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西安有座大阿弥陀寺散文

2023-03-23 09:04:40  来源:网络   热度:

西安有座大阿弥陀寺,在灞河附近的白鹿原下。随着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问世,大家不仅知道了白鹿原,也知道了白鹿原北麓那座深不可测、大似唐苑、胸若佛怀、美如天宫的“大阿弥陀寺”。

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佛堂高耸,佛塔林立。纵观寺院,可用“大”、“秀”、“博”、“广”四字概括。谓其“大”,是因她占地300多亩,异常宽阔;言其“秀”,是因其山青水秀,树茂花繁,百鸟鸣幽,寂静怡人;道其“博”,是由于她与民风民艺为伴,有其浩繁的佛学内涵;说其“广”,是由于她广收四方佛子,广纳各界贤才,精于佛学研究,广播佛家学理,像是一座人才济济、高僧满门的佛教学院。

离她不远处,是汉文帝陵的所在地。给这里增添了浓郁的佛学氛围和无尽的人文内涵。文帝刘恒,宽厚仁慈,以孝为先,体恤于民,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成为显赫的一代明君。佛教最讲孝道,文帝刘恒,就是中国“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故事的主角。在此建寺,是颇有尊佛行孝意义的。

我与该寺有缘,情感笃深。早在2003年8月,就来此观光,目睹并参与了规划扩园建寺的有关工作,见证了他的起步、苦熬、发展和兴繁的流程。

何以有缘来此?是因我在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担任主席一职时,认识了一位叫“广平”的居士,是一位热心于艺的文化人。他是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是迷恋于包括佛文化在内的民间文艺的爱好者,写作、发表有不少的诗词歌赋、散文论著。时,知他钻研《金刚经》,很有见地。每每与我谈其道学佛理时,宏论高深,令我敬佩,随之情谊加深,成为挚友。

他,就是“西安大阿弥陀寺”寺址――原“灞陵山庄”的策划者,也正是如今作了“西安大阿弥陀寺”住持的释广平法师!

我还相识一位女性居士,善诗文,好歌唱,长于写作、编报,她送我许多由她亲手编写印制的佛经小册子,简明扼要,方便阅读,记得当时我受其感染,还将其中的《三皈依》填词于西安鼓乐的同名曲调之中,供人演唱欣赏。她,就是后来做了该寺尼众院监院、《大阿弥陀》报副主编的释广如法师。她也是西安大阿弥陀寺建寺策划、实施的人。

如此说来,的确有缘。其缘由、缘事,还得从头说起。

那时,我刚从北京参加文化部一个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会议归来,正筹备举办“陕西首届大学生艺术节”,得他鼎力相助,使工作有了起色。首先,他推荐了一位与他要好的作家、音乐家王维耕先生加盟我会,给我帮了大忙。这位因写作、发表了震惊世人的“周至楼观台吊桥倒塌死伤多人”报告文学的青年作家,不仅发挥所长,担任我主办的《秦风报》常务副主编,还慷慨解囊,解决了当时艺术节资金不足的棘手难题,使我第一次感到他俩的慈悲佛心。40多所大专院校参与的大学生艺术节11项评奖的顺利举行,是与他俩的热心帮扶,密不可分的。激动得我给当时山庄的广平君和王维耕各写了一首赠诗,述己所感(见本文“附记”)。

广平君早在2000年担任灞陵山庄总经理时,便提出在山庄建立佛光园,修建百米大佛的构想。2005年正式开始创建大阿弥陀寺。2006年请高师来西安掌舵,共同开山建寺。法师慈悲智慧,巧把尘劳作佛事,统领两序大众,落实“入佛知见,依教奉行,以戒为师,修行第一”的建寺方针,为建设四众十方大丛林,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并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兴建人间佛教新愿景。

初来此地,得知他们已投资数百万元资金,建起了山庄门楼、办公楼、八角楼、膳斋园、综合娱乐园、东湖水上舞台、天梯、望远双亭及多面窑洞等主体工程。其自然保护和人工种植的核桃岭、枣林坡、樱桃凹、杏树沟、灞柳坪、葡萄长廊等自然保护区,亦初具规模。这,就是新世纪交替之时、寺院开创之初的“广平之绩”。

时,目睹灞柳,凉风徐徐,耳听经韵,鸟鸣伴声,只觉心旷神怡,煞是舒心,遂拟一十六景如下:

白鹿原头,青凤和鸣,文帝坐帐,东湖舞榭,西湖稚影,寿星醉卧,吉象出山,黄龙摆尾,天梯御道,斋园膳宇,双亭远望,三秦揽胜,回音掌语,灞柳垂丝,桑梓果岭,田家草舍。

上述景观,有的是依景实写的,有的是照景想象的,还有的是想重新加工、添置的。这一切,都说明那时的我,对这里的的自然景色,是多么的欣赏、赞叹和迷恋!

我最喜欢爬那一级一级的“天梯御道”,竟然不顾年老力衰,一步一步地爬到天梯顶头,回望足下,一片秦川风光,尽收眼底,只觉气象万千,心旷神怡,不禁遥思汉唐时期的长安盛世和灿烂光辉的佛教文化,是无比的骄傲之情哦!直至返回山下,还不时地张望我所爬过的那条通天之路,是如何的陡峭迷人!

出自善心,也出自职业的本能,我向广平吐露了我心中一个大胆的构想,即绘制一幅“将最具古长安特色的佛教文化与西安古老的民间文艺(如民间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剪纸、皮影、泥塑、石雕等)的保护、传承、发展、繁荣紧密结合”的蓝图。这是因为,几千年来,所有民俗活动,多数都是与佛教文化相互依存而发展着的,如讲经、劝善、唱戏、皮影、工艺等许多文娱活动,都是在佛寺、法会期间举行的。

我的想法,得到了广平居士的强烈共鸣,于是,我俩就有了另外十六景的设计,这就是图谋实现的属于人文景观的十六景:瑰宝琼楼、曲苑书亭、茶棚酒肆、布艺悬枝、皮影柔声、字画长廊、剪纸明窗、上轿登山、乡间嫁娶、高坡野唱、草坪牧马、旷野秦声、古庙幽钟、佛院吟声、百鸟朝凤。

既然说了,也就做了。

2003年9月27日,在广平君的支持下,《中国曲艺志?陕西卷》编写座谈会在灞陵山庄召开。大家对这座优美的编撰文艺志书的高雅环境,十分满意。

后知广平君于2005年正式剃度出家,精心从师读经,深研佛理。

2006年3月来此,我组织西安大吉昌鼓乐社,参与了由释源慧方丈念佛开示的盛大法事活动,目睹了法师们精到的执法事的全过程,看到来自甘肃、河南、沈阳及本省商洛、武功、蓝田、临潼及西安信众千余人参加的法会盛大场面和千鸟放飞的舒心之举,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佛识。激动得我紧紧跟踪,录像四集,保存了该寺难得的珍贵资料(见及)。

再后,知广平君于2007年,在上本下焕长老座下受具足戒,潜心佛学研究,荷担如来家业。

当我今年7月28日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已经是这里的“住持”了。一进佛门,便四下张望,见这里已焕然一新,美不胜收。除原有佛门、天道、双亭、八角楼、膳斋园和一排排的窑洞建筑外,许多新建,拔地而起,有念佛堂、地藏殿、地藏阁、弥勒亭、三面观音及弘法广场等等。他们高耸于蓝天白云之下,展现出金光闪闪、四壁辉煌的.大气之象,给人以“佛光普照”、“祥云曼舞”之感。怀着虔诚的敬佛之情,我等逐一参观,不由得惊讶称奇,赞叹不已。心思,若非源慧、广平、广如等大师们尊佛敬佛之慈悲之心,何有此济世活人的盛大之举?

最动心、最使人叹服和敬仰的是,在广平、广如等大师的精心安排下从事的送“往生”的善事。用现今的语言说,就是对年老人的“临终关怀”。

目前已吸纳陕西、浙江、安徽、江苏、广东、广西等20多个省份的有缘人安养入住,送去“临终的安慰,关怀和指导”。寺院建设的涅城及两期老居士安养住房,为老年居士的修行创造了良好条件。该寺组建了7个念佛组为修行人“临终服务”,同时开辟电话为“临终”人开导。目前,已为美籍华人张国华及各地比丘、比丘尼、居士共109人实施了临终关怀救助,依照佛教仪规,使临终人安然离世,坦然安归。此举广受称赞,深得好评。在我们参观时,就目睹了那个揪心而感人的场面,至今难忘。

回顾2003年8月我初来这里,时隔整整10载,真乃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在一个小得出奇的居室,我陪同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燕女士,拜会了与我阔别多年的广平高僧。他,身直如树,红光满面,还是那样的朴素,平实,随和,谦逊,只是多了些睿智,思谋,精论,广识,还有对佛教文化研究的高瞻远瞩。从他富有真知灼见的佛理箴言中,可以看出,他俨然是一位经纶满腹的佛学大师了。比起十年前的他,简直判若两人。无怪乎他去年赴澳门弘扬净土法门的讲学活动,是那么的引人入胜,倍受欢迎!

闲聊中,我等静静聆听,受益匪浅。

我们一边吃着西瓜,一边高谈阔论,其语不尽,其情浓郁,其味甘甜。谈汉唐时期的佛教文化,谈长安民间的社火戏曲,谈西安鼓乐中的佛曲内涵,还有流行于长安地区的梵呗、经韵、劝善、佛歌等等,眉飞色舞,不亦乐乎。在大师的陪伴下,我们同到膳斋园用膳,吃素食,饮浓茶,唱佛歌,清淡味美,悠闲自得。

不禁慨叹:又时隔七年,此地、斯人,竟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实在令人兴奋,欣慰。看了这些,使我笃信佛力之大,群心之坚,善心之美和佛事之兴的了!

随后,我常去那里向佛学大师们求教,遂对未来全方位的佛寺之兴、佛学之承和佛艺之繁荣昌盛,深信不疑,并寄予誓愿随心的祝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