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的民风民俗
一、独龙族的民风民俗
建筑
独龙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的矮楼房,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数十根园木自下而上垒积固定成墙,顶上覆盖茅草或木片,在离地面二、三尺高处铺以楼板。形成矮楼,木楼一般只设一道向东的小门,大小仅能屈身而入,房屋四壁无窗(现已有开窗的)。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形状同木楼,不同的是用料均为竹子,四壁亦用竹篱笆,并多在竹楼前后开门,架以木梯。两种房间内部都置两个以上的火塘。火塘有设在房内两边对称排列的,也有设于房内四角的。家内长者的火塘设于上方。由于设一个火塘就象征着一个小家庭,故子女结婚后,就要在房内新设火塘。已婚子女只是围着自己的火塘而睡。并不分家。如再有子女结婚,原来房子不够居住时,子女才可另盖新房,但新房必须与父房紧连。
服饰
早年衣着简单,男女都用自制的条纹麻布围身,用草绳或竹针拴结,通常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男子下穿短裤,喜在腰间佩带砍刀和箭包,妇女喜佩戴贝类或骨类饰物以及从西藏传来的银制耳环和戒指,女子有纹面习俗。男女均散发,前齐眉,后在肩上,左右齐耳。男女老少终年赤足。现男子多穿布制中山装,妇女着花布裙。
饮食
以玉米、小米、荞子为主食,副食有蔬菜、牛肉、猪肉及猎获的兽肉,喜欢吃鱼、饮水酒、喝茶和抽旱烟。吃肉习惯以烤食为主。家庭盛行主妇管仓,儿媳轮流煮饭,主妇分食的习惯。
婚俗
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恋爱自由,旧时父母包办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制,严格禁止家庭内部通婚。过去男子只固定与舅方家庭联姻,形成较固定的联姻集团。婚姻制度上保留原始群婚和对偶婚的残余,盛行过妻姐妹婚和转房制习俗。
葬俗
实行土葬。
二、神木有哪些民俗文化
荡秋千、滚铁环、跳绳、推车、负重爬坡
三、房县文化习俗有哪些?
房县过中秋习俗,则是家家备美酒佳肴,全家聚餐,称“团圆节”。晚上置桌于室外,备月饼、糕点、水果、黄酒,边吃边喝边赏月,有句俗语说:吃月饼喝黄酒,越吃越有味。有些还邀亲友登山观月或泛舟赏月。中秋之前,已婚和未婚女婿备烟酒送岳家,称“拜八月半”。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以象征团圆、和谐、吉祥寓意的独特文化内涵,给人以恬美温馨的心灵感受。它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古为“祭月拜月、庆祝丰收”的时刻。因中秋夜月亮丰盈、月色皎洁,诗意的中国人把对生活的期盼寄寓其中,赋予中秋节“团圆”之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夜,人们仰望圆月,渴望与家人团圆,所以,中秋又有了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团圆节”。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一块月饼圆圆满满,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无限亲情乡情,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金乡的风俗习惯,不少于四百字。
金乡的风俗,老人66或80岁的时候,亲戚朋友在正月初六或初八,前往祝寿,祝寿的礼物包括寿联、糕点、猪(羊)肉、寿面、寿糕等。中午时分,在大门口燃放鞭炮,然后,设宴款待亲友。
老人73岁时,子女亲友在年前送鲤鱼,俗话说:“七十三,吃鲤鱼窜一窜”,以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多福多寿。
贺生子 生子是人生一件大事,子女出生第六天,亲友送来糖、小米、鸡蛋等礼物,外婆家还要送衣衫、被褥等,以表示祝福。主家设宴招待来客,是为“喝喜面”,客人临走的时候,主家回赠红鸡蛋。在孩子百日的时候,要让孩子“抓周”,用盘子盛着刀枪、笔墨、书本、针线、农具等物品,让孩子用手去抓,抓到什么,就意味着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现在“抓周”的习俗已不多见,家长在孩子百天的时候会带着孩子到专业的儿童影楼里为孩子拍上一套“百天照”。
社交
清朝时候,老百姓见到官员要称呼“大人”,行跪拜礼。朋友见面,男子行拱手礼,女子行万福礼。民国时候,废除跪拜礼,改行鞠躬礼。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官民、男女相见,一律握手,称呼同志。见年长者,男称大爷,女称大娘。现在,官员以及普通会见,一律称呼先生,行握手礼。
家庭习俗
旧社会,全家从父,父亲是一家人的主宰;无父则从兄,“长兄为父”。妻子从丈夫。建国后,大家庭逐渐解体,家务事多由父子、夫妻商量处理。儿女讳言父母之名,说到父母的时候用“上某字”或“辈占某字”等。为新生儿女取名,忌讳与长辈同字或同音。
作父亲的不能随便出入儿媳妇的房屋,兄长也不能出入弟媳妇的房屋,跟弟媳妇、侄媳妇,不能开玩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上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化,全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彼此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关爱,才能家庭和睦。
旧时,子继父母产业,女子无继承权。没有儿子的,由近族多子的家庭继承家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后,子女平等,女子一样可以继承家庭产业。现在,有的老人把财产不光留给子女亲朋,还有的把财产捐给社会,让财产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