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贵州人过端午节的习俗?

2023-06-11 08:05:3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贵州人过端午节的习俗?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因此,过端午的习俗也和端午节本身的习俗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贵州的汉族过端午节,其民俗活动和其他省份的汉族没什么两样,各家都会用糯米包成三角粽粑(也就是粽子),同时备酒菜用以祭祀。人们也会到野外采摘艾草、菖蒲悬挂在门上,喝雄黄酒,以此健体避邪。有的家庭还会采百药煎水洗澡。据说端午节时无闲草,山上野草都是药,都可防病、治病。手巧的妇女用小布片包住一些草药做成香包,挂在小孩胸前防病。晚饭后,大家相约一同出去游玩,这叫“游百病”,意思是游一游不生病。同时还有端午吃“杏”的风俗,说是“端午吃个杏,一年到头不生病”。

除了汉族,贵州的土家族也过端午。据说,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而巴人是一支在商周时期活跃于今四川达州、重庆等地区的族群,并与古蜀国相邻,巴人在夏朝时建了巴国,国都最初是夷城(今湖北恩施),之后迁到了丹山(今四川叙永)。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聚居又小杂居”的土家族人,形成了过端午的民俗文化。

在贵州沿河,“端午”被俗称为“端阳”。“端阳”有大小之分,五月初五是“小端阳”,五月十五是“大端阳”,对于土家人来说,两个端阳都很重要,因而,他们至少要过两个“端阳节”。而在某些土家族地区,甚至要过三个端阳,分别是五月初五的“头端阳”、五月十五的“大端阳”和五月二十五的“末端阳”。

沿河的土家人过“端阳”,较为注重的是“小端阳”。这一天,除了要包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到江边祭祀外,还要在自家的堂屋祭祖烧纸,这和汉族民俗相同,估计是民族融合中形成的习俗。而不同的是,在祭祀时,土家人要将堂屋打扫干净,堂屋香火的大桌子上从外向内,摆放三盘不同的荤菜,三盘粽子(粽子要去掉粽叶),三杯酒,三双筷子搁在粽子盘上,筷子头向内。而在堂屋的大门外左侧,还要摆放一杯酒,三种不同的荤菜和粽子盛放在一个碗内,碗上摆放一双筷子。堂屋内外都要摆放香烛纸钱,一般香烛先点燃,家中男主人在堂屋内拿着纸钱朝大门外作揖三个,再向堂屋内香火作揖三个,就开始烧纸钱了。祭祀完毕后,一家人才能围坐在一起吃饭,在此之前都是不准先吃饭的。

另一个和汉族类似的民俗,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龙船竞渡。得益于乌江穿城而过,加上县城下游的彭水电站和县城上游的沙坨电站相继投入使用,曾经“乌江滩连滩,十船九打翻”的景象已变成“高峡出平湖”,曾经用作龙舟的“歪屁股船”已被专业的龙舟替代,如今的龙船竞渡一年比一年热闹精彩,参与和观赏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龙舟游行和欢呼庆祝时,土家人还会跳起传统的“摆手舞”。

此外,作为节日,沿河土家人过端午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娘家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一同过节。娘家在女儿、女婿回来共度端午良宵时,女儿、女婿要背来糖、烟、酒、面条和猪肉,作为“五色礼”敬献给岳父母,这叫“拜端阳”,和春节“拜年”一样。岳父母则准备好粽子等食物来款待。女儿、女婿回家时,娘家要送两把花雨伞,俗称“鸳鸯伞”,这象征着夫妻风雨同舟、忠贞不渝,感情天长地久。

除了土家族外,随着民族的融合,像仡佬族、布依族等也有相似的端午节习俗。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有些人将水族的“端节”和端午混淆在了一起,这个要分清楚,因为水族的“端节”并不是五月初五,而是从农历八月一直持续到农历十月,那是水族“辞旧迎新”的节日!和端午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也影响广泛,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也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习俗-游百病?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  ●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西北一带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天长日久,形成传统风俗。《临潼县志》载:“十六夜,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近代也有白日游走的,时间拖到正月十七日。《韩城县志》载:“十六日,游女都集柏树下。十七,以残炬送道旁,谓送毒虫”。  ●此活动现已逐渐推及老年人和多病体弱的人,甚至小孩子也在这天游走。时值开春后不久,万事更新,人们三三两两,出外游走,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是游走的人们,他们边走边看,有时还边走边唱,精神为之振奋,通过野外游览,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豫北地区的“游百病”一说,又与以上不尽相同。在安阳、鹤壁、濮阳等地,一过大年初五(破五),人们要四处游玩,登山、远足,以祈来年身体康健百病消,俗称“游百病”。

三、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一、端午节的来历

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二、端午节的习俗

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4、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6、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扩展资料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四、贵州端午节放假时间?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纪念屈原先生纪念日、放假一天

五、贵州黔南的端午节历史?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各地都围绕着包粽子、祭龙、祈福、消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同时也是一年当中与家人团聚的佳节。

在我们贵州,不同的少数民族也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在黔南的布依族,包粽子、喝雄黄酒、舀井水洗身祛病、布依族青年男女唱山歌等,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习俗,让端午节这个节日我们这里体现得丰富多彩。

六、有关端午节贵州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许多活动,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喝雄黄酒等。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端午节又叫“诗人节”。而挂菖蒲、喝雄黄酒,则是为了避邪。这一天,奶奶在家里包粽子,我也学着包,一开始包动作很笨拙,总是包不好,后来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包粽子,奶奶还夸奖我包得好呢!我心里美滋滋的。

七、在贵州毕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答:毕节的端午节习俗有以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威宁,端午节,各民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彝族是根据阴阳八卦的阴升阳降而定的节目,是日清早,兴放牲口,下午到百草坪集会,对歌、赛马、喝羊肉汤;苗族的端午节最先是对战争的纪念。实指苗部落和沙部落之战,苗族部落战败离开故地,次年为纪念阵亡将士,举行祭祀活动,原属悲愤节日,但经过迁徙转入定居后,加上谈情说爱色彩,称为“花山节”。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族人民都同汉族一样,把农历五月初五这天称端午节,俗称端阳,相传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自沉汨罗江的屈原,习俗有吃粽子,悬挂菖蒲,菖蒲叶似宝剑意驱邪,涂洒雄黄酒,采药,游百病。

赫章

在端午节前后,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其意是扫墓,后辈到祖先的坟边除杂草,铲一些新鲜的土在坟山,然后在坟上插上一株杜鹃花。

纳雍

一年一度的端午时节,新房乡神仙坡就会变得热闹非凡,大约有5万多人将不远万里汇聚于此。其中黔西北、黔东南、滇东北的少数民族就有不少,他们从很远的地方赶到神仙坡来寻亲会友,同纳雍县的苗、彝等少数民族同胞欢度佳节。这一天,跳芦笙舞、斗牛、赛马、对歌等各种娱乐活动会在神仙坡各展风采。

织金

苗族的花坡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个好去处,在苗族相对聚居的地方选取一座或一片大山,种上花树,约定日子,纷至聚集一起,吹起芦笙跳起舞,唱起深情的苗族山歌,花坡立刻成为欢乐、幸福的海洋。位于龙场镇与化起镇交界的以支,因于每年的端午节跳花, 故又称五月端午坡。

大方

每年的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早早吃完晚饭后,便从东南西往北结伴而行,这种民间活动叫“游百病”。据祖辈们传说这种活动可以祛除百病之灾,因故为“游百病”。

大方“游百病”的过程是以各家各户为起点,往北而行,一路上凡属各自亲朋好友、同事等都是一路邀约结伴而行,使游动的队伍越来越大,蔚为壮观。大方“游百病”一般从下午六点起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多才结束。

七星关

过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在自家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等药草。另外,在饮食上也很特别,除吃粽粑之外,七星关区人还喜欢吃红蔊菜、泡大蒜、煮鸡蛋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