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民俗民风作文
一、端午节民俗民风作文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气之一——立夏之后,开始进入盛夏时节。与其他节日不同,端午节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深远的历史渊源,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起源与大家熟知的屈原有关。屈原,字子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爱国志士,也是楚国的忠臣。屈原博学多才,善于写作,他的《离骚》、《天问》等诗篇卓尔不群,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然而,在楚怀王君主时期,由于朝廷内斗以及外敌入侵,楚国陷入了危难之中。
屈原不忍心见到祖国破败,于是向楚怀王进谏,建议一系列措施以保护国家免于外患。可是,屈原忠言逆耳,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在贵族的陷害下,楚怀王误信谗言,将屈原贬谪到了边疆。
屈原被贬谪后,深感失望和思乡之情,他郁郁寡欢,无心吃饭,看到江水滔滔流动,就悲从中来。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情绪低落,终于忍受不了生活的痛苦,投江而死。
人们得知屈原身亡后,纷纷划船捞尸,并扔入江中一块巨石,以阻止鱼虾吞食屈原之尸。此后,人们每年五月初五,都以划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种,端午节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从古至今,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就是划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最具观赏性的活动之一。参演者分成不同队伍,划着装饰华丽、色彩斑斓的龙舟,在湖泊、河流等水域比赛划桨速度。这项传统活动体现了团结协作、迎接畅达之象征,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非凡勇气。
此外,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粽子是用糯米、红枣、豆沙、肉等馅料裹在竹叶中蒸制而成,具有浓厚的传统风味。吃粽子既可以祭祀屈原,也是为了驱邪避凶、保佑平安。每个地方的粽子做法各不相同,口感和口味也有所区别,但无论是甜粽还是咸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注解
端午节虽然有着浓厚的民俗民风,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习俗逐渐出现变化。比如,划龙舟也已经演变成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项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参与者。而粽子也不再单一,呈现出各种口味和创新的品种。
然而,无论如何变化,端午节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团结、友爱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庆祝端午节,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能够激发起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结语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从屈原的离世到划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的开展,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非凡勇气,彰显了团结协作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端午节的来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追求繁荣的时刻。让我们共同传承好这些民俗活动,将端午节的精神传递给后代,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二、端午节陇州民风民俗?
陇州人家家都要在门口,窗台等地方,放上艾草,防止蚊虫进入。端午节前后,正是杏子成熟的时节,酸甜可口的杏子是端午节最应季的水果。
除了放艾叶,吃杏子,陇州人端午节还要戴香包,尤其是小孩,那是必须戴的。香包是用各种花布,尤其是漂亮的绸缎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包,里面填进艾叶沫。也是具有药味的驱蚊神器,更是端午节孩子的最爱。聪明勤劳的陇州妇女把香包做成各种惟妙惟肖的动物或植物,让大人孩子看了都爱不释手。陇州的端午节市场主要就是香包的市场。
三、建德端午节民风民俗?
1. 建德端午节的民风民俗十分丰富多彩,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送香囊等,是传统的庆祝端午节的方式。2. 赛龙舟是建德端午节最著名的民俗活动之一,因其既有竞技性又有观赏性,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在端午节前后,各区域的龙舟队伍纷纷聚集在建德,进行一系列的竞赛活动。3. 另外,传统的吃粽子、挂艾草、送香囊等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端午节民俗。吃粽子寓意着驱邪避瘟;挂艾草是为了消除病疫,传承百姓祈福之文化;送香囊则是祈求平安吉祥。
四、温岭端午节民风民俗?
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当然是少不了的。现在超市里卖的粽子品种多,甜的咸的,荤素搭配,口味丰富,自己吃或者送人,都很应景,粽香情味浓。
当然也有很多人吃的自家包的粽子。买来糯米、蜜枣、红豇豆、猪肉、咸蛋黄和包粽子的大竹叶——竹箬等。用水将糯米浸湿竹箬洗净,拿起一二片竹箬把它卷成漏斗状,将糯米放入卷好的竹箬里,再把猪肉或蜜枣放在糯米的中间,然后将竹箬把糯米包住折叠成四角三棱形,最后用撕成细条的棕榈树叶当做线将米粽捆扎。
粽子包好后,就把粽子放进锅里蒸煮,整个厨房就弥漫起淡淡的竹箬香味伴着粽子的清香,那四溢的香味让人直流口水。
家家食麦饼
温岭人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食麦饼筒。将摘来的新鲜地莓,麦粉,糯米粉合上温水按比例揉成一团,取小块用擀面杖压成薄饼状,再放到生温火的盘子上烙熟。
做好麦饼以后,取已烧好的馅(有荤的,有素的,猪肉、炒面、洋葱、绿豆芽、炒蛋、茭白、萝卜、墨鱼、弹涂鱼等)放在中间卷起来,就成“麦饼筒”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麦饼,感受着和乐融融的气氛。
悬挂菖蒲剑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时,温岭很多家里都会在门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剑”或艾条,也有些人会插在衣服的扣子上,用以驱瘴、辟邪。或再造几把剑给小孩子嬉戏用,乐趣颇多。
饮雄黄酒
古人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之说。
逢端午节,老一辈在白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让大人们喝上几口。同时,将浓度较高的雄黄酒,喷洒在房间的每个角落,进行杀菌消毒。
此外,还将雄黄(加少量白酒)涂在小孩的手上、脸颊、耳后和头顶。老一辈说,饮雄黄酒涂雄黄酒是为了驱瘴避邪。
佩戴香袋
小孩子佩带香囊也是端午的一种传统习俗,说是求吉祈福、避邪驱瘟,实是防止蚊子和虫子叮咬。香囊是将樟脑或朱砂、雄黄、香药等放在内,外包彩色丝绸,再以五色丝线绣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香包,那香囊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吃五黄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这五黄包括:黄鱼、黄鳝、咸鸭蛋、黄瓜和雄黄酒,称为“吃五黄”。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采草药
说是端午采的草药最凉,采上大把的夏枯草、艾草及消清根等草药。具有消暑行气、清火明 目、温血、祛湿、除浊、净化空气等功效。
如今端午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逝了,如采草药、佩香囊等已成过去,挂菖蒲剑、喝雄黄酒也不多见。但吃粽子、麦饼筒等习俗仍然流行 。
五、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
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六、河套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巴彦淖尔,这里既没有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没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奇景,但这里有巍巍阴山、滔滔黄河、茫茫草原、猎猎大漠,这里曾经是恐龙的世界,这里是河套人的摇篮。
在巴彦淖尔临河区就有一座以河套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河套公园。河套公园位于临河西区,在西区的金川河上有一座玉带桥。翻过玉带桥就进入了河套公园,河套公园的地上除了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用上面刻着阴山岩画图案的石板铺成的大道,旁边都是碧绿的草坪,光着脚丫走在上面松松软软的,很舒服。小路旁边还有供人休息的椅子,公园里种了丁香、玫瑰、芍药、月季竺名贵花草,到了夏天,各种花竞相开放,色彩缤纷,花丛中蜻蜓和蝴蝶翩翩起舞。一阵风吹来,淡淡的花香,泌人心脾。公园里的其它建筑、灯具等都有着浓郁的河套文化特色。河套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万丰湖,万丰湖东面有一个大凉亭,凉亭上坐满了乘凉的人们,在凉亭的旁边有一块巨石,小朋友有的在巨石上边照相,有的在巨石上玩。湖面泛着碧波,碧莹莹的湖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点点银光,一闪一闪,煞是好看。湖边总是人山人海,大人们坐在椅子上看报纸,孩子们在湖边的浅水里打水仗,溅起了一阵阵水花…… 我喜欢美丽的河套公园,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而且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弘扬了河套文化。我也更爱养育了我的家乡——巴彦淖尔。七、子长民风民俗的作文?
剪纸:群众称为窗花,本地区剪纸艺术十分盛行,而安塞、延川、子长尤为有名。春节,门窗上多贴窗花,窑顶、炕围、米面缸、箱柜上也贴,结婚时洞房上也贴,定亲喝酒时瓶上也贴,剪纸来自民间,用于民俗,至今不衰。
八、赤峰民风民俗作文500?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九、黑河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黑河,位于祖国版图的最北边,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布拉格维申斯克市仅一江之隔。
这里是一座美丽的边陲小城。不同的季节招待远方的客人有着不同的语言。
夏季,虽没有南方的烈日,却有矿泉的甘甜、河水的清凉,新建成的卧牛湖水上乐园,招待四海宾朋。看,那朵朵浪花是欢快的音符,层层涟漪是幸福的畅想,条条跃动的小鱼是热情的流淌,细软的沙滩包容所有的疲惫和慵懒。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那真有一种天作被地当床的豪放。
冬季,皑皑的白雪化作最圣洁的请柬,让中外游客相约在这里——远东国际滑雪场。听,人声鼎沸,早已成了快乐的海洋。喜欢挑战自我的人,总是毫不畏惧 得从山坡疾驰而下,在白雪的映衬下,象流泻的音符,像滑动的乐章,组成了冬季最激昂的狂想。雪地摩托、雪地爬犁、雪地观光车;冰清玉洁的树挂、白雪爱抚的 山峰,漫天飞舞的雪花,让喜欢冬季的朋友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和童话般天堂。
黑河不但景色优美,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瑷珲古城记载着这个城市荣辱兴衰。沙皇列强的足迹曾蹂躏过这片土地,顽强的人民用不屈的斗志和刚毅的肩 膀,让属于我们的土地不再受伤。爱辉历史陈列馆里的图片、实物、文献,都最真实的记载着沙皇侵华的罪证,向游人讲述着那段悲惨的历史,让后人永远铭记:落 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让崛起的民族给世界一个崭新的形象!
十、潮汕的民风民俗作文?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拜月娘、荡秋千、游“月娘”、燃烟堆、烧瓦塔、观神。 荡秋千,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有的已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了。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朥饼以潮州市郊意溪镇烤制的为上乘。意溪镇又以“范合盛”号的朥饼为
最著名。范合盛号的绿豆沙,据说要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馅。意溪朥饼皮薄而脆,馅滑腻清凉;包装也很有特色,用陶钵盛 装,上面用印有金字商号的大红纸封口,显得格外古朴,人人喜欢把意溪朥饼当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处摆摊设点卖朥饼,街上的行人,无论篮里盛的、袋里装的差不多都有朥饼。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买上几块,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饼,还必须供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位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象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耍拜朥饼、芋头;有些农村,各家各户也还有自愿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烟堆和烧瓦塔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