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问江西萍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我想问问江西萍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1、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
2、莲花打锡
2000多年前,莲花就有锡制品。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村锡匠打造锡钱币。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说。莲花锡器精细匀称的锡花、弧线优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装饰,堪称民间手工一绝。
3、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4、莲花茶灯舞
茶灯舞又名茶灯闹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莲花县六市、高洲、坊楼等乡镇广为流传。
村民每逢喜庆佳节,常以茶灯舞上门祝福。每到一处,主人门外鸣放鞭炮相迎。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发财等赞语。该舞蹈由15人组成男女群舞。它通过各种灯彩的舞姿变化,绘成了双龙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门、蛇退壳、双龙摆尾等一幅幅画面。
茶灯舞的表演形式特点是:画面多姿,载歌载舞、间有道白、滑稽多趣。
5、安源面塑
安源面塑是一种民间传统美术。既有美术观赏价值又有贡品价值。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更多关于江西萍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有关萍乡的民俗作文400字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遂1为爆竹祖师。1935年编著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逊清乾隆年间。”又据民国版《醴陵县志》记载:“鞭炮业由上栗市发展至浏阳金刚头,渐推广至醴陵富里、白兔潭、麻石一带。”可知,上栗的鞭炮生产早于浏阳和醴陵。据老艺人回忆,萍乡上栗从明朝开始做鞭炮,到清朝时,各家各户生产已很普遍。清康熙以后,上栗成了爆竹生产、销售的集散地。
清末民初时期,上栗从事爆竹生产和经营的厂家、作坊发展到上百家,年产爆竹两万箱以上。民国时期,上栗爆竹出现了更为兴旺的发展势头,不仅有外商云集上栗设庄收购并转销,本地一些爆竹业主,也由原来的单纯生产,转变为生产与收购转销并行,从而使他们成为本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如“荣茂隆”就是如此。当时生产的爆竹品种主要有“顿鞭”“八扣”“加花”“满地红”“寸金”“顶堂”等。
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栗花炮生产工艺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手工技艺。以鞭炮生产为例,从纸张到成品大体要经过15道工序,即裁纸、扯筒、褙筒、洗筒、腰筒、括底、干燥、上硝、封口、钻孔、插引、扎颈、结鞭、封装、成箱等。八十年代后,通过历史的技术积淀和科技的发展创新,上栗人广开思路,探索出了花炮生产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制作出了各种制造花爆的机械,一些传统手工生产技艺逐步被机械化生产或半机械化生产代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大了安全系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腰纸刀、架、引爬、硝筒、签子、刮子、扯凳(卷筒)、磕刀、钻板、钻子、盘子、硝筒等;现代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分纸机、扯筒机、制引机、制硝机、刮底机、切割机、烘干机、插引机、结鞭、封装机等。
上栗人历来有敬仰爆竹之神、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民间对爆竹始祖李畋的信仰和膜拜古已有之。早在明洪武三年,便在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这天,上栗从事爆竹业的人们都纷纷到此悼念祖师。此外,上栗人遇有喜事都会燃放爆竹以示庆贺;逢年过节,一般会买几挂爆竹祭神拜祖,特别是春节期间,人们会持续不断的燃放鞭爆,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遂1为爆竹祖师。1935年编著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逊清乾隆年间。”又据民国版《醴陵县志》记载:“鞭炮业由上栗市发展至浏阳金刚头,渐推广至醴陵富里、白兔潭、麻石一带。”可知,上栗的鞭炮生产早于浏阳和醴陵。据老艺人回忆,萍乡上栗从明朝开始做鞭炮,到清朝时,各家各户生产已很普遍。清康熙以后,上栗成了爆竹生产、销售的集散地。
清末民初时期,上栗从事爆竹生产和经营的厂家、作坊发展到上百家,年产爆竹两万箱以上。民国时期,上栗爆竹出现了更为兴旺的发展势头,不仅有外商云集上栗设庄收购并转销,本地一些爆竹业主,也由原来的单纯生产,转变为生产与收购转销并行,从而使他们成为本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如“荣茂隆”就是如此。当时生产的爆竹品种主要有“顿鞭”“八扣”“加花”“满地红”“寸金”“顶堂”等。
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栗花炮生产工艺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手工技艺。以鞭炮生产为例,从纸张到成品大体要经过15道工序,即裁纸、扯筒、褙筒、洗筒、腰筒、括底、干燥、上硝、封口、钻孔、插引、扎颈、结鞭、封装、成箱等。八十年代后,通过历史的技术积淀和科技的发展创新,上栗人广开思路,探索出了花炮生产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制作出了各种制造花爆的机械,一些传统手工生产技艺逐步被机械化生产或半机械化生产代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大了安全系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腰纸刀、架、引爬、硝筒、签子、刮子、扯凳(卷筒)、磕刀、钻板、钻子、盘子、硝筒等;现代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分纸机、扯筒机、制引机、制硝机、刮底机、切割机、烘干机、插引机、结鞭、封装机等。
上栗人历来有敬仰爆竹之神、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民间对爆竹始祖李畋的信仰和膜拜古已有之。早在明洪武三年,便在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这天,上栗从事爆竹业的人们都纷纷到此悼念祖师。此外,上栗人遇有喜事都会燃放爆竹以示庆贺;逢年过节,一般会买几挂爆竹祭神拜祖,特别是春节期间,人们会持续不断的燃放鞭爆,一直放到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