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初从文墓志铭出自哪里?

2024-07-16 07:56:1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初从文墓志铭出自哪里?

初从文墓志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初从文墓志铭》。因为他在文墓里为自己的故旧写了一篇墓志铭,感慨岁月无情,人生有限,同时表达了对逝去友谊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精神追求。这个作品堪称唐代文学的珍品,被誉为“墓志铭之冠”。白居易是唐代的杰出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并且深刻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其中《初从文墓志铭》这篇墓志铭,不仅体现出白居易的感性和思考力,更是对唐代文学艺术的重大贡献。

二、初从文三年不中墓志铭译文?

其碑志曰: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我最开始读书,三年没有中举;后来又改学武艺,在校场练习的时候,把箭射中了一个击鼓的小吏,就被赶出来了;我又去学习做生意,第一次被骗了,第二次遇到了强盗,第三次遇到了土匪;我又又又去学习种田,第一年遇到大旱,第二年遇到了洪涝,第三年遇到了蝗灾;我又又又双叒去学医,这一次终于有了成果。我给自己配了一副药,吃完我就死了。

三、初从文三年不中墓志铭出自哪里?

《杨一笑传》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①良方,肤之,卒。”

四、初从文的原文和出处?

原文: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学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出自:《笑林广记》

初从文,三年不中;改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从商,一遇骗,二遇盗,三遇匪;遂躬耕,一岁大旱,一岁大涝,一岁飞蝗;乃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卷宗,狂笑,休克于后堂,未醒……

五、李煜墓志铭白话文?

原文:

吴王陇西公(李煜)墓志铭

王讳煜,字重光,陇西人也。昔庭坚赞九德,伯阳恢至道,皇天眷佑,锡祚于唐,祖文宗武,世有显德。……王以世嫡嗣服,以古道驭民,钦若彝伦,率循先志。奉蒸尝、恭色养,必以孝;事 老、宾大臣,必以礼。居处服御必以节,言动施舍必以时。至于荷全济之恩,谨藩国之度,勤修九贡,府无虚月,祗奉百役,知无不为。十五年间,天眷弥渥。然而果于自信,怠于周防。西邻起衅,南箕构祸。投杼致慈亲之惑,乞火无里妇之辞。始劳因垒之师,终后涂山之会。……夫人郑国夫人周氏,勋旧之族,是生邦媛,肃雍之美,流泳国风,才实女师,言成阃则。子左牵牛大将军某,襟神俊茂,识度淹通,孝梯自表于天资,才略靡由于师训,日出之学,未易可量。

惟王天骨秀异,神气精粹,言动有则,容止可观。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祚。一游一豫,必以颂宣。载笑载言,不忘经义。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论之,以续《乐记》。所著《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于弧失之善,笔札之工,天纵多能,必造精绝。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唯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咸不克爱。以厌兵之俗当用武之世;孔明罕应变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于亡国,道貌岸然有所在,复何愧欤!

六、文言文墓志铭简短范文?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也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

陈寅恪为王国维所写的墓志铭: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 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 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 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 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7

七、初从文,三年不中原文出处?

有一则号称“史上最搞笑”的墓志铭爆红于网络,原文是:“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大意就是说:有这么一个悲催的二货,他最开始是学文的,连考三年科举不中,然后就改习武了,结果在射箭比赛时,一箭射中了击鼓人,被人当场撵了出去,于是他又改学医,这次总算学有所成(自以为的),便兴高采烈地给自己开了一个良方,吃完,死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不得不说,确实够搞笑也够悲催的。据说,这个墓志铭的主人名叫杨一笑,宋朝人。

还有个完整版的《杨一笑传》流传于世,原文是:“初从文,三年不中;改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从商,一遇骗,二遇盗,三遇匪;遂躬耕,一岁大旱,一岁大涝,一岁飞蝗;乃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卷宗,狂笑,休克于后堂,未醒……”

除了墓志铭中的从文、习武和学医,在这个完整版的《杨一笑传》中,还写了他从商和躬耕的经历。

说他经商,第一次遇到了骗子,以失败告终,第二次遇到了盗贼,又以失败告终,第三次遇到了劫匪,还是以失败告终。

说他种地,第一年赶上大旱,颗粒无收,第二年赶上大涝,又颗粒无收,第三年赶上闹蝗虫,还是颗粒无收。嗯,真是够倒霉的。

更令人捧腹的描写还在后面,说杨一笑死后到了地府,但是等了很久也未见阎王爷出来升堂,便问小鬼是怎么回事,小鬼回答说:“阎王爷看你的卷宗,笑晕过去了,到现在还没醒呢……”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察觉了,这个所谓的《杨一笑传》,很可能是某个好事文人的杜撰之作,精彩归精彩,有趣归有趣,但并非历史真实。至少,笔者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宋朝确实有一个道士,本名刘泽恩,道号凌虚子,自名杨一笑,宋神宗时期人士。而且,这位仁兄的人生经历同样充满传奇。

据记载,刘泽恩的母亲名叫邬聪,乃天仙感应而生,在刘泽恩14岁那年,她便受玉帝之约重归仙界,再授神职。刘泽恩本人前世也是个神仙,投胎凡间,只为拯救黎民,因为他平生高逸不凡又行事古怪,所以“时人以之为异,是以为作传以记之”。

在《刘泽恩传》中,着重记载了他自名为杨一笑之事。说的是,有人问他,这个“一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叫“二笑”或者“三笑”呢?

针对这个问题,他长篇大论做了一番非常高深的阐释,大意是说,所谓“一笑”,就是把所有未尽之言倾注在拈花一笑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笑”也可以称之为“二笑”,叫“三笑”也未尝不可。如果执迷于“一笑二笑三笑”的区别,那就不是他杨一笑了。说完,他便大笑而去了。

据说,刘泽恩后来拜师吕洞宾和观世音菩萨,并再次修成正果,化身为小孩,同时具备男人与女人的特征,意在让世人参悟只有阴阳合一才能化生太极的道家真谛。

回看刘泽恩其人,他的出生和结局都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固然不可信,但中间那段关于“一笑二笑三笑”的阐释,却是实实在在的精彩,颇具哲理性。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后人对“杨一笑”这个名字情有独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因了吧。

文不成武不就又何如呢?用悲催经历博世人一笑也未尝不可。人生在世,不必过分在意成败,就好像不必执迷于“一笑二笑三笑”的区别一样。

八、初甲骨文?

初(拼音:chū)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衣从刀,指用刀裁剪衣物。用刀裁布是制衣之始,故而“初”字引申指开端。由开始义可引申为第一个,表次序。又可引申表最低的(等级),如初等、初级。

古文献中,“初”亦可假作副词,或用表时间频率,相当于“才”、“刚刚”。

九、初从文三年不中原文出自哪里?

出自《杨一笑传》

后杨一笑殁,葬云梦泽西鹿鸣山,其碑志曰: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时人评价曰:孔子见老子,归而称“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而杨一笑其人,学究天人,才砾古今,有神鬼不测之机,夺天地造化之秘,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其犹龙乎?

十、文曰“初平山人”?

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 (明代)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

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

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

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