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字典上的打锅牛段解释?
一、辞海字典上的打锅牛段解释?
打锅牛
三国曹魏后将军牛金因“牛继马后”谶语被司马懿毒杀,子孙逃离。宋代《古今姓氏书辨正》记载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难到安定,改姓寮氏。据一些史籍、碑刻记载,唐代许多牛姓家状都记载为牛金之后,如牛弘家族、牛肃家族,以及上党一带牛氏。山西壶关沙窟村近年因盗掘出土许多唐代牛姓家族墓志,这些墓志大都记载其先祖为牛金,官任上党太守等职。
二、山西地区发现一条深沟,勘测后专家说:怪不得白起能全歼40万赵军
一提到白起,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杀神“,他一生为秦国征战四方,据说战国时期共战死两百多万战士,仅白起一人就杀了一百多万,这个数字是多么恐怖呀,甚至到了后来山东六国闻白起而色变,更别提与之交锋了。
白起出自芈姓,他是楚国白公胜的后裔,唐代许多白氏墓志铭有详细记载,所有线索都把白起的祖先指向了楚平王孙白公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白乙丙之说已考证为以误而错。白起可以说是中国战国时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家之一,他是秦国的一代名将,兵家的代表人物。
白起善于用兵,他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24万,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接着在秦楚之战中,白起率领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而白起最巅峰的一战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白起全歼40万赵军,令赵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的青壮战斗力,赵国也因此彻底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秦国自此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白起于秦国可谓是功勋赫赫。
长平之战中赵王阵前换将,用赵括换了稳重的廉颇,与此同时,秦王也秘密换下了前线主将,而接任秦军主帅的竟是白起。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把赵军引进包围圈,并切断了赵军粮道,并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
断粮四十六天的赵军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赵军主将赵括走投无路之下,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后来由于粮草不济,白起无奈之下下令杀了这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只放了两百多个少年回去。
历史 上对于白起能全歼40万赵军很多人持怀疑态度,要知道在古代那个时候集结如此多的军队决战是很不现实的,更别说是全歼40万大军,那么秦军又有多少人呢,如果人数比赵军少,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全歼任务的。再加上山西晋城地区离秦国本土是很远的,支撑如此多大军的粮草消耗,这在明清时期也是极难实现的,更别说是在那两千多年前的战国。
直到有一天一群工人在山西晋城地区修路,在那里无意间发现了一条深沟,后来地质学家前来进行了勘测,最后他们给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这里曾是汾河的一条支流。
对于这个发现,很多 历史 学者如获至宝,他们认为这或许将解开”长平之战“的终极谜题。很显然在上党地区有一条稳妥的水路,要知道水路的运输成本要远低于陆路,这个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一样,一条船就相当于数十辆或者近百辆车的运输量。可以说谁掌握了水路,谁就将在后勤方面取得绝对优势。
在隋朝的时候,就有将晋地的粮食、钱币通过水路运往长安的记载,”漕舟由渭(水)入河,由河入汾,以漕汾晋。“很显然,这条水路沟通了汾河和渭水,而且运输量绝对不小。因此,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极有可能利用了这条通往上党地区的水路,将大量粮食运往前线,同时水路对运兵也是有极大助力的,秦军根本不用考虑后勤补给问题。
所以,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白起可以安心的对付赵军,从而顺势截断赵军粮道,一举击溃之,并杀死赵军40万。可以说没有这条水路,白起在前线的仗就不会打的那么顺利,秦军也很难赢得对赵国的消耗战,要知道赵军本土作战,运量线可比秦军近多了,这在消耗战中是极其有利的。但是最终却是秦军获胜,可以说这条水路功不可没,它是白起能全歼40万赵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三、端氏村的历史人物
1、盖仰惠(1865年度1917年)字慕柳,又称柳塘,端氏盖家院人。
从小酷爱读书,投师于进士贾作人门下,严尊师训,专业攻读。1882年(光绪12年)考中秀才,1888年(光绪14年)山西创办同德堂,他即被学使调去深造。每次考试都成绩优良。1892年(光绪18年)中举人,1898年(光绪24年)赴京大挑一筹,以知县分发,直隶候补。第二年返乡养病。1902年(光绪28年)在长子县书院主讲。1905年(光绪31年)补授定州问知。1911年任曲阳县知县。任职期间对学校考试、选拔人才十分严谨。1912年(民国元年)返乡隐居。
2、贾景德(1880一1960)字煜如,号韬园,端氏村人。
贾景德父贾作人,1879年(光绪5年)已卯举优贡第一名,施中本科举人。1889年(光绪15年),登己丑科进士,当即用知县分发直隶(河北)补,五年未得实缺,弃职还乡。后应聘主讲于汾州(汾阳)西河书院。43岁就死去了。
贾景德的叔父贾耕为己酉拨贡、辛卯举人,先后主讲潞安府(长治)的上党书院和山西中学东斋(山西大学堂前身),又任奉天(辽宁)西丰县知县。辛亥革命后,任北洋政府总统典礼官。1914年被推举为约法会议山西议员,1918年,又任段祺瑞的“安福国会”参议院议员。
贾景德13岁随叔父贾耕到太原,先就读于明道院,后来又住过早期的山西大学。1904年(光绪30年)中甲辰科进士,被分发到山东,先任招远县知县,继任郯城知县。1911年(宣统3年)丁母忧返里。旋应黑龙江巡抚周树摸函邀,前往东北任巡抚衙门里的民政吏治总办,即作过短时期的幕僚。
1912年(民国元年)辛亥革命后,阎锡山任山西第一任都督,贾景德回太原任都督府秘书监(秘书长)职。北洋政府建立后,贾任山西北路观察使兼晋北执法处处长。1914年,他又到山东,任岱南观察使,济宁道道伊,次年辞官返晋,仍任秘书监职。1917年,贾景德又兼任警务处处长。当阎锡山兼山西省省长后,他又任政务厅长。不久复任正太铁路局局长和大(同)成(都)铁路督办。
1925年,贾景德为阎锡山筹集军费,增加房税,引起全省群众不满,太原市学生首先起反房税运动,举行游行示威;闯进贾景德公馆揭毁门窗家具。
1927年,阎锡山任国民党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贾景德任总司令部秘书长。阎锡山任国民党太原政治分会主席时,贾景德任委员,1928年,北洋政府覆灭,阎锡山任平津卫戍总司令,贾景德仍任秘书。1930年,闫、冯倒蒋,又到郑州去见冯玉祥部署军事,进行了中原大战,阎锡山失败宣布下野,逃往大连,贾景德也销声匿迹。
“九一八”事变以后,阎锡山回到山西,重新上台,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贾景德任上将秘书长兼任同蒲铁路会办,1934年贾景德在他家乡端氏村大兴土木建筑“贾府”,翻修祖茔,并自撰墓志铭,1936年,在太原江刻《沁水贾氏茔庙石刻文稿》出版。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贾景德依然担任秘书长职务。在太原失守后,阎锡山和贾景德逃临汾,次年春天,日本侵略军南下占领临汾,阎锡山逃往晋西吉县,贾景德奉命率领省政府的部分人员和物质撤退到西安,后来以陕西三原东里为基地,相当长时间住在这里。
后来,贾景德到了重庆任民国党考试委员会委员,继任行政院顾问,1942年任国民党政府的铨叙部长。1945年,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检察委员会委员。1947年任考试院副院长。
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阎锡山任行政院院长,贾景德任秘书长。广州解放,贾景德随国民党政府逃往重庆和成都,不久逃往台湾。
在台湾,1951年和1952年,贾景德任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性公务人员高等考试普遍考试典试委员长,并任考试院院长,以后,他还担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检察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并获得国民党政府颁发的纪念勋章一等金星勋章、胜利勋章等。贾景德在从政之余,喜欢和文人学者相往来,并写过不少旧诗词早在1919年他在北京作官时,就组织过“漫社”诗社,1923年在太原组织了“韬园”诗社。1941年中华书局出版过“韬园诗集”,逃到台湾后,他又出版了《韬园文集》。
1960年10月12日,贾景德以心脏病发作死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