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改进家乡民风民俗的主要建议是什么?

2023-08-11 09:09:3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改进家乡民风民俗的主要建议是什么?

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对新民风建设的组织领导。目前我省的民风问题,已经直接冲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弱减着农村的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和脱贫攻坚成效,不是可抓可不抓或似抓非抓的问题,而是已经到了必须立即抓、下重拳的时候。

建议省上将新民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同安排、同督查、同考核,尤其要作为扶贫先扶志的有效载体,下功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建议省上每年召开一次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现场推进会。

2.把遏制人情攀比风作为突破口。目前显露出的各种低俗歪风,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相互串在一起的,其中人情攀比风起着催化作用。从形成新民风大处着眼,从人情攀比风小处着手,以此为突破口,铲除其它不良风气的生存土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点抓两条:一是把修订村规民约作为先手棋。

坚持“因村制宜、尊重传统、破立并举、一村一策”的原则:

明确要求除婚丧嫁娶可以操办外,其它名目一律不得办酒席、收礼金,重点对婚丧嫁娶操办的规模、流程、礼金限额、酒席桌数和档次、烟酒规格等作出明确规定。

大幅度缩减费用支出和随礼数额,体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从俭”的新民风。村规民约一经制订,即发各户,并一户不漏签字承诺。

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在村党支部的主导下,组织群众把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热心公益、组织能力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产业大户等乡村贤达选进红白理事会,作为承办婚丧嫁娶的群众性服务组织。

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盈利组织,建议省上从相应渠道为其预算一定办公经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逐步改造或新建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二、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习俗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传统。

传承要有人做保障。也就是说,再好的习俗,再好的文化,没有人去继承和发展,那这些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有很多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都是在民间发展的,很多都不成系统,这样不利于年轻人去学习。所以说,要有一大批热爱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人,知识化系统化的给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扎上根,这样它才能壮大,才能开花结果。

最后就是要重视中华传统习俗。

不要把习俗和落后联系在一起。不要老是以现在的目光去衡量那些传统的东西,甚至不要以功利的目光去看待它,看待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到底能值多少钱?

越是不值钱的说不定才是无价之宝。

6213个可1明明路1记录

三、中国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够清楚吧

采纳哦

四、中国的民风民俗应该流传下去吗

应当流传下去。

民风民俗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然而,民俗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却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如今的青年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十分贫乏。

造成民俗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民俗文化的冲击;二是外来文化的输入对民俗文化的渗透;三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对民俗文化的挤压。而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学对民俗文化的冷落。长达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尤其文史学科教学长期处于对课本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漠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缺乏对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应有的了解,从而导致了当前一代青少年民俗观念的淡漠、民俗知识的匮乏、民俗修养的欠缺、以及整体人文素养不高的现状。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就是运用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约束力,对民众个体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摈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其中所渗透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会安定和控制中的作用。荀子说: “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就是强调要利用民俗文化,塑造某个民众群体所认同的高尚的个人品质和行为。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民俗文化的精华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并以此引领他们的行动,对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非常重要。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风尚、礼节、习惯,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其精华――传统美德。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处世,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提高他们的素质。

加强民俗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意识。民俗是社会、集体的创造,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某个民俗或地区的民俗中,一般都保留了该族或该地区人民的好恶感情和审美情操。能传承至今的民俗,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有不少美的东西。在民俗教育中加强这一方面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先人的审美观,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如介绍端午节赛龙舟,蒙古族赛马,苗族斗牛、跳芦笙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民俗,可以使学生透过活泼、生动的民俗活动,看到各族人民对积极健康生活的追求。

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是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动力,用民俗文化教育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可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

应该,因为我们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所以……

民风民俗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沉淀,一般寄托了古人美好的祝愿和传统美德,就像中国政策打压迷信但不打压宗教一样,民风民俗中具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它传承的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和文化,对中国的发展、青少年教育、道德修养、社会治安等都有益处。所以中国的民风民俗应该流传下去。

因该!!!

中国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千米的未于世界第二大国

我们的祖国历经了许多的改变,由最初的原始森林变为了今天的小康设会,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的汗水还包含了他们的智慧,民风民俗就是他们的传承!!!

民风民俗绝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与当地的天文、天气、水文、地理等紧密相关。聚集地人们长期生活发展积累下来的生产、生活等经验,便会形成当地的民俗。所以,民俗的产生一定是有原因的,是合理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演变,有些民俗变得不合时宜,应该有所改良、甚至消除。

比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喝菊花酒等,你自己查一查,都是有来历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