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常姓谐音?

2024-07-23 03:12:1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常姓谐音?

常(畅)享人生,常(尝)尽酸甜苦辣,常(敞)开心扉,常(倡)导文明新风,常(长)短不一,痛诉衷常(肠),常(猖)狂一时,想常(唱)就唱,常(厂)家直销,常(场)面弘大,常(鲳)猖獗一时,常(唱)的响亮,常(畅)通无阻,鳊鱼,常(畅)想未来,繁荣常(昌)盛,常(偿)还债务,常(嫦)娥奔月,男盗女常(娼),常(怅)然若失

二、常姓族谱?

常氏世居鲁邑城北四十里外之常家岭,迁祖以来,至今已历十有二世。汲水而饮,耕田以食。读书之声时闻,工商之业间作。生息繁衍,子姓日盛,地方称大姓焉。

三、常姓与常姓为什么不能结婚?

常姓可以跟任何姓氏通婚,只要两个人有缘分,真心相爱,会幸福的。如果都是本家,那是不能结婚的,血缘太近,如果成为夫妻,会出现畸形胎儿的率比较高,只要不是近亲就没问题,放宽心。在我国历史上,由于种种历史遗留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姓氏之间很早以前就不同婚,但是现在应该是不会了,。

四、常姓算是稀有姓吗?

不算稀有姓氏

常姓,是中国姓氏,常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约占常姓总人口的32.1%,山东、山西、安徽、陕西、辽宁五省集中了常姓总人口的33.4%。常姓主要源于姬姓,相传黄帝有臣:常先、常仪,但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没有任何资料。

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姬封于康,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卫康叔支庶食采于常,子孙以邑名为氏。

春秋吴王封支庶于常,子孙以邑名为氏。

楚大夫恒思公后有恒氏、常氏,为避北宋真宗名讳,改恒姓为常姓。

扩展资料常姓起源:

1,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

2,源流二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

3,源流三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常,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但实际上非具体的行政单元,而是鲁国南部边境地区的一块地方之称谓。

五、蚌埠常姓来源?

常姓的来源有三支。

第一支常姓是以父王字为氏的,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黄帝的大臣中有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先、常仪的后代以常为姓,称为常氏。因此,常姓得姓至少有4000多年,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第二支常姓出自姬姓,是以邑为氏的。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卫君康叔的支孙被封于常邑,后代以邑为姓,亦称常氏。

卫是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由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所在地就在沿着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卫国后被秦二世所灭。康叔支孙的后代则有以邑为姓,而称为常姓。

第三支常姓出自恒姓,源自避讳改姓。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宋真宗年间,恒氏为了避宋帝赵恒的名讳,改为常氏。望族居于平原郡,即现在的山东省平原县南。

六、山东常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

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

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

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

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七、山西常姓起源?

常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总人口约210万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 0.8%,按人口姓氏排列占全国第九十四位,即每 1万个中国人中,常姓人口至少有18个。常姓人口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其中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为多,约占63%左右;分布在陕西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四川中部、安徽西部、内蒙中部、甘肃西部为次,约占27%左右;在其他省份也有少量分布,约占10%左右。

山西常姓人口共有15.6万人,在全省2363个汉字姓中,排列第四十一位,为全省五十大姓之一。汾阳是山西常氏人口主要聚集地之一,主要分布在仁岩、冀村、城关、演武一带地区。据仁岩常氏族人讲:“汾阳常氏源于仁岩,仁岩是汾阳常氏的根”。仁岩常氏神祗(家谱单)原有五卷,旧四卷,新一卷,已上神祗的已故常氏先人 72世(尚有几世已故先人没上神祗),供奉在常氏祠堂内,“文革”期间被毁。按此算来,仁岩常氏已在此地繁衍生息至少已有75世以上,按每世20至25年计,已有 1500年至1800年的历史。

八、常姓的由来?

常姓源出有五:

出自姬姓

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

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出自姬姓

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出自恒姓

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①裕固族常曼氏、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

②水、蒙、满、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据《回回姓氏考》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怀远永平岗,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后裔。现在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常氏多为常遇春后裔和本族。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

九、满族常姓起源?

        满族常氏,发祥于长白山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老姓萨克达氏,属满洲八旗之镶兰旗.先祖于顺治年间从龙入关,曾参加平叛"三藩"之乱,据传说曾一度移居小云南.至始祖牙哈公时,迁回关东,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迁居奉天府凤城县大梨树,隶满洲八旗镶兰旗荣善佐领下当差.后因差务之需,四世祖苏各公时,再迁至岫岩界洋河岸边的西上坡.即今东港市小甸子镇西上坡村居住至今.

        此间先后立祖茔于凤城市宝山乡大梨树村,东港市黑沟满族乡大柴村(旧称大石棚,常家茔)和东港市小甸子镇西上坡的荣家沟.(旧称铁匠沟)据知四世祖苏各公即葬于此.相传先祖迁徙西上坡后,一日往大石棚狩猎,突见锦雉与蛇相斗,遂以为此处为龙凤相争之风水宝地,故选为茔址.

十、常姓家规家训?

家规:耕读,教子,安分,慎真,追元。

家训:田必力耕,书必勤读;家有子弟,教之成人;为人在世,各安本分;父母丧亡,早宜思量;祖宗虽然,祭祀必诚。

人人记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