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的习俗?
一、商丘的习俗?
在河南商丘,这个地处中原,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整理了河南商丘的过年习俗。祭灶
祭灶,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一项在商丘境内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民俗活动。20世纪70年代前,绝大多数家庭的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境内民众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备受崇拜。灶王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神龛的人家,也有将灶王爷的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画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腊月三十
腊月三十,吃扁食,贴门对。腊月三十(小进二十九)是阴历年的最后一天,是日又叫除夕。一般民众要在除夕贴门对。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的穷苦人家也有在除夕的前几天(腊月二十四五或二十六七)就贴上门对的。因为境内有贴上门对就不准上门要账的习俗,如果欠债人贴上门对后,债主仍上门要债,反而是要债人违反了习俗,要受众人的责问。商丘大多数地方的男子都要上坟烧纸、燃放鞭炮,敬请故去的先人回家过年。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起五更,放鞭炮,吃扁食。一家人所吃的扁食中,有一只扁食中包有铜钱或镍币,谁吃到了预示谁在新的一年中运气好。吃过扁食,磕头拜年中,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中未婚男女压岁钱。磕头时,先给天地牌位磕,然后给历代宗亲牌位磕,磕完后再给长辈磕头,先高辈后低辈,先长后次,先男后女,先喊称呼再磕头,一人一个,磕完家里人再去给本家磕头。
娶了媳妇的男子在给本家的长辈磕头时要端扁食(长辈两口都在的端两碗,失去一个的端一碗),磕了头,长辈倒了扁食,要回赠晚辈一些食品。磕完本家的长辈,再去同族的长辈家磕头,最后是与街坊邻居中的长辈磕头。20世纪70年代后,也有不磕头而行鞠躬礼的。磕完头后,男子要到家庙或宗祠中拜祖宗,拜家族。拜完,由族中的执事人发给花生、红枣等食品。
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为走亲戚串朋友的日子,其中初二至初六为走访至亲的日子,初二至初九为走亲串友的高峰日。至于初几该去何亲戚家,境内各县(市、区)间的礼俗又不相同。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叫破五。民间传说,正月初五,姜子牙封其妻为穷神,命其妻见破而归。境内民众为摆脱穷困,害怕碰见穷鬼,就把正月初五叫做“破五”,使穷鬼远离,好招财进宝。破五如同小年,也很隆重,绝大多数家庭捏扁食,叫“捏碎”,有些家庭主妇边捏扁食边说:“捏、捏、捏,破破碎碎都捏住。”捏到最后,剩下一块面,擀成一个大面片盖着剩下的扁食馅,象征着把破破碎碎全部包住了。破五当日不能用剪刀,要把剪刀收藏起来。是日,不能打碎碗、盘等物品。是日,可以走亲戚。
二、河南项城民风怎么样?
1 河南项城的民风较为淳朴。2 这是因为河南项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很多人还遵循着传统的礼仪和文化,因此民风相对较为传统和淳朴。3 此外,河南项城还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习惯,例如清明节的“踏青”、农历正月的“祭灶”等,这些也是淳朴民风的一部分。
三、河南人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
1.河南长期以农业为主,自古农耕经济就相当发达,大多数人抱有“重耕稼、鄙商贾”的观念。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造就 了古朴厚道的民风和自然亲切的乡情,但也养成了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封闭保守意识。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古旧的小农意识正被逐渐淡化,河南人不再满足 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 头”的田园式的家庭生活,他们正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重塑河南人的形象。
3.河南人讲究礼仪,无论日常相见、迎送、借还、庆吊以及生育、成年、婚嫁、寿诞、丧葬等,都很注重礼节和仪表。知书达理者受人尊敬,有“礼多人不怪”的谚语。
4.河南人好爱少林功夫。河南人胆量过人,从而也出了很多亡命之徒。
四、河南有哪些民风民俗?
河南有哪些民风民俗
河南特色的风俗像是:过年祭灶日,结婚需要压床,还有敬酒的时候是需要敬一个端两个。所谓的过年祭灶日,简单来说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需要送灶神,也就是祭灶日,在这一天当地的人会去赶集买灶糖,然后晚上的时候就会祭灶神,过了小年之后,年味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就会开始清理灶台,打扫房屋,并且购买各种年货的。所谓的压床就是男女在结婚的时候,头天晚上新郎或者是弟弟需要到新床上去就寝,这就是压床。还有喝酒的习惯是敬一个端两个,就是来客人了,主人需要向客人敬酒,敬酒的时候主人喝一个,而客人需要喝两个。
牲口节(七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 “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补充资料:
牲口节(七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 “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 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 活动。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 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五、河南民风民俗的资料?
祭灶节的祭灶送神活动,结婚需要压床,端午节包粽子和吃粽子,元宵节猜灯谜,龙抬头节采野菜,包饺子等等
六、怎么和河南人打交道?
上有九头鸟,下有湖北老。用两句话形容每个省人的性格特质。而河南人在前些年全国名声确实不好,在上海江苏折江一带招工据说拒绝招收河南人。 在新疆流传防火防盗防河南的口头禅。本人曾在一档电视节目里看到过河南省长讲话,为河南辩解正名。例举古有花木兰,近有焦欲禄等英雄。号召国人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河南人,为河南人回复名誉。河南人只所以留下不好的印象有历史,有背景,有个人等原因。从历史原因分析,河南比较贫穷,出门乞讨要饭的多其它省分。据传在前些年每年秋收后把粮食存起来不吃,然后有公社大队出具证明集体外出讨饭,遍布全国各地,这样一来在全国留下负面影响。由于献血卖血整个村庄大人小孩染上艾滋病。这是社会及环境形成的。就个人而言,与河南人打交道心里总持有戒心,用句土话讲比较滑头,不注意就会上当吃亏。与河南人打交道诚信不足,不容易交心,很难成为知心朋友。这是我本人的一点体会。当然打击面不能太大,不能全面否定,那个地方的人都有好有坏。
河南人民绝大多数是好的,坏人那里都有,河南多一点而已。建议河南省开展:“扫黑打非,打假治乱,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下架“老家河南”,构建“诚信河南”;如此,河南必强。亲眼见的,城中村门面卖面,对门院子里进去个收破烂的,听口音就是那的人,不一会出来了,手里端着个就钢精锅还冒着热气,咱那时刚进城,看见了还心里想,城里人就是有钱,新新的锅就不要卖给收破烂的了,但是没过一会儿,对面院孑跑出来一个女的,慌慌张张的左右张望并问我见谁把她锅端跑了,锅里还炖着给老公和孩子中午吃的鸡,因为租的房子小,用蜂窝煤炉了在门口炖,她在房子蒸米饭,一眨眼个功夫,出来不见锅了,[捂脸][捂脸]我这才恍烈大悟,愿来这不是收的破烂,而是偷的,真他妈缺德,从此对某地人再没好感。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在苏州,上海,武汉,深圳,广州,东莞,佛山,遇见太多河南人,真是又小心眼,有狡诈,又心黑,素质又低,还爱抱团搞事,现在苏州,深圳,东莞,佛山的工厂好多不要河南人!接触过的河南人除了信阳人不错,其他能接触的,能玩的是凤毛麟角!
这是病,得治!
我上学时,一个女同学,商丘的,他爸还是个行长,她跟男朋友在学校或者外面吃饭,偷人家盘子,毕业时提了一个大提包,同学看她提的挺费劲,就要帮她提,结果俩人挣来让去的,不巧包带给断了,哐的一下打碎一地,把包都给撑烂了!还有一女同学,周口的,和我们宿舍一同学谈恋爱,谈了一段,天天来我们宿舍挤他男朋友的牙膏,洗衣粉也是从来不买用男朋友的,到后来吃饭都是刷男朋友的卡 ……,后来结果可想而知,男朋友受不了这种行为,就吹了!这是我走上社会之前认识的仅有的两个河南人,还是女孩子!在广州海珠区客村立交下面有个城中村叫新市头村,里面大部分人是河南固始人,他们全家男男女女全部以销赃为生,主要是电动车,电三轮,都有十几年了。现在警方严厉打击每天村口停一辆警车,有便衣抓人再也看不到卖电动车人了。我公司院里种的苹果梨杏桃几种果树,当景观树了,领导的意思是既可以绿化院落,员工又可以下班后看见熟的摘几个尝尝。没想到几个安阳驻马店的员工在特么苹果刚刚长到核桃那么大的时候就嚯嚯了好几百个,我就想问问,那么小的苹果好吃吗?梨树是专门选的那种大脆梨,长熟了有两个拳头那么大,开梨花的时候他们站在树枝上又跳又摇,花都落了,树枝也断了。真是醉了,损人不利己。现在所有的树都用监控看着,谁敢摘罚款五百。成了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