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繁昌的民风民俗?

2025-01-19 17:40:2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繁昌的民风民俗

繁昌县民风淳厚,人民勤劳朴实。数千年的封建制度,诸多习俗带有时代烙印。建国后,随着思想更新,科学进步,文化提高,一些迷信色彩旧俗,有的进行革新;有些虽然沿用,但已赋予新的内容。本节所记民俗,有旧有新,藉以取良除劣,移风易俗,开拓一代新风。

  一、农事习俗

  【浸种】 浸种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始,稻种入浸两天后,起水放在稻箩内发芽,并插上柳枝,名曰“板青”,以期稻子发芽茂盛,清除虫害。稻子下田后,将柳枝插在秧田旁,乞求不生青苔。稻子下田,留下数斤稻芽,做成芽稻粑粑,拿到田头烧香放鞭炮,请“秧田菩萨”,请后,合家吃芽稻粑粑。建国后,改种双季稻,早稻浸种提前数日,只插柳枝,不敬“秧田菩萨”。

  【拔秧】 农家首次拔秧为“开秧门”。“开秧门”时,先放爆竹。拔秧时主人先下秧田,按照当年“太岁”方位的反方向开秧门,意为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拔秧人第一次下田必须轻手轻脚,不能发出大水声。传说水的响声大,“秧姑娘”以为拔秧人跌倒,就会前来搀扶。一搀扶,拔秧人手腕定会被“秧姑娘”捏肿,以致很长时间不能插秧。

  【插秧】 第一天插秧,主人发给插秧人每人一双咸鸭蛋,叫“摸墩蛋”。插秧时,谁都不轻易抢先下田,互相谦虚一番后,由众人公推插秧能手,常称“秧师”。最后一个下田的亦身手不凡,一前一后,互相竞快。越前者,前者须“让趟”。中间落后者,被前后夹攻,叫“关鸡笼”,引以为耻。抛秧时,不得从插秧人头上抛过;传递秧苗,第一手必须把秧束先丢在田里,由第二者去拿,不得直接接送。现时抛秧不拘旧俗。

  【糊仓】 秧栽完后,插秧人将田主捉住,抓秧田里烂泥往主人身上涂擦,名曰“糊仓”,意为庄稼丰收,粮食满仓。主人躲避,大家追撵,田间嘻笑欢乐。

  【灌水】 稻田灌水,昔日多用龙骨车,车水时唱“车水号子”,一人唱,众人和。抗旱或排涝时集中排灌,常以“拼车比赛”,点香计时,鸣锣为号,胜者获奖,败者多出车。

  【耘田】 耘田时,兴唱“耘田歌”,解劳助兴,说是“耘田不唱歌,秧苗不发棵”。

  【打稻】 收割时,在田里掼稻,要将掼过的稻草,先扎两把立田中,名曰“风公、风婆”,以取风调雨顺之吉。

  【打社】 又称“青苗会”。一般在稻子出穗时进行。请道士祈神降福,用红绿纸裁成三角彩旗,杀鸡淋血于旗上,系在田头稻叶上,示意打过“青苗社”,害虫不能作祟,“鬼火不能烧稻”。

  【庆丰收】 丰收后,每以族中族长或村中长老为首,请道士设坛打蘸,或请戏班子唱戏,连欢数日,热闹非常,费用由村民按田亩分摊。

  二、衣食住行习俗

  【衣】 清代,男女一般都穿家织土布,颜色主要黑、白、青三色,开襟,布钮扣,系腰带。冬衣裤子折腰,折脚。夏天穷人穿裤头或围大手巾,小孩用兜肚布。冬天一般穿短袄,着套裤。家境殷实者穿长袍,以丝绸、皮毛为衣料。民国时期一般穿机织布,布料有黑哔叽、蓝士林。大襟服式日少,对襟渐多,有中山服,对开襟。富者男穿长袍,女穿旗袍。50年代,群众多穿卡其布、灯芯绒布,样式大部依旧;市民、教师、干部着中山装或列宁装。颜色灰、蓝、黑色居多。70年代后,青年男女穿化纤、混纺布料。1980年后,一般群众多穿化纤、丝绸、呢绒、毛线、羽绒等,西服、套裙、茄克衫流行,中山装仍为中老年主要服装,青年男女服装不断更新,面料款式日趋新颖。也有女性配以耳环、项链、戒指等金银首饰。

  【食】 家常便饭:居民以食大米为主;每日三餐,一般一稀两干。农忙时有吃点心的习惯。每年“小雪”左右,户户腌咸菜,有腌辣椒、花菜、白菜、腊菜、萝卜等;还有以白菜心加油料香料制成香菜,其味香脆可口,常用以待客喝茶。农历年前,户户兴做炒米糖、喜元(欢团)、糯米团子等。

  宴客:婚丧喜庆宴请宾客,由主人先发请帖,然后再次登门邀请,“三请四邀”表示敬重与诚意。客人入席则互让首席(进门右边为一、三席,左边为二、四席)。尊长或地位较高者坐首席。但新女婿回门到岳丈家推坐首席,不须相让。酒席一般为十大碗,由主人或代理人执壶敬酒。圆席(上肉圆子为圆席)时,放鞭炮。主客之间,互相劝酒,以劝他人多喝为快,酩酊大醉无妨。席上一盘“

二、湛江的民风民俗?

湛江风俗文化介绍:

1、醒狮

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2008年文车醒狮团参加奥运开幕式。

2、吴川飘色

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吴川民间艺术以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技艺精湛而闻名遐迩,尤其是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

3、东海岛人龙舞

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物构成。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气势雄伟壮观。

4、湛江傩舞

傩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是由中原及闽南传入的,古老生动,蕴含丰富,气氛热烈壮观,动作原始古朴。

5、北坡游鱼

游鱼又称鱼灯。每年元宵节期间遂溪北坡镇老墟有糊鱼灯、舞鱼灯、游村社,祈求风调雨风、年年有余的游鱼习俗,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三、莱芜的民风民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建湖的民风民俗?

1、建湖订亲,旧时由男方请出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则“发口喻”报女儿“八字”生日时辰。男方延请星命术士推算,若以为“命不相克”,才将男方的“八字”生日时辰报给女方,由女方“合婚”。

2、建湖送日子,旧时嫁娶准备,先由媒人将由男方选定的“黄道吉日”通知女方,称为“送日子”。以后由男方整理房务,女方则准备陪嫁。今天陋习逐渐变革,多半为男女双方共同置办家具和家用电器等物。

3、建湖三朝,成亲后次日称为“三朝”。旧时新娘要亲自到厨房做菜,先煎豆腐后煮鱼,表示“宝贵有鱼”。新娘偕新郎回家省亲,称“三朝回门”。解放以后,“回门”日渐随意化,七朝、十三朝或满月回门者均有,还有当天回门的。

4、建湖儿童生日 境内历来重视子女出生。80年代以后,独生子女增多,子女出生更成为家庭头等大事,亲友均来祝贺。孩子出生一个月,会设满月酒答谢亲友。

5、建湖成人礼 成人礼渐被重视。境内青年人20岁生日,父母会为其举办生日宴,视为成人礼。2000年以来,青年人年满18周岁时,学校会举行集体成人礼仪活动。

五、乌海的民风民俗?

答乌海的民凤民俗,民凤民俗河套地区汉族民俗民凤。

六、海阳的民风民俗?

海阳市的过年习俗还是很多的,从年前开始:腊月26开始家家户户要做大饽饽,用来供奉的;还有扫灰、办年货;腊月30这一天是最忙的一天,要杀鸡宰鹅,贴春联,傍晚要拿着鞭炮去村里的坟地那“请年”,就是请逝去的亲人回家“过年”,然后包饺子,做年夜饭,年夜饭很丰富,要有瓜菜(发财之意)、芋头、带鱼、地瓜、还有年糕、做的“团圆饼”,当然还有饺子;吃饭之前要供奉正北(祖先及逝去的亲人)、财神、玉皇大帝、灶母爷,供奉完放鞭炮,名曰“发纸”,然后才能吃年夜饭;吃完饭后一般要把初一早上要吃的饺子包好,里面一般会包钢镚儿、红枣、栗子等。就知道这些了,而且海阳不同的地方风俗也不一样,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房县的民风民俗?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 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 “黄酒之乡”。

八、民风民俗的诗句?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念奴娇·中秋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九、湖州的民风民俗?

湖州素有“桥乡鱼米之乡”的美誉,山水秀美,人文荟萃。民风朴实淳厚,以“乡实情深”为代表,地方特色鲜明,如庆元糕、大潭古村落、西山茶、闻香散漫步门课等。湖州的节日更是喜庆热闹,如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湖州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夜市、庙会、花灯会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十、嘉兴的民俗民风

秉礼勤劳——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其俗少阴狡”,“能秉礼义,务耕织”,“尺寸之土必耕,机轴之声不绝”。

   秀慧工巧——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如传世的西塘派剔红漆器,朱碧山银槎杯都是国宝,形成了“百工技艺与与苏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学——嘉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 “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在宋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处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衣冠之物,焕然可观”。“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

   进取求新——嘉兴因地处两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潮流,开通风气。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 “龙兴之地”,嘉兴人抓住这个机遇“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开宗立派,也是这种进取求新传统的延续。

  嘉兴民间习俗与当自然地理条件和民风民性有着巨大的关系,是当地民风的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载体。这些风俗习惯有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约定俗成的。

  嘉兴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庙会习俗等几大类。由于嘉兴古代农业发达,稻作习俗和蚕桑习俗最为普遍且最具特色。

一周热门