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茶峒人的端午日有哪些习俗?

2023-06-12 08:14:3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茶峒人的端午日有哪些习俗?

画王字,穿新衣,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

扩展资料:

课文的主体部分在文章的第1段,它描述全茶峒人在端午日这天,争相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欢乐场景。在这个重点部分,作者主要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和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又是按照赛龙舟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顺序来记叙的,显得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其中: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在简单交代了当地端午日的习俗后,介绍了划船的地段和终点,为下文写赛龙舟作了铺垫。“莫不穿了新衣”一句,看似随意一笔,实则显示了人们对赛龙舟的看重,突出了过节的喜庆和欢乐。“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民风淳朴,并带有几分神秘色彩,显得虎虎有生气。

二、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诗词上面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我找到一篇关于端午的短文:

端午恰似一杆秤

不知不觉中,夏天的韵味越来越足,端午节的身影也越来越清晰了。

禁不住把端午节当作一杆秤,随手选取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认真地加以称量。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是吃了这顿没那顿。只有过年过节,大人们才舍得拿出丰盛的饭菜,让我们饱饱口福。而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又比较特殊,它尚在春荒关内,饥饿的阴影依然浓重,所以操办起来格外艰难。

好在母亲有办法,她不知什么时候就把过年时腌制的腊肉、灌肠之类藏了些许,早早地备好了几道大菜。素菜好对付,母亲临时到菜园里采摘一些,到厨房里一收拾,几个香喷喷的菜盘子也就闪亮登场了。过端午自然少不了要吃粽子。

母亲总是提前到附近竹园里拾取比较大的竹叶,洗净了,收好了,专门用以包粽子;她还会像变戏法一样从米缸里变出一小袋糯米,放到水盆里泡透,再拿出绣花功夫包成粽子,使之个个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由于母亲的巧手操劳,每逢端午节,我们总能够像饕餮一样肥吃海喝一顿,直把肚皮撑得溜溜圆。

现在想起来确属不易。如果把那个年代的端午节比喻为一杆秤,称量出来的无疑是农家的贫穷。

1981年,14岁的我考取了霍邱师范。作别父母,远离家乡,浓浓的乡愁始终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每逢佳节倍思亲,入校后第一个端午节那天,心情格外沉重。

为了排遣抑郁,我和一位最要好的同学偷偷跑到校外的小饭馆,第一次领略了白酒的烈性。几杯老酒下肚,两名醉汉回程。我们把一滴滴泪水抛洒在弯弯曲曲的油路上,抛洒在深深浅浅的脚印里,抛洒在高高低低的歌声中。那时候,端午节这杆秤称量出来的,自然就是游子的乡愁。

毕业工作几年以后,我有幸调入县城,进了机关,衣食无忧,天天都似端午节。加之各类洋节蜂拥而至,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知不觉中,对传统节日的感觉有所淡化。但毕竟身处淮畔小城,民风民俗尚算古朴,对端午节还是不敢忘怀。因此,端午那天,除了自家搞得热热闹闹外,总喜欢编写手机短信,用拇指轻轻一按,给亲朋好友送去节日祝福。

而让我惴惴不安的,则是每年总有一些都市里的亲友,都回信息说自己忘记了这天过端午。每当看到这样的信息,我总觉得,端午节这杆秤,还着实称量出了传统的瘦身甚至遗落。所幸国家已有对策,从去年起,将端午节等节日确定为法定假日,也许能够以此唤得传统的回归吧。

如今,又是夏天,又是五月,端午节这杆奇特的秤又将称量出什么?我虽说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万变不离其宗,这杆秤称量出来的,永远都是生活的重量、人生的甘苦和时代的发展变化。

三、各地的民风民俗?

广东的

端午划龙舟、包粽子

中秋拜月亮,吃月饼

四、介绍一下扬州的风俗?

扬州过年期间的风俗

办年货:扬州以往从腊月初八到次年正月十八都算过年,置办年货为年的前奏,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年货可能就是一桌难得吃上的好饭菜,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家庭甚至把购车、全家出游纳入年货购置计划。

送灶神:送灶,有“官三民四龟五鳖六”的说法,扬州人送灶多半在腊月二十四。传说灶神要在廿五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功过,所以,廿四夜主家都要烧香“送灶”,求他“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

忙年蒸:“进了腊月门,扬城千家万户忙年蒸”。因为“年蒸”有蒸蒸日上的寓意,将蒸好的包子堆成元宝的形状,称之为“堆元宝”,这就是希望来年能够财源滚滚。

挂年画: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清代扬州是扬州画派产生地,很多文人画家也直接参与了年画的设计,扬州年画文人气较浓,线条遒劲流畅,飘逸优美。

贴春联:春联,源于“桃符”。“桃符”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的说法。中国的第一幅春联是这样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直到宋代,“桃符”才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正式称“春联”则到了明朝。

守岁火:守岁火也叫守岁。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扬州人有除夕“封财门”的习俗,也就是守岁时将家中门关好,在门缝贴上剪有铜钱纹的红纸,有的还会挂上芝麻秸,寓意新年开门的第一眼,就看见“节节高”。年夜饭前要 “敬祖宗”,传说除夕夜神仙和祖先都会降临,人们要在庭院里燃香拜接,谓之“接神”;家中设下供案、挂祖宗“容像”、次第礼拜;祭祖后,才在欢声笑语中吃团圆饭。

年夜饭:传统观念深厚的扬州人非常看重大年三十晚上这顿团圆饭,在外的亲人无论旅途如何困阻,也要千里迢迢赶回家团圆;就算有人来不及赶回家,也照样给他放上一副杯筷。春运、民工潮,都和这个晚上联系得最紧密,因为这是人的回归,也是亲情的回归。

拜大年:每到过年亲朋好友和邻里要互祝新春,旧称拜年。古时又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施礼道贺。古时,倘若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压岁钱: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用手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就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作“守祟”。到了年三十晚,有一家夫妻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祟”吓跑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迎财神: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处于水陆交通要点的扬州格外注重这种既主商旅又主财运的神仙,正月初五是新年第一个“五”,便被附会成五路财神的生日了。大王庙里夫差、刘濞两位吴王因是扬州城兴建和兴旺的关键人物,也就成了扬州特有的财神。

闹花灯:花灯,又名“彩灯”。扬州一带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指正月十三晚上灯吃汤圆,正月十八晚落灯吃面条,人们期望能从“圆圆满满”直抵“顺顺畅畅”。扬州曾搞过几次大型灯会,好多地方特色表演也穿插其中,旱船、秧歌、板凳龙,每一种都很精彩。

看年戏:年戏是年节里最跳跃的音符,各地过年都有唱戏或看戏的传统,如社戏等。在民间更广泛的娱乐形式还要数龙灯、狮舞、划旱船、踩高跷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