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扶余人祖先是谁?

2023-03-04 05:48:51  来源:网络   热度:

扶余人祖先是谁?

扶余人是汉朝到唐朝时期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不过与匈奴和突厥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扶余存在了近600年的时间,不过后来随着扶余国的灭亡,逐渐消失了。大体上扶余之后的走向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是被鲜卑慕容氏掠走,

第二类是投奔于高句丽,

第三类则是成了粟末靺鞨的一支。后来的高句丽也是扶余人为主体建立的一个国家,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统治阶层也是扶余人。

相传日本人的一个重要部分的祖先就是汉朝以前的古扶余人途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的。因此,现在有一种说法,韩国和日本有人认为这个民族是他们的祖先。

扶余约活跃于中国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时期。最开始在东北的扶余人有八万户,之后增长到几十万。高句丽是在西汉时期由扶余人朱蒙所建。

后来慢慢的发展,一度成为了非常强大的国家,不仅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展开争雄。与中原王朝隋、唐爆发多次战争。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后来另有一支扶余部落南迁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慢慢由部落发展为了国家,这就是百济。所以高句丽和百济可以说都是扶余人建立的国家。

临城镇的传统民俗

(1)临高角 从临城北门顺着平展的柏油马路向北方向驱车约10分钟可到达闻名迩遐的“临高角”。这里的海水沙滩、白帆、蓝天、白云、灯塔、绿荫、游客,编织成一幅富有浓郁热带海边风情的锦帕。海水清澈见底,没有异味;海底平缓,沙洁无泥,酥软如毯;金黄色的沙滩,宛如镶在海边的一条望不到头的金带,从高处腑瞰似是一勾新月落在大海和绿林间。海角三面环海,岸角顶端有二百米多长的天然拦潮大堤直伸大海,古人称“仙人指路”。海角有二湾,东边的叫大鹏湾,西边的叫龙豪湾。二个湾有两二不同的性格,龙豪湾一年四季风平浪静是一个天然避风港;大鹏湾每逢秋季,海风呼啸,巨浪滔天,哗哗作响,故有“南海秋涛”之称。1998年9日,原海南省委书记许世杰,曾到此游览,有感于景色的壮美,挥毫写下“临高展翅大鹏飞,双翼掠波接翠微。东海巨涛迎旭日,西湾似镜映斜晖”的诗句。 “临高角”区域有一望无边的古沙丘和每隔五公里设一座烽火台遗址。海南早期与内地通商的博顿港、琼海关也在“临高角”的腹地。临高灯塔是“临高角”中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该塔是船舶进出琼州海峡西进口的海峡助航标志。它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93年),由法国人制造。塔身为红白相间的圆形熟铁圆筒体,高22米。该塔原由南海舰队负责维护管理,1982年由海南海事局海口航标处接管。1997年5月国际航标协会(1ALA)把临高灯塔列入“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为纪念保护世界文物,国家邮政局将《临高灯塔》作为特种邮票发行,并于2002年5月18日在临高角举行了邮票首发式活动。 1950年4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在此登陆解放海南岛。为纪念这伟大的壮举,海南省人民政府1995年在解放雄师登陆处,大鹏湾旁,竖起一座“热血丰碑”。它像神兵从天降,使人肃然起敬;它像猎猎战旗,引人向前;它像频频号角,催人奋进。近几年临高政府也在此兴建起“解放海南登陆纪念馆”意在让人们永记历史。 “临高角”充实了内容,增强了魅力,游人与日俱增,成为海南岛上一方热土。 (2)百仞滩

“百仞滩”位于临城东北方约四公里处。文澜江盘山绕岭汇集万泉之水流至此,被林林总总的石峰切成若干支流倾泻入海。滩头水势湍急,喧哗的水声数里可闻。两岸陡壁如砍似削,在翠叶绿水的陪衬下,宛如一幅天然国画。滩中布遍奇岩异石,传说这是当年临高名人林道玖用 “定身法符”将天妃婆的神鸭“定格”死在文澜江中的遗迹。难怪,滩水位降,它们露出水面,有的似引颈叫喊,有的似展翅欲飞,有的似拨腿想跑……,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或许是大自然的造化,给人类的一种回报。 “百仞滩”为临高八景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臣海名流涉足此地观尝揽胜,无不感叹于怀,赋诗题词,勒石留念。仅明清碑刻就有18处,历代名人感怀诗文有106篇,是我省罕见的摩崖石刻群。1962年我国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到此浏览,欣然挥笔写下传世诗句:“百仞滩头一驻鞭,层岩飞瀑万雷喧。文澜过此波澜阔,电站行将坝堰坚。瘅里悉村成往事,移山填海看今天。他时两岸芳林满,秋榭高吟出水莲。”1969年底百仞滩水电站竣工发电,颗颗明珠撒遍临高大地。 山迭翠,水秀美,文澜江早已“两岸芳林满”,倘如田老仍健在重游故地,又将怎样赞美你--“百仞滩”! (3)毗耶灵石、高山庙

高山岭吡耶灵石 “毗耶灵石”在临城西北部海拨191米的毗耶山顶。人们来到山脚要攀枝附藤,七拐八折,走完盘山羊肠小道,再顺着青石阶拾级而上,才能达到“毗耶灵石”。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汉建武二年,青州人王氏家居邑之南村。有长子名祈,次子名律,与邑人王居杰猎于山,倦憩石上,祈为石所啖,居杰引三刀不解。祈曰:‘我乃毗耶大神,隐此石室,以后可以纯白三牲,三载一祀’语讫,则神人两途矣,律与居杰归而谋之邑人,如期致祭。后人因之。乃知人因石而神,山因神而名也”。这是“毗耶灵石”的来历。因有此传说,无代延v元年(1314年)开始建庙祭祀。明洪武三年(1370年)敕封高山神为显应候。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张宏毅建官亭在岭下。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僧东明募建神祠于坛侧。清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董番建庙山上,定为高山庙。庙前的“天池”,似一面高悬在山顶的明境,多少年来,涝而不涨,旱而不干。何故,是否毗耶大神显灵?

高山岭高山神庙 “高山庙”自古名扬四方,历代游人不断,庙里香烟长年缭绕。庙的左侧竖立着元代廉访司范椁写的《高山毗耶大神祷雨有应记》碑文。新西兰史学家路誉,艾黎曾到此地考究。我国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1962年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临城全貌,北部湾滔天巨浪,乘风的白帆,乡村农舍,茫茫林海……,他感慨万千,留下“北部湾头云物诡,临高角上浪花驰”的名句。 1、临高人偶戏

临高木偶剧 在我国的文艺百花里,临高人偶以“人偶同演”这艺术特色卓然自立,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临高人偶戏起源于南宋,承载着临高的社文明一路走来,是临高精神家园中的品牌。临城拥有临高县木偶剧团、大众木偶剧团和南江木偶剧团,是临高人偶戏的直接守护者和传承者,每年演出近千场,受众约250000人次。 2、八音盘盅舞 临高八音盅盘舞将唢呐、椰胡、笛子、秦琴、板胡、三弦、喉管、二胡这“八音”和舞蹈演员手持的小盅、小盘、小钹、小锣表演时敲打的声音融为一体,很具特色,饶有丰趣。舞蹈章节的为:“双龙出海”、“马字转腾”、“两岸飞燕”和“葵花式”。音乐曲牌有:“南星”、“南灵”“两佛山”和“一丁金”。临城有五支八音盅盘舞队,凡是寿诞、节庆、升学、结婚、拜年等大喜日子均有表演活动。 3、民间音乐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广大群众创造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如万岁曲、水仙花、福禄寿、南星、南灵、贵调、双飞燕、梦矣等等。临城民间乐队经常演奏,自娱自乐,慰藉心灵。

留足活动空间,营造休闲文化是发展中的临城一大特色。城东有广阔的体育广场和拥有3000多座位的灯光球场,常有各种体育项目在这里比拼;城北有文化公园,园内草坪绿茵茵,风景树绿成行。露天剧场能容纳上万人,每到晚上,有歌有舞,有乐队演奏,现代的,传统的,多姿多彩,这是一处永不闭幕幕的舞台,大大丰富城里人的文化活动。文澜江两岸长堤约有四公里长,每天早晨银须在这里飘动,大极剑在这里闪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