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一些关于三苏的知识
三苏父子卓越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非常深远。在北宋,苏东坡继欧阳修之后成为文坛的当然领袖,围绕在他的周围的学子不少,已形成一个苏门文人集团。著名的“苏门四学士”和“苏门六君子”,即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陈师道、李方叔。他们都是当时文坛的精英。南宋高宗、孝宗皇帝相继为三苏父子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三苏父子被尊奉为一代文章宗师,分别加封显贵的谥号,苏洵为“文安”,苏轼为“文忠”,苏辙为“文定”,并且都被追封为太子太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一时形成“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书”,“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的局面。士人学子人人争读三苏文章,因此,各种三苏文集、诗集被一再印行出版、传抄。在明代,三苏父子的文名更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唐宋八大家文钞》出版、由此奠定了三苏父子大文豪的地位。苏洵的《嘉佑集》、苏轼的《东坡集》、苏辙的《栾城集》不继的重新刊刻印行。三苏祠博物馆目前珍藏有关三苏父子的宋、元、明、清古籍版本141部2689册,墨迹拓本246册。台湾故宫珍藏有东坡墨迹真品约50余件。与之伴生的宋人笔记小说,编篡了许多三苏的轶闻趣事,在读书人之间流传,还被编为戏剧、白话小说在市井中传播。三苏的后裔相继得到皇帝的重用、保护,如苏东坡的孙子苏符,在南宋绍兴年间就官至礼部尚书。三苏后裔得以繁衍,广泛分布于祖国各地。河南许昌一带,江苏常州一带、广东一带,安徽太平一带,至今仍然分布着三苏的许多后裔。
由于上至皇帝,下自老百姓都对三苏父子非常尊敬,三苏父子的尺牍、绘画、只字片纸都成为人们收藏喜爱的珍品。三苏父子所去过的地方,所留下的许多遗迹和著名诗篇、名文。这些后来都成为了人们凭吊三苏先贤的古迹胜地。如湖北黄冈赤壁、杭州苏堤、徐州黄楼等。除了全国最为著名的眉山三苏祠、三苏坟和河南郏县三苏祠、三苏坟而外,全国苏东坡遗址有上百处之多。仅四川、重庆境内就有多处较大的遗迹遗址,如乐山凌云山东坡楼,眉山“连鳌山”苏东坡巨书石刻、资中重龙山“唤鱼池”、蓬安县苏轼洗墨池、重庆丰都苏东坡纪念祠等。
三苏父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在东南亚各国、在欧洲以至整个世界。苏东坡的名声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一位世界级的文化伟人。
三苏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苏洵,苏轼,苏澈.
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
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集》15卷。(郭预衡)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辙(1039-1112) 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号颖滨遗老。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又有“小苏”之称。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进士。神宗(赵顼)时,王安石行新法,轼、辙力言不便。又尝罢蔡确、韩缜、章dun 、吕惠卿等,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以事忤元丰诸臣,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苏辙为文汪洋澹泊,与兄轼齐名。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