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卢梭的尊称?

2024-07-17 20:54:1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卢梭的尊称?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1]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1]

二、卢梭的星座?

巨蟹座

卢梭,一位公认的敏感巨蟹。他在写给戏剧家杜·贝鲁瓦的信中说:“在亮处,我什么都不怕,而在暗处,我就觉得草木皆兵,什么都怕。在黑暗中,一切都是阴森可怕的。”他常常被自己的幻觉包围,以至于他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在监视他。卢梭的写作才华和煽动感染力绝对是神一样的存在。也可能是巨蟹的敏感脆弱,使得卢梭成了一个忧郁的文青。

三、卢梭的名言?

人们说得好,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礼貌是博爱的外在表现。

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谁要想统治人民,就首先要教导人民。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人民议会四月六日法案,是法国人民有史以来不曾被迫服从,但也没有拒绝过的唯一法案。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凡是真正大的智慧,往往源于失败的教训。

等待自然力量的恩赐,那是迷信;征服自然力量,那是无知的狂妄。

四、卢梭的故事?

卢梭的一生是风流的,但只有一个女子陪伴他走完了一生,这个人就是卢梭的妻子黛莱斯瓦瑟。黛莱斯瓦瑟只是一个旅馆的洗衣女仆,在卢梭与华伦夫人的感情破灭后,瓦瑟走进了卢梭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卢梭选择了她。瓦瑟为卢梭生了五个孩子,但自私的卢梭让她将孩子遗弃,最后无奈的瓦瑟只能将孩子送到育婴堂。

  卢梭并没有给妻子完整的爱,甚至很少提及妻子,直到与妻子瓦瑟生活的二十三年后才给妻子补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算是对妻子的一种弥补。其实卢梭在心中是不爱妻子妻子瓦瑟的。在《忏悔录》中卢梭曾说过他与瓦瑟通过数十年的陪伴,那份感情已经直接跃升到亲情的地步。他与妻子所谓的爱情是通过时间的沉淀,慢慢的积累,由相伴变为最后的依赖,由感情变为最后厮守终生的亲情。

  卢梭故事是矛盾的,那样一个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写出了那么多关于整个人类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对于当时的人们的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唤醒。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当成一个合格的丈夫,没有做成一个优秀的父亲,最后潦倒死去时陪伴他的依旧是那个他最不爱的妻子。这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卢梭为什么抛弃他的孩子

  卢梭作品《忏悔录》中,卢梭的孩子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卢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他这样的伟人竟然做出这样一件令世人匪夷所思,甚至令人发指的行为。卢梭在书中承认自己将自己与妻子泰蕾兹的五个孩子送往了孤儿院。看到这里世人不禁有些愤怒又有些疑惑。他在书中写道,身为卢梭的孩子,其实既是被上帝所眷顾的也是被上帝所遗弃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卢梭的孩子或许会走卢梭的旧路,将来会遇到什么苦难,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而那时的卢梭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怕自己的孩子和他走一样的道路。卢梭的孩子被放进抚养院在卢梭看来是为了他们好,但世人都不这么想,以至于《忏悔录》一出所有人都开始谴责这位伟人。卢梭已经不甚在意了,只是他心中有着深深的愧疚,不然也不会有这部作品的出现,他心里只想着孩子以后能够活得不那么累。

  卢梭的孩子有五个,这五个孩子的命运是未知的,卢梭在将他们送到孤儿院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在襁褓里;卢梭在创作《忏悔录》的时候,心里是有愧疚的。但是不论怎么样,卢梭的孩子最终也没有回到这个家庭,人们也就不知道他们的结局。卢梭在抛弃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出于一位父亲的爱,自己经历过那样的痛苦,便不再想自己的孩子也跌进这深渊。

  卢梭的精神有什么特点

  卢梭的精神是反叛的,同时也是放荡不羁的。反叛是对过去封建守旧思想的抗争,但放荡和不羁就是在当时那个愚昧社会的独树一帜。卢梭的精神如果用现在来说只能说是比正常人略微不正常一点的正常人,他曾经专门躲在黑暗的地方对着女子露出私处,最后被一个女子的丈夫抓获。很难想象到这个骚扰女性的流氓就是伟大的思想启蒙导师。

  卢梭的精神大多体现在其作品当中,在那种反叛精神的强烈文字表达下却在专治着自己的内心和生活。对于自己的妻子他总是站在施舍者的位置,对于生下的五个孩子却强行命令妻子瓦瑟扔掉,最后无奈的瓦瑟只能将孩子送到育婴堂。

  卢梭本身是矛盾的,他热爱着生活,热爱着祖国,也喜欢在社会中与各色的人讨论交流,但是当自己有经济收入时,便一心隐居,渴求自己能够孤独一些。所以,卢梭的精神也是矛盾的,但是也许就是这样矛盾的心里,让卢梭在最后的日子里开始自我批判,写下那本《忏悔录》。站在精神矛盾的双方,他批判自己。如此角度的互换是他对人与社会的认识更加真切,对于自己的想法也能从正方两个方面看待。正是这样的矛盾造就了思想的自我碰撞,留下的一部部经典开启了那个启蒙的时期。

五、卢梭的母亲?

德·瓦朗男爵夫人(1700-1762),出生于瑞士乐善好施的贵妇,从1728年到1742年,他同哲学家卢梭处于一种私通关系中,她以情人和母性保护者身份促进了他的教育和社会地位,是影响卢梭一生的重要人物,被称为“卢梭的妈妈”。

六、卢梭的画?

卢梭,法国风景画家

西奥多·卢梭,(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 - 1867年),一位法国风景画家。

人物简介

卢梭反对程式化艺术,他绘画自己看到的自然风景。他是巴比松画派的领导者,巴比松画派是一个年轻风景画家的组织,他们用现实主义风格惊艳巴黎。卢梭的作品经常被年度沙龙拒之门外,因此他被称作“高傲的垃圾”(非常不受欢迎的人)。19世纪50年代,他的作品才得到广泛认可。在他的引导下,巴比松画派开通了印象派之路。

七、卢梭的地位?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出生于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一生颠沛流离,曾当过学徒、仆役等,因发表《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而闻名,主要著作还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等。

八、卢梭的作品?

1、《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2、《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

3、《忏悔录》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

九、卢梭身世?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1、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2、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十、卢梭名言?

1、社会秩序是一项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基础的神圣权利。但是这项权利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而绝非出于自然。 ----《社会契约论》

2、花朵衰败的地方,人类没法生活

3、人类便被分成一群群的牛羊,每一群都有它自己的首领④,首领保护他们就是为了要吃掉他们。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来作奴隶的; ----《社会契约论》

4、任何东西,只要涉及到我感觉的需要,就会让我沉静,只有完全丢开了自己的身体利益,这样的精神快乐,我才品得出其中真正的滋味 ----《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

5、一个瘫痪的人想奔跑,一个矫健的人不想跑,这两个人都想停在原地上。

6、困厄无疑是个很好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索取的学费很高,学生从他那里所得到的时常还抵不上所缴的学费。

7、战争绝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之中,个人与个人绝不是以人的资格,甚至于也不是以公民的资格④,而只是以兵士的资格,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一个国家就只能以别的国家为敌,而不能以人为敌。 ----《社会契约论》

8、诚然,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像我们现在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比人与动物的交往更多,但他仍不会忽视对他同类的观察,久而久之,他就能发现他们之间以及他与女人之间的共同点。当他发现在同种情况下,其他人的做法和他完全相同时,他就自然而然地猜想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都和他完全相同。这个重要的发现,一旦深深印入他的脑海,就会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一种比推理更确定却远远更快速的直觉,促使他追寻一种对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最有利的行为方式。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9、我们没有权利把人处死,哪怕仅仅是以警效尤,除非对于那些如果保存下来便不能没有危险的人。 ----《社会契约论》

10、不知道决不是祸害,有害的只是迷惑。迷惑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而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知道。

11、自我主义不能与自尊混为一谈,这两者无论就其本质而言,或其产生的影响而言,都是不相同的。自尊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使每种动物都关注自身的生存,在人类中,它为理智所引导,为同情心所节制,从而产生人性和美德。而自我主义则纯粹是一种相对的,非自然的感情,它产生在社会中,它使个人对自己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任何其他人的重视,使得人们之间相互冲突相互攻击。自我主义是”尊贵感“的真正源头。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2、法律作为一种规定,它自身的约束力弱于欲望,它只能是限制人们而无法改变人们。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3、如果各种科学可以敦风化俗,如果它们能教导人们为祖国而流血,如果它们能鼓舞人们的勇气;那么中国人民就应该是聪明的,自由的而又不可征服的了 ----《论科学与艺术》

14、上帝是公正的;他要我受苦受难;然而他知道我是清白的。我的信心正是由此而产生;我的心和我的理智向我高呼,告诉我:我的信心决不我欺。因此,让人们和命运去做这做那吧,我要学会无怨无艾地忍受;一切都将恢复正常秩序,轮到我的那一天也迟早要来临的。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15、如果流动,就流走;如果静止,就干涸;如果生长,就慢慢凋零,这个世界没有永恒。 ----《忏悔录》

16、温暖的友情和仁慈的心在我们遭受痛苦的时候能够安慰我们。即使在我们欢乐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同我们分享欢乐的话,我们也会感到孤寂和苦闷的。

17、可以说,品位是鉴赏力的显微镜。

18、生活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怎样使用它。

19、治理社会就应当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

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是能看清楚幸福。 ----《社会契约论》

20、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父权的温和与专制政府的残暴之间差距更大的了,因为服从者从父权中得到的好处远比从掌权者那里得到的好处多得多。————不应该说社会来源于父权,而应该说父权的主要力量来源与文明社会。只有当子女聚集在他身边的时候,他才能被认为是这些孩子的父亲。父亲是他自己财产的真正主人,他的财产是他的孩子依附于他,除非孩子们顺从他的意志,使他感到满意,否则,他可以不给他们任何财产。然而,臣民则丝毫不能指望从他们的君主那里得到任何类似的恩惠,他们本身以及他们的财产都是属于君主的,至少君主本人这样认为。因此,当君主将少量财富留给他们的时候他们还的感恩戴德,郡主让他们活着就是一种恩惠,剥削他们也是一种公平。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21、因为人不知道善,所以人必定是天生邪恶的,人之所以邪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善为何物;他不会给同伴任何帮助,因为他认为他们没有权力要求他去帮忙,或者他认为自己有权得到它想要的任何东西,甚至愚蠢到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主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22、我说法律的对象永远是普遍性的,我的意思是指法律只考虑臣民的共同体以及抽象的行为,而绝不考虑个别的人以及个别的行为。我们无须再问应该由谁来制订法律,因为法律乃是公意的行为;我们既无须问君主是否超乎法律之上,因为君主也是国家的成员;也无须问法律是否会不公正,因为没有人会对自己本人不公正 ----《社会契约论》

23、众意与公意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它只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但是,把这些个别意志中的正负抵消掉,剩下的部分仍然是公意。 ----《社会契约论》

24、如果允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长生不老,试问谁愿意接受这件不吉祥的礼物? ----《爱弥儿》

25、上帝造就了我,而我却将模子打破 ----《爱弥儿》

26、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 ----《爱弥儿》

27、政治组织的建立视为民众与他们选举出来的首领之间达成的真正契约,他们双方都约束自己遵守其中规定的法律,而这种法律则是联结他们双方的纽带。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28、我们希望人们品行善良么?那末,我们首先应该让他们热爱国家,但是,如果国家对于他们和对于外国人一样,如果国家只是给他们对任何人都不能不给的东西,他们又怎么会爱国呢?假如他们甚至连社会安全的权利也享受不到,生命、自由和财产都任凭有权力的人们摆布,不能(或者说,不允许他们)得到法律的保障,那就更糟糕了。他们要尽文明的社会状态的义务,却连自然状态中的一般权益都享受不到,也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陷入一个自由的人所能设想的无可再坏的情况。这时,在他们看来“国家”二字就是纯然可憎可复可笑的东西了。 ----《论政治经济学》

29、强力并不意味着权利,而只有合法的权力才能产生义务。 ----《社会契约论》

30、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