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有那些风俗?
一、徐州有那些风俗?
古来民俗尚武
徐州体育项目众多,古来民俗尚武。4000年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项目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徐州市于1958年获“全国学校体育红旗市”称号。沛县、铜山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徐州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向国家、省队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达650人,宫鲁鸣、邢爱兰等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比赛。古代足球活动于清代中叶基本停止,但徐州沛县尚有此活动。徐州也获得“足球城”的称号。沛县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且武术流派多,拳路广,武术活动具有传统性。邳州老城西北方,有一个祁家村。因为这个村里的人世代喜爱下象棋,被称为“棋村”。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求雨习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生活习俗
服饰男子均穿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颜色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鞋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
帽子男子多毡帽、瓜皮帽、礼帽、草帽、女子多项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老头帽”。
居住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杂院。
“腊八粥”
据民俗学家的介绍,农历十二月吃“腊八粥”和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重阳吃糕等习俗是同样重要的风俗习惯。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兜睦鞍?粥,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民俗把这一天叫“小年”。据说,“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有这样的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关于腊八粥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腊八是佛教的节日。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于是日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吃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
民间艺术
徐州的民间工艺品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瑰丽的宝库。睢宁的儿童画、邳州的民间剪纸、农民画等很早就在全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不仅精于此道的民间艺术家众多,其艺术造诣也相当厚实。徐州的民间玩具,也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泥玩、木玩、布玩、唐人、面人等,或朴拙、或精巧、或端庄、或灵透,让人爱不释手。此外还有木版年画、草编、刺绣、雕塑、织锦、风筝、等等,每一件都是闪烁着灵智之光的艺术创造物。
地方戏曲
徐州的地方戏剧以梆子戏和柳琴戏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徐州一代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外地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柳琴戏)
(琴书)
武术之乡
沛县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全县共有28万人习武,这里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耍刀论棒,讲武论剑。
象棋村
徐州有个“象棋村”,即邳州祁家村。固为“象棋村”太有名,所以1994年经邳州市政府批准,“祁家村”正式更名为“棋村”。棋村坐落在邳州邳城镇西五里远的邳巷分洪旁,地肥水美,是邳州有名的“麦囤子”。农闲,无以为乐,农民便三五相聚,对奕一搏。老少相教,男女相染,此村几乎是人人习棋,村人下棋,决不困居一隅,或外出参赛,或邀外地人来村,不断进行棋艺交流。1986年,棋村人发起了省十二县农民象棋友谊赛,主队喜捧奖杯。
民俗博物馆
徐州民俗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历史名山户步山的东南隅。依明清古民居而设。占地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有古民居150多间。主要展示徐州地区的民俗,民风。展示内容分六个部分:一是古民居。徐州古民居兼善南北,其户部山上的古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曲折盘圜,其鸳鸯楼建筑独具一格。二是民间艺术。有邳州农民画,睢宁儿童画,还有纸艺,布艺,木玩具,泥玩具等。三是地方戏曲曲艺。展出徐州地方戏的服装道具乐器等。四是生产,生活展示,有家居场景的复原,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的陈列等。五是婚育展示,展出徐州传统的婚育习俗,有大花轿拜堂场景复原,洞房展示等。六是民间艺大演展。不定期的举行地方戏曲演出,民间艺人表演绝活等活动。此外馆内还设有茶社,棋盘,并提供传统的婚嫁做寿等服务。
(民俗博物馆)
地方饮食
徐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徐州古称彭城,缘于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国。彭祖是我国烹饪界公认的始祖,相传在尧之时,彭祖因擅烹饪野鸡汤,得到帝尧的赞赏而受封,在徐州一带建立了大彭氏国。徐州的菜点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成体系,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二、徐州灯会2022哪些地方有灯会?
一般过年直到元宵都有灯会:
记忆博物馆、潘安湖度假村和雨润福达农庄。
早在唐宋年间,就有了新年赏灯的习俗,至清代有“狮灯场市”“灯竿节”等活动,到20世纪初,又渐渐形成了节日的提灯会、闹花灯、放天灯与舞龙灯等活动,逐渐发展成集地区民风、民俗之大成的灯会。
三、徐州民风如何?
顺口溜叫“不取徐州女,不嫁盐城男”,可见一斑 不过作为三省交界,交通枢纽,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
四、徐州有哪些风俗,尤其是过年的时候?
办年货 徐州人办年货,一般从腊月十五之后开始,无非多买些鸡、鱼、肉、蛋之类。此外,腊月二十五以后,再专门准备制作一些传统风味食品。如用麦芽糖摭糖、用油炸麻叶子(分咸甜两种,是用半熟的烙馍切成菱形,晾干后再炸)、炸油炸果(特制的山芋)、炸丸子(萝卜切碎后拌绿豆面制成)等。另外,要精心剁好够好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吃二三十天的馒头、年糕。 过年时蒸“年馍”是很讲究的。有实心馒头,有包多种馅料的馒头,有形状奇特的馒头(如枣花、枣山)。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用来打发乞丐,也有的用来饲养牲畜(这一种馒头,非大户人家不做)。由于馒头讲究多蒸,往往很长时间吃不完,剩下的馒头多出现皮面干裂现象。这时,吃起来味道比较差,但心情却极佳,因为,这种现象,徐州人称之为馒头“发笑”(笑开口)了,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即便是家境不好的人家,蒸的馒头虽不多,也要特意留下几下,待其“发笑”后再食用,以图吉利。 扫尘 腊月二十七八前后,家家要“扫尘”(俗称“打尘”、“扫屋”),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和个人卫生大扫除。清扫时家具讲究六面光,器皿讲究亮堂堂。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或除夕前一天进行,除沐浴外,无论男女老少,一律要更好,俗称不能留“隔年头”。 徐州风俗,贴春联必须在除夕这天。用红纸写好后(或在街上请人写),在门板上贴上副大的,门框上贴一副窄长的,另加一窄短的横联贴在门楣上。门联以外,另将红纸裁许多方块状使角朝上为正菱形(俗称斗方),写上“福”、“寿”、“禧”等字样,贴在家具或大件器皿上,(有的将字画成图像,使之成为亦字亦像的福、寿、禧)。另外以红纸写(或画)青龙贴水缸上,白虎贴在磨上(或面缸上)。仓库内贴“戬毂”二字。大门的对面墙上,贴写有“开门见禧”的吉联。 祭神拜祖、磕辞岁头 除夕这天,应该把所有的为过年而吃、用的事情都做好,俗称“忙齐了”。这一天,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也多是:“年忙的怎么样?忙齐了吧!”忌说“完”,某件事做完了,也只能说是“忙齐了”、“做齐了”。 年忙齐后,便准备祭神拜祖,磕辞岁头。吃罢晚饭,便开始摆供。正屋正中的墙上,高悬神轴(或观世音像,或关云长、财神像,均视各人的信仰而定);神轴下摆长条几作供案,案上摆迎接过年而制作的食品如枣山、枣花馒头、水饺等。此外,再加上栗子、白果、红枣、桂圆、核桃等五种干果,俗称“素供”。供物前摆上香炉、香烛等,条几前置一方桌,方桌上摆一盏点燃的铜灯、一副铜磬。桌前地上再放一块红毯,作跪拜用。 偏屋内供祖宗神龛、神主,各种摆设一如祭品。但五种干果换成鸡、鱼、肉、丸子、海味,俗称为“荤供”。 定更(晚八时左右)前后,全家老少换新衣,妇女戴上首饰,装扮一新,准备敬神。 敬神前,先在院内焚松柏籽壳,谷称“偶岁”(徐州方言,物体燃烧时不冒火焰,只有烟,这种燃烧状态谐音为“偶”。偶者双也,有吉祥之义)。“偶岁”后,仪式开始,先酌酒三杯摆好,占燃通宵烛(一种特制的大红蜡烛), 上大柱香,香炉中插天地码,桌前烧“元宝”(锡箔糊成),先拜神像。每拜一次,敲一下铜磬,并洒酒于地上;同时鸣放鞭炮,俗称“迎神”(民间相传,大年三十夜里,诸神下界)。你可以参考一下,因为我们徐州还有句俗语,一里不通俗,十里改规矩,就是说城里和郊区也不一定一样,大概就那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