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苗族民风民俗的意义?

2023-12-19 15:43:2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苗族民风民俗的意义?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具体如下: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苗族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

 

二、平塘苗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平塘苗族服饰极具装饰感的美学风格,苗族服饰做工精细繁洁,令人赞叹。  平塘县的苗族分为黑花苗和红花苗二种系列。最具代表性的有新塘、公峨的喜雀苗,大塘上莫、掌布的摆榜苗,鼠场、油岜、甲桐、金桥的红花苗,卡罗、牙舟、谷硐的榜木苗等。  新塘地区的喜雀苗,女子掺假发盘于头顶,呈圆盘形,围银泡花头帕,插银吊花和红缨流苏、野鸡花羽毛。上穿大襟对开大袖短衣,衣领背后叠缀3-4层背褡,衣襟、袖口饰有挑花或蓝白布片。下着滚白布边的青布百褶裙,系挑花腰带,垂吊红、绿绣球。戴3-7个银项圈、银耳环,背挂串串海贝,海贝串下端加挂银饰品和铜钱板。脚缠蜡染白布或羊毡绑腿,束红花带,耳吊银耳环,手戴银或玉石手镯,脚穿草鞋或布鞋,服饰分生活装和盛装。男子头包蜡染圆点纹头帕,上穿长衫,系条纹腰带,下穿裤,脚穿布鞋。  鼠场、油岜的苗族女子掺假发绾髻,呈蘑菇形,用黄须彩带捆扎,垂流苏于腰后,插银饰。上穿贯首服,前摆至腹,后摆达臀。前后摆缀十字纹和方块纹,衣袖缀织锦花纹。下着彩色百褶裙,裙上有彩色人物或鸟纹图案,裙脚接红布片,系红白挑花飘带。缠白布绑腿,脚穿布鞋。男子穿青布长衫,系腰带,包头帕。  卡罗、牙舟、谷硐榜木苗少女头顶部留长发,四周剪短发,头后打髻插红梳,妇女绾髻于头后,呈钩状,插骨钗,额头围海贝花。上穿贯首长袖衣,前摆短至腹,后摆长至臀。前后摆,衣袖缀挑花图案,后摆连彩穗。下着青布百褶裙,系青布腰带。缠白布绑腿,脚穿布鞋。戴顶圈,银链和大耳环等银饰。  大塘里中摆榜苗的少女四周留短发,顶发打髻于头后,垂长发,髻上插银饰和红线花。妇女绾发髻于头后,插木梳。上穿对襟青布短衣,衣襟缀花纹,披长方形背牌,牌上装饰圆形银花和海贝。下着青布百褶裙,裙脚缀白布滚边。系蓝布腰带,拴银铃,银花飘带,戴5-7个银项圈。缠青布绑腿,穿布鞋或草鞋。  苗族妇女从小就学会刺绣挑花,裙子是用手指钾慢慢刮出来的缀子,一套衣服一般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制定。苗族妇女喜欢带银器,最多者服饰银器二十余斤。

三、广东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1、行花街,逛庙会,以前老人家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2、舞醒狮,春节期间很多商场都会请来醒狮队,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

四、沈阳民风民俗是什么?

1.沈阳秧歌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

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

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

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

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

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秧歌节的举办,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沈阳,也让中国和沈阳的秧歌走向世界。

   2.西迁节和抹愚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辽宁锡伯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庙会,以纪念22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西北边陲的壮举,这是锡伯族人最盛大的节日。

此外,还要举行文艺会演和赛马、叼羊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抹黑节则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据说这一日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一到这天,锡伯人不等天亮就纷纷出门,挨门串户,不分男女老少往脸上抹黑。

青年人见了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脚,再向长者脸上象征性地抹一点黑,以示尊敬和吉庆。

也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

   3.锡伯族的“喜利妈妈”   每逢正月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

"喜利妈妈"是锡伯人求子孙繁衍不断的象征,又是记载锡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谱。

"喜利妈妈"的牌位一般在堂房的西北角上,其象征仪标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

它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大扫除后,开始供奉,到农历二月初二,再装入纸袋,放回原处。

   4.撒路灯习俗   地处沈阳的西北地区有十月十撒路灯习惯,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专人组织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灯笼,做好点火的纸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举灯笼人排成两队,以锣鼓为前导,有人把纸包点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纸包燃烧时间较长,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灯,让人感到神秘惬意,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5.火地与火坑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

火地与火炕一样,只是一个在地面上,一个在地面下而已。

火地与火炕设置方法相同,就是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使热量在室内散发,增加室内的温度。

铺设火地、火炕的材料,一般以青砖为主。

火炕与火地的灶门,一般设置在室外,在室外烧柴。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火炕与火地一般不设烟囱,而设置一种回旋形的烟道出烟。

这种烟道俗称"二龙吐须"。

在东北山区的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这种建房习俗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五、春节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过年各有风俗!

西北人买年货!

大扫除!

亲人回家团员过年!

吃年夜饭!

守岁!

贴对联!

拜岁!

拜年!

舞龙舞狮!

拜神奠祖!

迎喜神!

扭秧歌!

走访亲戚!

亲人团聚!

三十早上吃搅团!

晚上吃饺子!夜宵啃猪蹄!

拜访亲戚!过年不能生气!给全年带来好的预兆顺心!

六、乌海的民风民俗?

答乌海的民凤民俗,民凤民俗河套地区汉族民俗民凤。

七、余杭的民风民俗?

主要有:

1包蛋饺

蛋饺一般是快过年的时候,妈妈或者奶奶、外婆亲手做的。包好的蛋饺烧熟后金黄饱满,像个金元宝。

2做鱼干

用传统工艺手工腌制晾晒的鱼干,历来是余杭水乡百姓喜爱的美食,也是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和过节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3做腊货

早在小雪时节,家家户户就开始制作腊货以备过年。有风鸡、风鸭、毛腌鸡、腊肉、酱肉等品类。风干后,通常用来制成冷盘,只需加入一些葱姜蒸熟,放凉后切块装盘,肉质鲜嫩入味。

4杀年猪

从前杀猪是一件大事,杀猪菜是年味的预演。

5灌香肠

在余杭,人们总会在腊月开始罐香肠,并将之串起后挂在屋檐。

6炸春卷

春卷寓意着对春天的美好期许。余杭人会在韭菜黄上市后,择出细嫩的部分和肉搅拌在一起,油炸之后做成春卷。一般家里会在年前炸好几盆,留到正月待客用。

7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新年里吃年糕,有 “年年高” 的好口彩,故深受余杭百姓喜爱。

8拜蚕神

从前的蚕乡,每个村坊到处都有小庙供奉“蚕花娘娘”,一进腊月,香火更旺。蚕农通常会用米粉做成的糕点来供奉神灵,祈求来年蚕事顺遂。

9送灶神

腊月廿三或腊月廿四有“送灶神”的风俗,一般是用汤圆、麦芽糖、南瓜饭等甜食祭拜,希望灶神享用了这些甜食后,在玉帝面前多说些好话。正月初四,再把灶神请回来。

10贴春联和福字、挂灯笼

春联用词特别讲究。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上联在左,下联居右。贴对联时间,据说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

11年夜饭

余杭人的年夜饭不仅丰盛,而且一定会有一条鱼,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图个吉利。

12走桥

水乡少山,走桥类似登高。旧时正月里,商家都要出去“走桥”,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有的地方流行正月初一,有的地方流行正月十五。

八、广东的民风民俗?

1、逛花市,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哦~~春节逛花市的风俗,据说在中国唯广州独有,花市,老广州叫“花街”,粤语说“唔行花街唔算过年”,就是说不逛花市不算过年。后来这个习俗逐步推及辐射到其他县市(前天晚上我也逛了一次,明天下午还要去~~),成为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每年的春节前几天(往往是春节前5-6天吧,有些地方是3天)花市就开始了,街道两边都摆满了各种花,有水仙、北合、桃花、玫瑰、菊花、杜鹃、盘景、柑、桔……花市一直摆到除夕午夜。

广州的花街最旺就是年三十晚。逛花市,行花街,然后买些花、柑(与金谐音)、桔(与吉谐音)回家过春节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万紫千红带回家中,寓意一年花开富贵,万紫千红,大吉大利。摆在家中的柑或桔都要挂上红红的利是封。

  2、年廿八(农历年二十八),洗邋遢(肮脏)春节将至,辞旧迎新,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粉饰一新。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在民间有些地方叫“掸尘”或者“采屋”,据称意在洗去一年的纤尘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气象。其实就是春节前要搞好个人和家庭的卫生。为了这个重要的节日,全家人一起动起来干活,把家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其实现在也不仅仅局限在年廿八这天,就是过年前搞好清洁。男人还要剪发,女人要洗头。过年前的大扫除与往常不同,平时可以做表面工作,过年了,中国人的习俗是不能把旧的、脏的东西带到新的一年里,所以,平时打扫时顾不到的边边角角也要翻出来彻底清洁。

  3、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除夕夜欢聚在一起吃饭。团年饭,饱含和凝聚着浓浓的亲情,特别受中国人的注重。吃团年饭要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还特别讲究菜式。团年饭特别看重“好意头”,菜式就代表着深深的寓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蚝狮(音取“好事”、“好市”)、发菜、生菜(音取“发财”、“生财”),凤爪扒金钱(即鸡脚冬菇,意寓“招财进宝”)、慈菇(寓意以后添男丁)、芹菜(勤力)、葱蒜(代表聪、算)、猪手(粤语与就手音近,通常与发菜一起弄,寓意发财就收,但现在不能非法采摘发菜,多用生菜代替,寓意生财就手)……

  4、压岁钱新年逗利是各地皆有,不说了。“恭喜发财,利是逗来”也成了广东人新年用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

  5、贴春联、年画,放烟花、鞭炮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年画,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这个也比较普遍,不多说了。不过现在广东人,贴年画的已经越来越少。现在普遍都禁止私自燃放烟花鞭炮,过年已经没有鞭炮放了,烟花往往政府组织一次烟花晚会。现在一般只有在乡村才可以燃放烟花和鞭炮。

  6、拜年亲戚朋友间的相互拜年一般都是新年后的。不过现在在过年前都有人提前拜年了。

  7、做酥角,做煎堆,包粽仔,做誓在过年前几天,就要做酥角、煎堆、誓(类似糕点)及一些各种名堂的糕点,还有包粽仔等,相对于一些地方过年要做年糕的习俗。不过近10年,酥角已经很少做了。煎堆超市、商店有得买也比较少人做了,而且煎堆多是珠三角一带特色。粽子和誓还是继续做的。城市里的就基本很少人做了,多用其他商场市场买到的代替了。

  8、食汤圆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食汤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现在汤圆在超市和商场都有得卖,而且品种也多,更是方便了人们。

  9、舞狮,舞龙广东过年也又舞狮和舞龙给人拜年。舞狮和舞龙,动作性强,极富观赏性。舞狮大约始于汉代后,也是我国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表演项目,春节、元宵最为多见。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的一个小国)贡狮子,当时名为“狻猊”。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仿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庆典喜日以此为乐,并期望驱魔辟邪,故有“辟邪狮子”之称。舞龙,它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舞龙现在流行于我国许多地区。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节数不等,多为单数,一般每条长龙由11人,或13人组成,最长的达百人之多。舞者各持棍撑起一节,由一人持绣球在前面戏龙,引诱龙去抢扑、戏耍,尽力模仿龙戏宝珠的各种姿势,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摇头忽摆尾,或腾跃,或翻滚,或直立,或盘旋。在不同大小的场地表演出不同规格的动作。表演时有锣、鼓伴奏,龙随乐舞,舞狂乐沸。

九、望江的民风民俗?

; 安徽望江凉泉村盛家新屋2017春节龙灯习俗,提前一月左右排练,男女积极参与,如果是一个姓氏出龙,乐器有锣,鼓,钹,唢呐,小锸子,分流水锣调和四方锣调,流水锣跟龙串户,四方锣舞龙助场;则此家族每家每户必须出人参加,最少出龙两条,有狮子,牛,大象等神兽,龙要开光,和去寺庙上香(开光上香禁忌很多,不准拍照手机关机缺照片)

十、房县的民风民俗?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 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 “黄酒之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