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真实的包拯是怎样进行断案的呢?有怎样的历史记载?

2023-01-07 23:03:01  来源:网络   热度:

真实的包拯是怎样进行断案的呢?有怎样的历史记载?

电视剧《包青天》、京剧《铡美案》以及二人转《包公赔情》里面的故事情节都非常精彩,但都不是历史事实,均取材于演义小说《三侠五义》,改编自清代子弟书演员石玉昆的说唱作品《龙图公案》,是石玉昆虚构的段子。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是如何断案呢?

根据北宋参政知事吴奎撰写的《宋故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包公墓志铭》)记载:“公性严毅,有从舅犯法,公挞之,自是亲旧莫不畏服……”

包拯性情刚毅严厉,他在家乡庐州任职知府的时候,有个堂舅犯了法,包拯不徇私情,当众杖责舅舅,自此之后,家乡的亲戚故旧无不畏惧折服。

《宋史》记载:包拯极为孝顺,朝廷令其出任官员的时候,他“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因父母年老而拒绝做官,他能为了维护律法尊严当众责打堂舅,应该是鼓起很大勇气,才做出这个艰难决定的。

包拯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冒着丢官的危险为民做主。

《包公墓志铭》记载:至和三年(1056年),包拯任职开封知府期间,有人状告一个“贵臣”,拖欠他家财物很久不偿还。

这位“贵臣”也许是皇亲国戚,也许是有权势的大臣,吴奎忌讳说出人名,说明他是很有权势的人物。

包拯画像

包拯判决,“贵臣”立即无条件偿还债主。

“贵臣”仗着权势,拒不偿还,就是说根本没把开封府尹包拯放在眼里。

包拯立即传唤“贵臣”到官府大堂,和债主当堂对质。

“贵臣”感觉自己的面子变成了鞋垫子,“窘甚,立偿之”,立刻偿还了财物。

“尝有二人饮酒,一能,一不能饮,能饮者袖有金数两,恐其醉而遗也……”

开封府有两个人一起喝酒,某甲酒量很大挺能喝的,另一个人某乙酒量小,属于不善饮的。

某甲衣袖里藏着几两黄金,担心自己喝醉了弄丢,于是就把黄金取出来,交给某乙暂时保管,等自己醒酒后交给他。

某甲于是放开了量,一通狂饮,不一会儿就去见周公了。

某甲醒来之后,到某乙家索要黄金,某乙佯装无知说:“你喝迷糊了,说胡话呢?哪有这回事儿啊?”

某甲气坏了:“你这是啥人啊?几两金子就变得如此绝情?”

某甲一怒之下,到官府控告某乙。

包拯审问某乙,某乙死不承认。

包拯暗中叮嘱官吏一番,命他带着官府文书,悄悄来到某乙家中。

官吏对某乙的妻子等家人说:“某乙已经承认私藏了某甲黄金的事儿,看看,这文书上有他的签字画押。尔等立即交出黄金,否则某乙罪加一等。”

某乙家人信以为真,又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就取出黄金交给了官吏,不久,官吏取回黄金,秘密交给包拯。

包拯再次审讯某乙,某乙依旧抵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

包拯勃然大怒,取出黄金丢在地上:“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是什么东西,还认识吧?”

“匿金者大惊,乃伏”,藏匿黄金的某乙大惊失色,只好招认了。

由此看来,包公断案如神也并非空穴来风。

包拯是怎么死的(仁宗皇帝为何毒死包拯)

《赞颂题名碑》曾言:“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千年封建历史发展进程中,包公留名青史,为无数官员树立榜样,若无包公存在,古代官场诸多恶习将难以得到遏制。

古往今来,我国社会曾涌现无数英雄人物,基于这些人才的共同努力,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得以持续提升。中国古代社会中,包拯之名如雷贯耳,作为古代封建社会当中的清官代表,包拯一生中的许多经历皆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民间传言中却认为,这样一位足以留名青史的官员,曾遭仁宗皇帝的毒杀。曾面对这一传说,许多人都好奇为何仁宗皇帝会做出如此举动,直至有关专家挖开包拯之墓,并对其遗体进行分析后,该事件的真相方才水落石出。为何包拯会遭到仁宗皇帝毒杀?在这一事件的背后,又隐藏着何种秘密呢?

作为一位北宋名臣,包拯的一生有着许多传奇经历,宋仁宗天圣五年时,包拯考中进士,而后被授任大理评事,并出任建昌知县一职。后期,包拯年迈的父母并不希望儿子外出为官,如此一来,包拯便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直至父母相继去世,守孝期满后,包拯方才赴京报道,并被封为天长知县。

基于包拯的这段经历便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而在许多百姓了解过包拯的这段经历后,皆感动不已。为官过程中,包拯每到一个地方,便能帮助人民解决许多问题,为切实保护百姓利益,包拯不惜得罪其他官员。 基于包拯的付出,许多民众皆将包拯看作父母官一般的存在。

通过了解北宋时期的官场便会发现, 北宋年间贪腐之风盛行,无论文臣抑或武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贪腐行为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包拯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初心,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在处理官员贪腐之事时,包拯从不手软,甚至得罪许多官职较大的官员 。尽管如此,包拯仍毫不在意,在包拯的心中,如何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方才是其毕生追求的目标。

对于宋仁宗而言,虽包拯的出现令其倍感欣慰,但包拯与其他官员的矛盾,同样令他头痛不已。毕竟 官场关系较为复杂,若处罚包拯,必定会伤害清廉大臣之心,但若不顾其他官员的上奏,朝廷统治必将发生动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拯的年纪越来越大,尽管身体出现一些问题,但包拯从未放弃对国家政务的参与。无论到达哪个地区,包拯皆会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百姓主持公道,但高强度的工作却使得包拯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一次办案过程中,包拯一病不起,从此卧病在床接受治疗。

为医治包拯,宋仁宗召集天下名医,但无论医生们做出怎样努力,仍无法治好包拯的疾病。情急之下,宋仁宗找来皇宫内最为珍贵的药品赠与包拯,但在其服药几天过后,却因病离世。

当包拯病逝的消息传出后,天下百姓痛哭不已,由于 包拯生前吃过的最后一味药来自宋仁宗,许多人都认为宋仁宗是毒害包拯的直接凶手。 在这一传说存续期间,有关专家始终未能找到宋仁宗毒害包拯的原因,而直至新中国成立,我国考古专家找到包拯之墓的真正所在,这段历史谜团方才得以真正。

为探寻包整真正的死因,有关专家在找到包拯棺椁后,便决定将打开,并对包拯的尸体加以分析。 打开棺椁后,专家发现包拯的已经完全腐烂,而其尸骨所呈现的黑色,正是中毒的特征。

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可以发现,之所以 包拯的尸骨会呈现黑色,与其病重时期服用的大量朱砂密不可分。 此外,在北宋年间流传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尸体防腐方式,便是在体内贮大量的水银。

对于宋仁宗而言,他并无任何理由毒害包拯,毕竟 包拯的存在对北宋官场秩序的整顿有着积极作用。 临终前的包拯之所以有着中毒表现,不过是因其药中存在大量朱砂,至此,宋仁宗的冤屈得以洗清,有关包拯离世的真正答案呈现于世人面前。

结语 通过相关专家的考古研究便会发现,所谓的毒杀言论并不成立。基于包拯的经历便能充分认识到,若仅凭文字史料对历史加以了解,则必将受到文字的蒙蔽,进而无法探寻到真正的历史。

相信通过有关专家的不断努力,我国将有更多历史谜团得以,而在研究历史的进程当中,现代人民得以对古人有着更加深入的认知。

参考资料:《包拯墓志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