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志铭

2023-01-07 22:43:0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志铭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座无名墓碑上,有这样一段墓志铭: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二、为李鸿章写一份墓志铭

洋务运动第一人。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卫国有利的一面。

扩展资料: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墓志铭一般是铭主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铭主本人生前撰写的。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大清朝晚期中国唯一能跟洋人一争长短之人。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

洋务运动第一人,

三、褚时健墓志铭只写这五个字, 我却看到了背后的一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拉倒(拉倒6-1)

题记:褚时健的人生几经起落。青年从政,中年从商,临近退休跌下巅峰,锒铛入狱。74岁时又开始务农,重新创业,一手打造了“褚橙”的传奇。

他说自己的墓志铭只写五个字:“褚时健,属牛。” 其实褚老的属相并不是牛,但他的一生是真的牛:勤恳倔强,牛;跌宕起伏,牛。

那么,我们自己的墓志铭要如何书写呢?

1

我爸69岁了,鬓如霜雪,可他那茂密的头发却犹如钢丝一般,仍然根根分明,坚韧、倔强、不屈不挠。

我一直觉得,光看我爸的头发,就知道他是个能折腾的主儿。

64岁的时候,他听说养毛驴很赚钱,就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我和妹妹不舍得他年过花甲还那么辛苦,就劝他别养了。又不差他钱,散散步、打打牌,安享晚年得了。可爸却说:“我自己挣来的钱、和你们给我的钱,那感觉能一样吗?!”

妈也劝他别折腾了,腿又不好。爸马上拿过一顶大帽子给妈扣上:“你呀,就是对生活没信心!什么都不干,老老实实呆着,难道就不死了吗?!” 弄得我们又气又笑,从此这句“老老实实呆着就不死了?”便成了爸的名言。

后来驴果然养了。有这么个执拗的爹,他决定的事情,谁能拉得回来呢!一整个冬天爸都是凌晨3点多起床给驴填料,其余的工作如轧草、买料、粉碎、拌料、拎水、垫圈等等全部亲力亲为。

苦了爸,也苦了妈。尤其是妈,嘴上忿忿地说自己这把年纪才不跟爸受这个罪,可真到了该上阵的时候,她又舍不得老爸没个帮手。院子里是干不完的活计,俩人又都是闲不住的人儿,如此便日日不站脚、不停手。

那个冬天,爸妈瘦了几十斤,养的毛驴则个个膘肥体壮。人虽瘦了,抵抗力却明显好起来,俩人一冬天也没感冒,妈的老咳嗽也不治而愈。

望着身形略显单薄、精神却格外矍铄的二老,你不得不感叹生命在于运动。那种热爱生活的劲头儿,由内而外散发出来,挡都挡不住。

没过多久,政府又统一发放补贴资金,让大家把老式窗子更换为塑钢窗。钱在其次,关键是又有活要干了。妈还是那态度,说咱宁可不要那补贴也别折腾了,太累。爸说……我爸要说啥你们都知道了吧?那就是:你对生活没信心,老老实实呆着就不死了?!

盖房子、换窗子那是爸的老本行,对这些活儿的精度,爸有着如同对艺术品一样的挑剔,一般人做出来的根本入不了爸的法眼。于是老头又是亲自上阵,妈给当帮手。我家的老房子不光换了明亮的窗子,还从里到外修整一新。

我给爸打电话,说要给他们买套公寓。也不用太大,好歹冬天不用自己取暖。爸不要,语气极度骄傲地说:“我这房子装修得可好了,不信你回来看看!”

于是这些年,爸妈就一直住在那所我自小长大的老房子里。把院子里种满各色蔬菜:黄瓜、豆角、茄子、辣椒、西红柿、小白菜……自给自足外还绰绰有余。

2

我自己有两个孩子。那年儿子尚小,还在哺乳期。

五一期间拖儿带女回老家,先到公婆那儿。早晨我早早起床去厨房烧开水,没多久,婆婆也起来了,我就回屋里去照看儿子,把厨房的事儿交给了她。

过了一会儿,婆婆做好了早餐,喊大家过去吃饭。来到餐桌边的我有些发呆。早餐是什么呢?每人三分之一碗白开水(明显是烧开后沏入暖壶余下的),中间一大盘热过的烧饼,软塌塌的。就这么多,再无其他,连个咸菜也没有。

先说我们的经济状况不算差,也不是不舍得给老人留钱,家里真的各种蔬菜都有。哪怕煮个鸡蛋、磨杯豆浆,这也算得上是份像样的早餐。白水就烧饼,我咽了一口唾沫,觉得对一个哺乳的妈妈而言,确实是简陋了些。

婆婆年轻的时候特别能干。泼辣,勤快,聪明,心灵手巧,家里家外拾掇得利利索索。厨房里的活计也完全不在话下,炖的肉、卤的鸡、烧的鱼,吃过的人都夸。还有各种面食,包饺子、烙馅饼、擀面条,做点心,全是信手拈来。

我女儿小的时候,婆婆还经常换着花样给大家做好吃的呢。这仅仅时隔几年,或许是老了,婆婆像换了个人儿。不爱收拾房间,不爱做饭,不管是吃还是穿,能将就绝不讲究,有空就去床上躺着,曾经一向早起的她能睡到早上8-9点钟。

公公那年身体也不太好,婆婆又不爱做饭,时常凑合。婆婆的侄女、我们的表姐劝婆婆:“姑姑,这不行啊。这么下去姑父的身体不就垮了吗?家里什么都不缺,您给他像样地做些好吃的啊。” 婆婆说,我就是懒得弄。表姐正色道:“您说连吃您都懒得弄了,这日子不是过得太没劲了吗?”

老两口没什么事儿,孩子们也大了不用操心,正是好好享受晚年的时候。不是应该奏响“散步,养生,吃好喝好玩好” 这后半部分人生的主旋律吗?可婆婆却直接把音乐给关了。

一顿早餐代表不了什么,却反映了婆婆晚年的人生状态,至少没有那么积极向上了,没有年轻时的心气儿了。

以上是差不多4年前的事情,现在的婆婆早已恢复了活力。她一个人能帮我带两个孩子,不爱在屋里待着,就喜欢下楼遛弯儿、和人聊天儿,半个小区的老太太都是她的好朋友。三不五时就带回些木耳、小米、绿豆甚至花儿啊、草儿啊之类的小东西,全是朋友们送的。

3

我周围有不少人,日子都过得如同温水里的青蛙。圈子越来越窄,生活波澜不惊,没有了去学习、去成长、去进步、去改变的愿望。看着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其实不过是开启了混吃等死模式,正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安乐死而不自知。俗语云 “越呆越懒,越吃越馋。” 进入了这个死循环再想出来可就费劲了。

但我也看见了更多的人,不肯虚度一分一秒。工作中精益求精,工作外努力学习、沉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寻找新的突破,为未知的人生创造新的可能。看到他们,你会不知不觉被感染,被点燃。这是多好的时代,尤其对我们女性朋友而言。我们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我们有能力从经济上和精神上成为独立的个体。只要你努力,外面有大把的机会送你上青云。

既然“生”,就要努力“活”。尽力去拼搏、去尝试、去折腾吧,去做想做的事,去唱喜欢的歌,去追钟意的姑娘小伙,让自己的生活热气腾腾、生龙活虎、流光溢彩,绽放耀眼的光华吧!

对了,就像我爸一样,活就活它个老变少,活就活他个虎生威,才算不枉活一回。也像褚老那般,盖棺之时能坦荡地给自己一个“属牛”的定论。

毕竟,老老实实呆着,也是会死的啊~啊~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