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尤溪的民风民俗
尤溪县的生活习俗
劳动:封建时代,尤溪人民深受儒家“男尊女卑”、“男外女内”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影响,千百年来,妇女缠足习俗上不视为劳动力,生产劳动全由男子承担。妇女只在家中从事烹饪、洗涤、缝纫衣裳、纳制布鞋、饲养禽畜等家务,有的还绩麻绩苎、捻线、织布、编草鞋、织草席草垫、编竹笠等。唯独畲族妇女不缠足,参加上山下田劳动。民国以后,少数妇女不缠足,帮助男人劳作或经商,也有少数女子进学堂读书。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得以解放,女子受教育逐渐普及,女子参加社会劳动不断增多。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青年妇女开始被定为劳动力,每月有出勤定额,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从此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做工经商日益增多。国家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都吸收了许多妇女参加脑力和体力劳动。现在,成年女子与男子一样,参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蔚成风气。
饮食:尤溪人民习惯主食大米饭。通常吃捞饭,方法是大米入锅煮沸几分钟后,用笊篱捞出倒入木饭甑蒸熟而成。有的锅里留一些米饭煮成粥当早餐,有的晚餐煮粥或杂粮补充,也有的一天三餐饭量一起做。尤溪解放以前,水稻产量不高,自产稻谷不能自给,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种植杂粮添饱,只有地主富豪官绅人家能三餐享用大米饭。杂粮以甘薯最多,收成季节,有的鲜蒸甘薯当饭食,有的刨成丝晒干储藏叫番薯米,供常年与大米混煮食用。小麦种植不多,面粉、面条和线面,多为外来商品。尤溪有用灿米加工成粉干,也有用粳米、糯米舂成白@或糍粑。这几种都算精制食品,一般只在节日和招待客人时食用。杂粮还有少量的山禾、大麦、苦麦、荞麦、粟籽、高梁、玉米、小米等。副食品以蔬菜瓠瓜为主,辅以竹笋和野生菇类,以及田间的泥鳅、黄鳝、虾、螺,溪涧中的鱼、鳖、蛙、蚬。家养的鸡、鸭、兔、猪等肉类和蛋,只能在节日或招待客人和办酒席时食用。瓜、菜有季节性,盛产期间,须拿出一部分用盐腌制、糟藏、酒渍、醋浸、晒干等方法储藏供缺菜时食用。饮料有茶和糯米黄酒。调味品以海盐为主,富户有用酱油、虾油。
新中国成立后,尤溪水稻产量逐步提高,广大人民才能以大米饭为平常主食。在粮食定量供应取消之后面粉、面条、糍、@逐步成为较普遍的食品。煮饭方法,改为炖饭或焖饭。城镇家庭,早晨多为吃粥,农村家庭,保持三餐干饭习惯。副食品除蔬菜野味外,鸡、鸭、猪、羊、牛肉,蛋、鱼和贝类大量增加。饮料除茶和糯米酒外,增加了各种白酒、果酒、饮料、果汁、啤酒、汽水。调味品除盐外,还常用酱油、虾油、味精等。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主、副食品已相当丰富,三餐饭食已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健康营养型转变。随着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许多城镇家庭早餐已不煮饭,改食牛奶、豆浆、馒头、包子、油条、油饼、面包、蛋糕等,或干脆全家人到餐馆用早餐。农村家庭三餐仍吃干饭。办酒席时,用上啤酒、白酒和各种饮料已相当普遍。猪肉已成为平常菜肴。酱油、虾油、味精及其他调味品农家已普遍使用,不再被视为奢侈品了。
衣着:清未民初,尤溪男女通常穿大襟上衣,是有领有袖,大前襟由左掩右,右侧套底,襟口缝以领纽扣、右肩纽扣、腋下纽扣相扣住,纽和襻都以斜布条卷缝制成。下衣是便裤,宽裤深裆。女上装袖子稍短,袖口宽,俗叫马蹄腕。并在襟边、袖口、裤脚口加装饰花边,有围着裤的礼裙(为有褶有花边的裙,但不常穿)。男女衣料皆以棉布或苎布为主,富户和官绅才穿绸缎绫罗和毛织品。棉布丝绸均为外来商品。土产苎布(俗叫夏布),染青或蓝色,为劳动人家常用的衣料。富户、官绅和读书人有穿棉、丝布料的长衫,外加穿坎肩,即为礼服。民国十几年后,男上衣逐渐改为对襟(俗呼对面扣),领用双层布反褶,前襟缀双口袋或三、四个口袋;女装袖口逐渐改窄。之后,男装又出现中山装;女装有旗袍、短袖衫加筒裙等款式。青年男女裤都是围腰窄裤头,直裆,布料以机织棉布为主,内衣开始用针织品。
新中国建立后,县城和青年男女装以反领对襟的中山装为主要款式,农村中、老年妇女上装仍以大襟为主要款式,中、老年男上装也仍以对襟为主要款式。之后女上装出现反领对襟款式;还有袖口另接一小段双层布料开口并加纽束紧的内衣衬衫式,也作为男女外衣款式流行。男裤型以围腰窄裤头开档加纽裤脚反口为主要款式。
20世纪80年起,服装普遍商品化,服装型式、花样的设计制作逐渐多样化,尤其是女装。男装春秋装普遍流行西装、夹克衫和休闲衫;夏装上衣流行机织短袖圆领或V型领、反领三种款式的T恤衫,衬衫仍为男上装主要款式。女装更是五花八门;夏季以旗袍,连衣裙,长、短裙、反领衬衣款式较流行;秋冬季的上装仍以反领对襟款式为主。农村的老年妇女仍有穿大襟上装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着装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鞋:解放前,尤溪人民穿的鞋多是妇女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底用布片层层叠糊,厚约一厘米左右,有包边与不包边两种,然后用苎索密针穿扎后,上鞋面而成。男鞋面是黑色布,有圆口、尖口、深口加舌三种款式。缠足妇女的鞋面多用色布,制成尖头翘鼻、鞋帮绣花,后跟加寸许高木履(俗叫色裤鞋)。平脚妇女鞋样随男式,只是鞋面加横带纽。而后,出现了布面胶底或皮底鞋、全皮鞋、胶鞋。但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所穿的鞋子大多还是自制布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多数人穿商品鞋,品种花样也逐渐增多,有长统、短统、深口、浅口、通花、凉鞋。用料有全皮、人造革、布料、塑料、橡胶,或单用或配合用。现在,男女老少穿的鞋随时都能从市场买到,穿皮鞋已极为普遍。胶鞋多为未成年人穿用,成年人多在劳作时穿,原自制的布鞋仅有老年人还偶有穿着,极少人再做布鞋了。
袜和帽:民国以前,尤溪人民穿袜戴帽并不普遍。只是富户和官绅士子及六七十岁以上老人穿袜子,袜子用白布自己缝制的。民国时期才有针织长筒袜。缠足妇女则以裹足布缠脚,外罩褶箍;禁缠足后穿针织袜。官家有冠,民间老人和婴幼儿戴用布或缎做的帽。婴幼儿及老年妇女帽型有两种:一种有帽顶;另一种无顶(俗叫帽箍)。老年男人多带有顶布制的瓜皮帽。后来逐渐有了纱线编织帽,羊毛线编织帽、呢帽,型式有加边的和加帽沿的。现在,人们穿袜子已相当普遍。帽子尽管款式、花色、用料多样,品种繁多,但尤溪人民戴帽子的还多是老年人和婴幼儿,一般人只在夏季出门时防晒,戴遮太阳的草帽,或各种款式的“太阳帽”。有部分青年女子将帽子作为一种饰品用。
房屋:尤溪人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杉木结构,单层,一字横展,长方形。小的三个单元,大的五个单元,左右对称,中间前为大厅,后为后堂,前后左右有走廊,多不设大门;前面不留走廊的,多设前后大门。纵深一般有3间,前两间连通为寝室,后一间为厨房,屋面前后两坡水,遮瓦片。上述为通常房屋建筑格局。还有一种院落建筑型式:在一字长方形(俗呼正厝)的前面,左右两侧各建日字形或目字形的书院(俗呼归头或转头),围成“冂”形天井,屋面各向左右坡水,承于正厝前坡水之下,天井正面多有围墙并设大门。有的在书院前面再横建二堂与正厝平行,纵深一般只有一间或两间,有的二堂前面再建书院,有的再建第三堂。第三堂一般只有一开间。有的在正厝左右两侧再建扶厝,纵深与正厝相同,两开间,前面开一小厅,其后纵分为2间。两侧为纵廊,最后为厨房。扶厝与正厝、二堂、三堂有过水亭相连。更大的还可以有二纵三纵左右扶厝。所有房屋隔间,多围木板或竹筋土灰壁。部分村镇,三堂六纵大厝周边均筑土墙,围成堡垒式建筑群。旧式房屋大多单层,有的有阁楼、半楼,其楼层多作为存贮使用。房屋的座落和朝向以及围墙大门朝向都有讲究。畲族小村,还有全用毛竹构建的房屋,连屋面也用竹片遮盖。
新中国建立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新建民房普遍是双层,少数是多层的,但不拘左右对称和前厅后堂格局,也较少有院落建筑群式。乡村建筑多以木结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厕所也多在房屋以外另建。20世纪80年代后所建民房,多为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世纪未,城镇所在地新建房屋主要为砖混或框架多层结构,乡村新建民房多以砖混结构为主,屋面仍以遮瓦片居多。城区旧城改造和农村新村建设,多为套房式多层建筑,内设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