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上虞有什么民风民俗

2023-01-31 19:22:23  来源:网络   热度:

上虞有什么民风民俗

耕 作

解放前,农民靠天种田,农事中诸多迷信习俗。每年除夕去田头祭田公田姆(即土地神),以求来年丰收。收割新稻,新米饭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执火把、扫帚去田边烧茅草,谓“迎神驱虫”。村中第一家拔秧种田(俗称开秧门)异“地火日”(也称土旺日),以防地火烧死。播种时忌递秧以为递秧易发手掌风。视妇女跨越农具为不吉利。妇女遇到搁置在道路上的农具须绕道而行。遇久旱不雨,农民即群集向龙神求雨。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 “请扫帚神驱虫”。解放后,以上旧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学种田逐渐普及。

饲 养

养 蚕 旧时蚕农于农历三月十六日祭蚕花娘娘(蚕神)。蚕下种时接“蚕花”,女主人将蚕花娘娘(蚕花纸和木刻水印的蚕花娘娘像)恭敬收藏。蚕称“蚕宝宝”,忌叫虫,蚕爬要称“行”。收茧后要谢“蚕花”,并用米粉做成“茧果”(茧汤团),意为“明年蚕茧照样丰收”。“蚕眠”时有多种禁忌:忌在近处春捣,忌敲击门窗,忌在蚕室内哭泣,忌陌生人及产妇进蚕室。解放后,科学养蚕方法逐渐为蚕农接受,迷信习俗已极少见。

养 猪 旧时过年要祭“猪栏菩萨”,祈求六畜兴旺。买主买好小猪,卖主要送一把猪窝稻草,以示小猪会象娘家一样快长快大。买回的小猪两家不能合挑,若只有一只小猪要用泥土做沉头,忌用石头,认为“泥土会化猪会大”。买小猪到家后,要祭灶神,用火筒吹,以示“日长夜大”。买猪或杀猪时,主妇要“哟噜”“哟噜”唤几声,以示“猪去魂在”。

养 牛 耕牛是农家宝。一般不准活宰,认为“牛耕田出力,食肉罪过”。逢社日小牛穿牛鼻。母牛生小牛后要立即耕几犁,称“破压”,意思是把生小牛拆散的骨头紧一紧,防以后耕田懒惰。农忙季节要给牛喂粥、灌米酒,增强体力。天冷时喂棉籽饼防寒。除夕吃汤团时,也要给牛吃几只,以示慰劳。买牛忌买“穿档牛”(水肚上有毛旋)和“漏底牛”(肚底下脐有毛旋),认为此种牛买回来,家人要遭水淹。

养 鸡 旧时农家用母鸡孵小鸡。赖孵母鸡催醒采用绑脚、缚翅、鸡尾上缚红布、浸水、蒙眼让其站在晒衣杆上等土法。出小鸡后的蛋壳用线穿起挂于粪坑边,认为“坑三姑娘”是住在蛋壳里的,会保佑小鸡平安长大。

养猫、狗 不准宰杀活猫。死猫不准吃,认为猫肉是酸的,又认为猫捉鼠,鼠吃蛇,吃了猫肉后被蛇咬伤无法医治。猫死不能埋葬,要置于破篮挂在树上,任其腐烂或鸟食。民间流传“猫来苦,狗来富”的俗语,认为家中有狗自来主兴旺,有猫自来不吉利。死狗任意抛入江河中。

手 工 业

旧时县内石、木、泥水、裁缝、箍桶等工匠多为本地人,银、铜、铁、锡、弹花等工匠多是永康、天台、东阳、义务等外地人。工匠中以铁匠地位最高。因所有工匠的工具皆为铁匠打造。石、泥、木、裁缝篾五匠以石匠为首,一说因为房基石为石匠所打,又一说是石匠的师傅是鲁班。篾匠和裁缝的地位最低,俗谓“遢泥水臭漆匠,无爹无娘做簟匠(篾匠)”。学艺须在正月请人介绍拜师,未经正式拜师学艺者同行不予承认,主家不请,称“逃生师傅”。拜师须择吉日去师傅家办拜师酒,先祭本行祖师(铁匠崇奉太上老君,石、木、泥水崇奉鲁班,裁缝崇奉轩辕),后拜师傅。学徒期限一般3年,这期间师傅只供饭食。来付工钱。除春节岁假外平时不准回家,不准吸烟喝酒,做工时间不准与人闲聊。吃饭时要给师傅盛饭,而且必须“师傅先吃饭,徒弟先放筷”。满师后办满师酒,师傅赠半副工具,称“半作”,要另找师傅过堂,俗称“3年徒弟,四年半作”,半作拿一半工资。解放后,拜师学艺中的封建迷信色彩逐渐消除,新型师徒关系逐步确立。

商 业

旧时店堂中多供奉财神(赵公元帅),合伙经营则供关公读春秋像,以示“情契义深”。并于店堂中设置显示商店特色的青龙牌招徕顾客。端午、中秋、除夕是商店收帐日期,腊月二十五日封帐(对外不赊欠)。出售商品讲究包装,布店为长方包。进商店学徒称“学生意”,须有人作保,写好“关书”(保证书),学徒期间不准回家,“生死由天,与店无涉”。三年学徒期间,白天以打杂或帮老板娘做家务为主。商号一般于正月初五办酒祭祀财神,以是否通知入席暗示留去。亦有些店家除夕夜分岁时特备一碗千张包子菜肴,如老板主动把千张包子分给某个伙计,即是叫他卷铺盖回家��

大豆耳聋,越锄越通

上岳古民居的民风民俗

抢花炮

每逢正月十七,各个“里”的村民门就要聚集在一起抢“花炮”。“花炮”编上编号,分为头炮、二炮、24炮、尾炮,还有其他一些小炮。抢到头炮后会带来吉祥、兴旺。

神工戏

每隔6年的秋收后,上岳村的村民们要请戏班来唱戏,称为“神工戏”。有庆祝丰收,感谢神灵,祈祷来年再获丰收的寓意,同时村民们还实行斋戒,举办赈济贫穷的活动。

祭井神

上岳村至今还保留着祭井文化,每逢节气祭日时,上岳村的村民们都要到井边拜祭井神。为了祭祀方便,村民还在井旁设立神龛。这种祭井文化在全国已经十分罕见。

上中下归仁里

上岳村主要有十八里(注: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其中相连在一起的上归仁里、中归仁里、下归仁里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一个里有一个门楼,门楼的门匾乍看没什么特别,细看就令人啧啧称奇了,首个是“归”,第二、第三个“归”字分别少了一横、一撇。听村民的介绍,三个归仁里约建于乾隆年间,由于建造时间不一,古人想出这个法子来区分。

房屋山墙则是有名的锅耳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时代,锅耳墙并非由百姓随意建造,拥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资格。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有的锅耳墙在额角上雕龙画凤,可见屋主当年的地位显赫。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锅耳墙后又称为“鳌头墙”,有“独占鳌头”的寓意。

下归仁里的泗美楼,亦称银庄,是村里最坚固的建筑。外墙厚实,大门是与门廊齐高的铁栅。若是遇到战乱或盗匪,大门一关,谁也奈何不了。沿堂屋的木梯子上到二楼,墙上正面侧面各两个方孔,通过方孔能环视全村,既是观察敌情的t望口,防御外袭的射击口,又能通风透气。而银庄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村中91岁的陈奶奶讲,抗日战争期间,村民们因为担心银庄楼层太高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把顶层拆掉了。

百年不竭的古井

村里的三口古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井水至今源源不竭,清爽甘甜。这完全取决于古井上窄下宽的特殊结构,形如现代的灯泡。在南方炙热的气候下,这样的结构使井水不易迅速蒸发,又可保持井水的温度。百年前的村民竟有如此巧妙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听老人家讲,他们平时洗衣做饭,冲凉泡茶全都用这古井打上来的水。多少年过去了,古村上下物是人非,但古井仍在,井水仍甜。从外地回来过节的上岳村人,都会打一杯井水,一饮而尽,以解思乡之情。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