竟矣。”兆符蹙然,趣余为书抵馈金者。及报诏,而死已弥月矣。
方兆符之南迁也,以稚齿独身,将母及女兄弟陆行水涉三千里。及昆绳既殁,奔走四方,未尝旬月宁居。而其母老病,暴怒不时。常恐妻女仆婢,久不能堪,而在视不尽其诚,故身在外,忧常在家。又虑年日长,学不殖,而LL于人事丛杂中。是以心力耗竭,形神瘀伤,一发而不可救药也。
余与昆绳交最先,既而得刚主,三人者所学不同,而志相得,其游如家人。刚主之长子习仁,亦从余游。辛丑秋,刚主使卜居于江南而道死。自习仁之死,三人子姓中,质行无可望者矣。今又重以兆符,而文学义理,可与深言者亦鲜矣。
兆符性孤特,虽其父故交既宦达,察其意色,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而行身端直,又以文学知名。故其疾也,闻者皆忧之;其死也,皆惜之。兆符渴葬先世兆域,而母及妻子在江南。葬事毕,士友南还者,为纪其家;留京师者,分年而主墓祭。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兆符年四十有五,所排纂《周官》及诗文若干卷,蒋君湘帆为编录而藏之,以俟其孤之长而授焉。
翻译 :
雍正元年冬天,十二月,我卧病而不能起身。听说王兆符跌倒晕厥后又苏醒了过来,就抱病等车前往探视,跟他交谈,他的神情气色好像没有什么改变,然而,过了三天就去世了。哎呀,这是我的朋友王昆绳的儿子啊。
兆符跟随我游学,是在丙子春天。我在京城的时候,在汪姓人家坐馆教书,昆绳在王姓坐馆教书,他让兆符来我这儿学习,停留(寄居)在汪氏的马队边,王兆符端坐着默默诵读,安静的好像没有人。正当盛夏时节,每天多次来多次回去,不接受汪家的一勺汤水。
那之后,王昆绳离开家去漫游,王兆符从天津迁居到金坛,又跟随我到白下。昆绳曾经对我说:“兆符看待你就像父亲一样。我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有你和李刚主,我让他去侍奉李刚主,李刚主说:‘兆符对于方先生的学问,还没有穷尽(学完)。’”二十岁时成为诸生,因为向南迁徙就放弃离开了。过了四十岁,因为要养家就到了京城。有人拿参加科举来劝勉他,于是庚子年在京城参加科举,第二年考中了进士。有人给他赠送钱财,让他赶紧做官来奉养夫妇。我说:“用这购买田地进行耕种,那么就可以奉养父母了,学问也就可以增长了,而先生的思想言论就能够穷尽了。”兆符很是不安,催促我写信给赠送钱财的。等到诏书回复,然而他去世已经满一个月了。
当兆符迁居江南的时候,因为年少尚未成家,带着母亲和姐姐妹妹水陆跋涉三千里。等到昆绳去世之后,他四处奔走,不曾有十天半月的安宁生活。而他的母亲年老多病,常常暴躁生气。兆符常常担心妻子女儿仆人婢女,时间长了不能忍受,因而在对待(侍奉)母亲时不能竭尽他们的诚心,所以自己虽然在外地,却常常担心家里。又担心时间长了,学问不能增长,却在纷繁芜杂的人事交往中忙忙碌碌。因此心神气力消耗殆尽,形貌神情郁积成疾,一旦发作就没有办法救治了。
我和昆绳最先交好,不久得以结识李刚主,我们三个所学各不相同,然而志同道合,我们的交往就如同家人一般亲近。李刚主的大儿子习仁,也跟随我游学。辛丑秋天,李刚主让他到江南选择安居之所却死在了半路。自从习仁死后,我们三个人的儿子中,才质品行没有可以期望的了。如今再加上兆符去世,因而文学义理,能够和他们深入交流的人也就很少了。
兆符生性孤傲特异,虽然他的父亲的老朋友许多已经做官显达,然而兆符察看他们的神情和脸色,稍微和以前不同,就不肯再与他们相见。而且兆符自己为人处世端方正直,又凭借文章学识出名。所以他生病时,听说的人都为他担忧,他死了之后,都为他惋惜。兆符希望安葬在祖先的墓地,然而母亲和妻子儿女都在江南。丧事结束之后,朋友回南方的,替他料理家事;留在京城的,分年主持他墓前的祭祀。虽然他们被兆符的神情气度所感动,也还因为兆符祖辈、父辈的节操气概风范名声还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没有泯灭吧。兆符生年四十五岁,编写《周官》和诗文若干卷,蒋湘帆替他编辑整理并且收藏,来等待他的遗孤长大之后交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